书城励志曾国藩的启示
3314500000004

第4章 从平庸中崛起的一生(4)

“临危授命,既艰困又阻塞,稍不留意,即祸患无穷”,这叫蹇卦。有很多东西大家可以说是巧合,譬如蹇卦的卦辞是“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这与曾国藩所面临的抉择正好相符。“利西南,不利东北”,就告诉曾国藩,他去打太平军是安全的,可他如果回头去打在北方的皇帝,他的处境会很危险。而且还要“利见大人”,就是朝廷一定要有人替他说好话,否则他很难渡过这一关。

因此他把自己的志向定为“为保皇而不为革命”,之后又定为“为中兴却不得意忘形”。很多人都因此批评他,而这一点可以说也是他一生中最受争议的地方之一。太平军的将领被他抓到以后就对他说,“我们都是汉人,你干吗帮那个满清异族来打自己的汉人同胞?”而且还向他保证,“你只要跟我们一起,我们全都拥护你,也不让洪秀全当皇帝了,你当皇帝”。曾国藩有没有那个实力呢?他是有那个实力的。那他会不会心动?当然会心动。可是他如果不知道蹇卦的卦义,听从旁人怂恿的话,那他肯定就会很危险,甚至死无葬身之地。“九五”指咸丰皇帝,曾国藩是“六二”,“不逾九三”,“九三”就在“九五”和“六二”之间隔着,所以《易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曾国藩绝不可行造反之事。

“险难当前,防掉入深渊。见险能止,蹇得精神。”这个“止”字,其实是我们做人必须秉持的一点。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分。曾国藩如果真的豁出去了,跟皇帝对着干,他会不会成功?答案是没有把握,因为还有左宗棠在。客观地说,通常都会是左宗棠那种性格的人得天下。曾国藩自己折腾半天,最后别人当了皇帝,那他不就亏大了?如果事败,他自己的命就没了;如果事成,最后当皇帝的也可能是别人。这才是当时的真实状况,非常复杂,不是像我们常人所想的,“你有这个实力为什么不做?你应该为我们汉人争一口气才是”,事情不是这样简单的。

山上有水就说明,山势是很险峻的,而且又有横水阻塞其上,这象征什么呢?“险阻重重,寸步难行。”那该怎么办?《易经》告诉我们:“君子以反身修德。”可以说曾国藩一生受这句话的启发非常之大。当你遇到挫折,遇到险阻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做得不够的地方,以及自己该如何去调整。记住:只有修德可以逢凶化吉,其他都是虚的,没有用的。“以艮止之德,面对坎险之灾。”务求“蹇不害己”,无论多艰难,也不能失德。所以曾国藩从这个时候起就告诉自己,每天都要读书。他真的没有一天不读书,打仗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凶险,他都坚持看书。

我相信他是看过蹇卦的初六爻的,其爻辞就是简单的四个字,“往蹇,来誉”。根据蹇卦的“利西南,不利东北”,刚开始会走得很艰难,但最终的结果会很好。所以他应该好好打定主意,只打太平军,而不要动脑筋想去打皇帝。其实中国所有的历史都告诉我们,只有北方人打得赢南方人,南方人很少打得过北方人。这是什么道理?太简单了,北方天气那么冷,南方人如果要去打北方人,不管带多少衣服都不够,整箱子都是衣服,保暖都有问题,还怎么打得好仗呢?而北方人打南方人,边打边脱,所以越打越轻松,最后自然就容易打赢。历史上都是这样,南方人到北方打仗,到了冬天,连粮食在哪里都不知道,因为粮食都被雪掩盖了,找不到吃的,而且又冷;北方人到南方打仗,南方到处都是吃的东西,所以他们不必带粮食,也不必带很多衣服,就会轻松很多。

八、兵败投水:曾国藩走投无路了

蹇卦的六二爻,爻辞是“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咸丰皇帝日夜坐立不安,曾国藩也是艰难险苦,王臣(九五、六二)同处艰困。这不是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当时整体的形势造成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怪某个人,说“你这皇帝怎么当的?”他心里会觉得好笑:“你来当当看,你当得过我吗?”老实说有些事情真的是谁都没有办法的,这就叫“大势所趋”,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

曾国藩“以六二自居,尽力往济九五”,但是他不是为自身利益,而是为中兴大清,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一出手,别人就会看他的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你如果一出手,所有人都看出你是为私,那你就惨了,大家就都会来趁火打劫。所以每次动乱都会有人发财,这叫发国难财;每次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都有人发财,那些人就是抓住机会,自己狠狠捞一笔。但是你如果一出手,所有人都说你是为公的话,那么,就算你再做错,别人也会认为你是对的。曾国藩就是牢牢抓住这一点,才会始终坚持“我就要这样做,你们爱怎么说怎么说,我管不了那么多”。

44岁的时候,曾国藩兵败靖港,投水自杀,最后获救。其实他获救是必然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投水。刘备也是这样,他就知道一定会有人救。如果一看周围没有人,曾国藩会跳才怪呢。我没有诋毁任何人,只是这才是人性。小孩子从脚踏车上摔下来,他会哭吗?不会,他会先看有没有人,如果没有人,就自己爬起来又骑;一看妈妈在,就立马开始哭。人的天性如此,这才叫聪明。曾国藩自杀过好多次,可见他当时真的是觉得自己无路可走了。

45岁时,“石达开攻湘军水营,烧毁战船百余艘,座船被俘,文卷俱失,欲策马以死”。他实在是决心要死了,因为走不下去了。大家想想看,清廷的军队都打不过太平军,那曾国藩草草训练出来的兵怎么能打得过呢?而且太平军的人那么多,他的人又那么少。可是他看了《三国演义》,他就知道他会打赢,因为《三国演义》里面这种以少胜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常常劝人看《三国演义》,因为如果不看实在是太可惜了,但是一定要从中看出道理来,不要一天到晚只会看热闹。现代人都喜欢看热闹,如果看不到门道,看不到其中的道理,那是没有用的。

他甚至还写遗书给皇帝:“为臣力已竭,谨以身殉,恭具遗折,仰祈圣鉴事。臣于初二日,自带水师陆勇各五营,前经靖港剿贼巢,不料开战半时之久,便全军溃散……”他说自己实在没有办法,非死不可了。最后结果怎么样?左宗棠救了他。左宗棠一听曾国藩要自杀,就马上赶了过去。刚到曾家正好看到有人抬棺材进去,他吓了一跳,以为曾国藩真的已经死了,赶紧跑进去,结果却看到曾国藩正闭着眼睛躺在椅子上,他心想“原来你还活着”,当即毫不留情地破口大骂:“好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大丈夫不做,效愚夫村妇。”骂得如此难听。曾国藩就问:“为什么说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然后左宗棠每一条都讲得很具体,很实在,最后终于把他给唤醒了。

听了左宗棠的话之后,曾国藩顿时明白死不能解决问题,自己的问题在于恒心不足。“只有恒久,才能成事。”我之所以特别要讲这件事情也是想让大家知道,平常交朋友要交一个敢骂自己的人。如果左宗棠心存坏意,那么听到曾国藩要死,他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他要死,就让他死好了,他死了,我才有机会”。而同样难得的是,曾国藩也有足够的度量,老实说他其实很不喜欢左宗棠。凡是那种骂得别人没有面子的人,别人都不会喜欢。但是他还能几次跟左宗棠合作,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喜不喜欢是一回事,该不该和他相处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一定要分清楚。他如果不交左宗棠这个朋友,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提醒者和得力的帮手;但是交了这个朋友,他就经常要挨骂。因为左宗棠的脾气很坏,尤其他跟曾国藩的年龄相差无几,所以他更是有资格骂曾国藩。

曾国藩46岁的时候,坐困南昌,幸亏太平军内讧。所以很多人说他很能打,其实不是这回事。他打仗,每打必败。有一次实在没有办法,就写了一封信求救,说“我自从领军以来,屡战屡败,情况很凄惨,请你赶快来救我”。旁边的人看了就说:“你这封信给谁,谁都不会来。你屡战屡败,他还会来救你?”曾国藩说:“难道让我说谎吗?这是事实,我骗不了人。”那人便说:“你也不必说谎,你改一下就好了,改成‘屡败屡战’,为什么要写‘屡战屡败’呢?”中国话厉害就厉害在这里,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仅仅颠倒一下顺序,其意义就完全不同。别人一看到屡败屡战,就来;一看到屡战屡败,就都缩起来了。后来他就改了,果然就有人来救他。其实很多事情,区别只在细微处,但结果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曾国藩虽然常常失败,但却开始变得有恒心,能坚持,最后终于等到了局势的扭转。

九、回家反省: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这时候,他父亲又去世了,他非得回家去守丧。这就又给了他一个反省的机会,他也因此得以走到蹇卦的九三爻。九三爻的爻辞是“往蹇,来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一直冲下去,会越来越困难,但是你这时候如果回家好好歇息,好好反省一下,然后再重新出发,这对你会是好事情。所以凡是碰到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就要感谢老天,这其实是老天在帮你的忙,你要自己去慢慢感悟、慢慢体会。你心里如果想着一切都是好事,你就会真的好事连连;反之,如果天天抱怨自己怎么这么倒霉,你就真的会越来越倒霉。这叫什么?这叫心想事成。于是曾国藩就“回归老家,坚守静止之德,再思良策,以往济九五”,他还是要去救咸丰皇帝。

48岁时,胡林翼进兵。49岁时,李鸿章来襄助军务。其实李鸿章也是曾国藩不太喜欢的人,因为李鸿章的个性太猛,往前冲得太厉害,而且度量也不是很大,可是没有办法,他需要用人,所以管不了这么多。

50岁以后,胜算越来越大,转忧为喜。蹇卦的九三爻,小象(《象传》是对《易经》的解说,分为大象和小象,大象针对全卦,小象针对各爻)正好是“内喜之也”。所以《易经》为什么会那么灵?这里我顺便说一下,信基督的人多半会有本《圣经》,当他苦恼不堪、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都会静下心来翻《圣经》,往往翻到某页看到某段文字时就会突然醒悟,会觉得“啊,这就是神给我的启示”。《易经》六十四卦,跟《圣经》的作用其实也是一样的。当你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时候,你去翻它,翻到某一卦,你往往会越看越觉得对,而且感觉好像就是对你说的话。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写得很含糊,写得不清不楚,所以很多情形都能与之对应,科学上的说法是它引发了我们内心的第六感。所以,庙里的签一出来,怎么解释都可以,它通常也只是让我们事后想起来会觉得很准,而绝不可能让我们事先就明白。

“命可改,唯有自己改。”这是曾国藩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道理。那么该用什么来改呢?用学习来改,但先决条件是要学对。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学错的东西,学那些实际上会害死自己的东西,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曾国藩自己写得很清楚:“从军以来,怀临危授命志向,生病在家,常怕病死,违背初志,失信于世人。复出意志更坚定,全心全力,死了也无遗憾。”他还在49岁的时候,“与太平军生死决斗之际,将几千年来圣哲选33位,命纪泽挂于墙上,并作《圣哲画像记》,从此终生效法”。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下功夫,才慢慢才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的。

十、决心改变:曾国藩一生的功课

曾国藩后来慢慢领悟到:“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一个人的本志是不可移的,而能不能持之以恒,才是成与不成的关键。曾国藩自己想要慢慢修到恒卦去,他的书信里面就曾好几次提到恒,因为他知道按蹇卦走下去会很辛苦,最后结果会怎么样,真的很难想象。所以他才努力要改自己的命,并最终决心以恒卦来改变命运。他要始终坚持正道,持之以恒,然后尽人事听天命,自得其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藩32岁的时候,他在日记上写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决定他一生的关键。他说:“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漫,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曾国藩发现自己的病根在于没有恒心。我们每个人看到这里,其实都应该好好反省。现在很多人也都是,今天对自己立了什么要求、规定,明天就全忘光了,还是像以前一样散漫,还是旧病复发,改不了,这就是典型的“我知道,就是做不到”。

他说他自己没有常规可循,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总是摇摆不定,没有固定的准则。现代人把这叫作求新求变,前面我说过,求新求变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原则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谈“变”?那么将来再去面对群众,群众肯定也不会相信他,因为大家看他总是这样摇摆不定,就知道他多半说话不算数,那“我听你的,我不是傻瓜吗?”而且这样的人,做事情也一定不会有成果,为什么?因为他往往是虎头蛇尾,开始想得很好,但是很快就会灰心丧志,就放弃了,那怎么可能成事呢?所以一定要戒掉这个毛病。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病根就是没有恒心,我们就要开始改变自己。很多人都是前一天还咬牙说一定要怎样怎样做,可第二天就都忘光了,老毛病又出来了。人都有缺点,这没有关系,问题是你的缺点能不能改得过来,这才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