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车库咖啡:“中国硅谷”的创业梦
3264300000002

第2章 车库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2013年4月7日晚,车库咖啡内高朋满座。这一天,是车库咖啡两周年生日,车库咖啡800平方米的空间里,挤满了人。原定150人的庆祝晚宴,早已超员。咖啡馆内,经过白天的布置,颇有轰趴范儿,啤酒杯黑白相间错落摆放,形成醒目的“2”,西班牙名厨在一旁做着美味的牛排烧烤,色拉、甜点、音乐、人潮 &; &;车库咖啡两周年庆典热气腾腾地开始了。

“我们今天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和美味的各种酒,大家不醉不归。”苏充满磁性的男中音在车库咖啡大厅里飘荡。“两年前的4月7号,我刚刚第一天开始营业,头一个月脑袋都大了,因为每天只有两个团队在现场,有一个固定坐在三号桌,然后我就循环跟两个团队眼瞪眼,当时一直在怀疑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不是能够OK。”

莫小翼坐在台下嘻嘻笑,他举了举手中的啤酒杯向苏遥遥致意。他是那段日子的见证者,因为两个常驻团队中,其中一个团队就是他。置身于人潮包,回想当初,恍若隔世。他继续听苏讲述车库的故事:“发展到今天,我们现在两年时间一共服务了三百多个团队。也是因为这样,我们今天现场差不多有将近两百多朋友。我无法把所有跟我们有关系的团队都请到这里相聚在一起,所以我们明年计划找一个户外的大场地,能够把五百人的聚会,甚至更多人的聚会,让大家高兴起来。那一天没有投资,只有吃喝玩乐。”

全场欢呼声四起,车库咖啡从寂寂无名到声名鹊起彷佛一夜之间。一个盛大而繁茂的未来正在前方招手,回味也变得开心起来。苏继续说道:“车库的两年我过得非常愉快。包括有的朋友问我说过去两年里有没有困难?其实困难过去了,它也就不是困难了。所以我觉得继续往前走,还有更美好的未来。”

苏端着啤酒杯在人群中穿梭,不停地与人打招呼。今晚来的都是老朋友——有长期关注车库咖啡的金融专家,有关心车库成长的中关村管委会领导,有自始至终与车库一起成长的创业团队,有车库咖啡的天使投资人。这也是十位股东一年来第一次齐聚。上次聚在一起,是一周年店庆。一年,又一年——两年前播下的一粒种子,不期而然地已经长成参天茂密的大树。

两年间,在车库这间800平方米的房间内,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它浑身都是好东西,不论从哪儿戳进去一根手指头,都会拿出一颗梅子。”法国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此时放在车库咖啡真是最恰当不过。这里的每一张桌子,每一个电源插座,都见证了创业者的步履。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

车库咖啡是创业者的江湖,那么多不甘平庸,珍守信念的人啸聚在这里。他们用每一个认真拼搏的现在去换取精彩的未来。在这里,有执着于梦想的小画家,有忠实于信仰的游戏玩家,有创意无限的时尚达人,有用科技闪亮生活的极客 &; &;或许,真实的创业经历并没有那么富于戏剧性,但唯其真实,才更有力量。

两年时间里,车库咖啡在成长,创业者们也在成长。它与他们在时间里彼此凝望与见证。它看着他们在人生的幕布上挥毫泼墨,飞扬着自己的梦想。他们也伴随着它让无数个日子更为充实闪亮。

电影《第一滴血》中,长官和兰博两人遭遇大批敌人围攻时,长官问兰博:“怎么办?”兰博:“包围他们”!好吧,其实这也是创业者的生存场景。

常常在车库咖啡出没的创业者“活动酷”创始人佟佳炜在微博中这样写着:创业就像走上了一座独木桥,桥的两边满是带着刺刀的士兵,你每走一步都可能被下个士兵刺伤,只有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躲闪或把对方击倒,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看不见的大批敌人,隐藏在附近,方法无他,唯有拿出勇气:围攻。

很多人被变幻莫测的命运所掌控却过着的随遇而安的生活,受迫于日常的需求而日复一日过着重复的生活,创业者们往往是一群不屈从与庸常人生而愿意突破重围的冒险者。

在创业者看来,人生的快乐来自创造过程的体验,再没有比每天面对不同的地平线和新太阳,更能令人心生喜悦。是谁说过呢?如果你想从生命中活得更多,就必须先放弃自己追求安全、一成不变的习惯,接纳起初也许令你觉得疯狂的、看似狼狈的生活。

有人失败了,没关系,拍拍身上的土,站起来再重新来,马将你掀翻在地,你得重新爬上马背。有人成功了,好!“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恭喜你,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体味。更多的人还在那条漫长的路上行走,还没看到曙光,但也不那么容易退却。卡瓦菲斯说:“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送给所有的创业者。

没有得到上天的保证,只好相信内心的声音。

——席勒

关于选择

投资者的钱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安琦本人建议题目:投资者的钱,到时间拿了么?

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在启动中,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资产、资源、市场重新配置的重要阶段等都已经进入这一序列中。从微观的角度看,更多样化的细分市场应运而生,众多优秀的中小企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后续力量,而这些优质种子快速萌芽与茁壮成长都离不开资本和市场的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离不开资本与市场的结合,车库咖啡仿佛应运而生,为资本与市场的结合找到了一个可以对接的媒界。它如同一个媒人,在创业市场上搭建了一个“非诚勿扰”的平台,让资本与创业者共舞。

关于创业者融资的神话,是他们乐此不疲愿意倾听和传播的内容,他们太需要这样的故事来激励自己,谁也说不准头上的哪块云会下雨?或许下一次好运的主角就是自己。但是,资本市场同时也是残酷的,它并非天天会上演“陈欧打了一个电话给徐小平,连面也没见,账面上就多了多少万美金”这样的童话,它更多的故事情节是“我与投资公司过招四十余次,但最终并没有成功”的辛酸血泪史 &; &;

所以,请带一颗平常心来看资本市场吧。风险投资的钱不是躺在那里,等待好运领走的,它更看重的是能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车库咖啡自开业以来,已经有上千万元的风险投资在这里落地了。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创业同理。拿到风险投资的创业团队故事大都相似,没有拿到投资的人各有各的不同。诗经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资本与创业团队之间的缘分,其实堪比一场恋爱,都要经历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中间哪个环节失误,都有可能让神仙眷侣分手。

也有人将资本比作白马王子,创业团队比作灰姑娘。童话里的结尾是幸运的灰姑娘终于可以长久地穿上水晶鞋,终于不再担心夜晚十二点钟声的敲响,与王子幸福地永远生活在一起。现实生活中也会如此吗?当然不会,即便是王子和灰姑娘跌落凡尘,他们也会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变得面目可憎,更何况本身就带着利益诉求的资本?因此,在车库咖啡内,有王子与公主一见钟情的版本,有灰姑娘群追不舍找到王子的励志版本,当然,也有灰姑娘遇到王子,却不愿意穿上水晶鞋的版本。这里记述的是创业团队拒绝资本的故事,或许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到创业团队与资本之间的复杂情感。

这一次的主角是个女孩。

80后女孩安琦在伦敦读完高中和大学后回国工作,2011年有了创业的念头。创业最初,她常泡在车库,并认识了另外一个常来车库的创业者。他去找她的团队设计一款产品,结果,“单没接成,把人给接走了”。她和他成为了情侣,车库咖啡里的情侣,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安琦说,创业过程很艰难,很庆幸能和现在的男友互相扶持着走下去,很开心有车库这样一个地方,能让草根创业者有坚持下去的勇气。现在,她的创业进程步入相对稳定阶段。她还会时不常来车库转一圈儿,每次来,都会发现,有老面孔离去,有新面孔入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安琦说,“车库就是那营盘。”

作为一个从车库里成功突围出去的创业者,安琦很乐意与他人分享她的创业经历,以及她的切身感受,希望能给后来的创业者一点启迪和帮助。

以下是她的自述:

淘金的路太难改卖水

2011年,我有了创业的想法,当时想做能让大家下载到手机上应用的一款产品。创业者都有一股豪情壮志,自己也不例外,以为能够改变世界,自己的产品能够影响大家的生活。

当时想做的那款产品与美食相关。前前后后几个月时间,花了几十万,后来逐渐意识到,做产品是一个非常非常苦,也是一种没有尽头的事。现在手机除了系统自带的应用程序,基本上都是大公司的产品,比如被微博、微信垄断着,小团队做产品想要出类拔萃,能占据到用户手机的第一屏,可能性太小。

意识到这一点,很痛苦,这时已经花了几十万在里面了,但是还是看不到希望。后来总结了一下:我是在对程序一窍不通的情况下去做产品的,找的程序员可能也不太靠谱,其实做产品却有一个基本的规律,你对一定要真的懂。在不懂情况下,凭着一股子热情就去做的话,很容易失败,钱都丢进去就像水一样,什么都没看到就没有了。

第一次创业是借妈妈的钱,天使投资人是我妈,现在还欠着她的钱,我每月还她一部分,像还贷款一样,在我发员工工资的那天准时还给她。这是我对她的承诺。今年应该能全还上了。但那个时候压力真的很大,整夜整夜失眠。

但是我也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创业,于是决定改方向。想起那个著名的故事,当年旧金山不是有金子吗?大家都去淘金了,其实可能只有极少的人能淘到金,但后来旁边卖水的人赚到钱了。我决定卖水——改作产品设计。

创业最初,我常常泡在车库里,发现很多的团队都在做自己的产品,待得久了,会发现很多产品都没有设计或者缺乏设计。一款产品,如果设计很差,用户体验也不会好,甚至包括用户体验设计,以及前段的VI设计,这些都没有。

我本身是学过美术专业的,在视觉设计这一块有优势,我就计划做一个以互联网设计软件为主的公司。

瞧,这也是在淘金大队伍中卖水,因为那缺乏设计的产品,绝对是无法上线的。

从一开始做美食产品到后来改变方向做设计,用了大概几个月时间。这期间,痛苦、挣扎、纠结,各种情绪,就不说了。我常常跟朋友说,如果你真想明白了,你可能创不了业。仔细想一想,创业风险跟成本,你没法去衡量。创业中的风险实在太大了。所以我觉得,真正聪明的人其实不会去创业,太难了。然后你的风险跟成本收益完全不对等。

但是为什么还会去创业呢,那是因为自己骨子里不想过一种我今年已经知道我明年拿多少钱,按时上下班,放假去旅游的这种生活。我觉得我的生活还是需要有一点挑战,有一点未知,就是 &; &;怎么说呢?一种自由的呼唤吧。

400万投资找上门来,没要

2011年年底,我彻底调整了方向,改做设计。合作伙伴也要重新找,各处找,在车库内找,在外面让熟人介绍。后来,就遇到了我的合作伙伴,是个设计师。他是个技术合伙人,我做商务,他做技术,然后我们的团队雏形就这么起来了。

慢慢地我们也有了单子,有了活儿。创业这事儿,很有意思,你会遇到各种事情,各种新奇,各种困难,每天一睁眼,就会想着,今天去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吧,遇到什么事情,就去解决好了,如果有哪一天不用解决难题,还有点不习惯。

我们团队还只有三个人的时候,遇到一个接受投资的机会。对方是一个香港集团。他们想投资我们的团队。当时谈的是400万。都谈得差不多了,公司的决定权也在我,马上要签合同,在签合同的前一天晚上,我给人家打电话——算了。

后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觉得那时是冲动,就像创业一样是一种冲动,你没有太多理性的思考。现在反过头来,我觉得那个时候决定是很正确的。为什么这么说,不是我很清高,其实那时候非常缺钱。我觉得那钱简直是救命的,就是饮鸩止渴你也得喝。但是实际上投资这个事情,虽然大家都炒得很火,这个团队拿了几百万,那个团队拿了几千万等等,但是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团队拿了钱以后在干嘛?它的核心团队拿了钱以后在干嘛,有没有出走,有没有人去干别的事儿了,他们的权利在哪儿,他们的利益有没有得到保证。你要是跟踪一下这些团队的话,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核心主创那帮人,基本上都是净身出户的。很简单一个道理,假如说今天我什么也没有,没有养活自己的一种项目,我就几个人,我能做些事儿。投资人说:不错,我投你,我给你开工资,我给你发奖金,我给你找办公室,什么都挺好的,听起来挺好的,但是当你的呼吸都被掐住的时候,你能做什么事儿呢?说白了就是,这个人的工资今天是他说了算的时候,你能做什么呢?

有人也说,那你谈的时候你可以要股份呀,多占主动权呀!嗯,这个意思听起来很美,说我今天有90%的股份,但这个工资是他发呀!假如今天我说,有一个核心人员,我觉得他做得特好,我想给他涨一百块钱,或涨一千块钱工资,对方财务说,那不行,我们现在有规定不能涨,那你涨不了这份工资对不对?很简单,你并不自由。

或者再简单一点,他就算是小股东,也可以去创造一些各种各样的障碍排挤你,很多的创始人都会被排挤走了,因为很多创业的人都是凭着一股激情在做事情,遇到干扰,会说大不了我不干了,我走了,净身出户。这对投资人来说,太好了,我招一个人,能够听话的人,继续干,正常,很正常。

当时为什么那么冲动,就是我当时去谈一些detail,谈不拢,虽然可以忍一忍就过了,也可以签这个合同,签下来,拿到一笔钱养活自己。但是你会发现,签下来后你做的事情,肯定以后不是你想做的,至少不是你初衷想做的。投资者是命题作文,这是公开的秘密。那这个作文我做不做呢?我肯定要净身出户了。如此折腾一圈,宝贵的商机肯定错过了。我还不如直接去找个工作,还不用操太多心。

我真的想就这句话给初创团队说:当你下一步能养活自己的时候,不要想拿投资。这投资它就算占1%,他也是老大。事实就是这样,资本市场是残酷的,即便投资者说我今天就占1%,你就是99%,但最后财务都在人家手上,那1%就是你的现金流就是你的血,就是你呼吸的空气。说得直白点,谁发工资听谁的。手底下兄弟们的工资你都定不了,兄弟们还认你是老大么?失去团队的信任和支持你很快就会被边缘化了。到那时,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老实听话,要么净身出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媒体报道得少。圈子里的人都知道。

其实投资也有潮涨潮落。从2011年到2012年,是互联网风投的高潮期,很多PE也是有投资定额的。它有一个期限的,五到七年要收回这笔投资,所以在第一年的时候,赶紧往前投。第二年的时候他投得差不多了,就想应该紧一紧了。所以说,2013年投资就不是那么好拿了,等到2015,2016年的时候,那你又急了,又赶紧往外投。估计到时又是一个投资高峰期。

创业过程是发现另一个自我的过程

蛮有戏剧性的,当时我拒绝了那400万投资之后,那家香港集团把我们团队的一个合伙人挖走了,年薪50万,合伙人顺手牵羊带走了我的一个设计师。我也不好意思怪他,人家告诉我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要养家……这个打击对我的团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好在那时我们正好有一个很优秀的设计师和程序员加入,咬牙也就撑了过来。后来听说他们花了几十万美金成立团队,租办公室,一年折腾下来,连房租也没挣回来,现在奄奄一息。由此看来,有资金支持的团队也不能保证就一定能存活下来。“找方向,搭班子,组团队”这是老一辈创业家留下的经验。看谁也没说“找钱”第一。

我团队中的另外一个人今年跟我说,当时我觉得你挺傻的,居然拒绝这笔投资。但是他现在也理解了,我们都看了太多其他团队关于投资与初创团队的分分合合。包括我男友的创业团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拿了投资者的钱,但是到了后来,把投资者的钱全部退回去了。理由很简单,不想做投资者给的“命题作文”,就算自己撑下去,也是为了自己当初创业的梦想在坚持。

所以,创业团队在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时候,还是先自己养自己吧,资本它不傻,它投入一百块,是想要一千乃至一万的收益。

做了设计后,就发现除了行业的前两名,第一二名的公司会有单子接不过来的情况,其他公司都是在拼价格。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团队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还好,我撑过来了。我们也在危机中找一种转机吧——我就觉得我的公司不应该再参与这样的低价竞争了。除非你熬到头,媳妇熬成婆,那将是多长的一个时间呀,你不一定熬得到。我想,这么走下去肯定拼不过人家,那我可能就需要转型。在那个时候,我当时刚好接到一个案子,是一个美国石油公司。也从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做企业级的产品,基本上不做个人产品了。做企业级产品,然后帮助企业解决内部的沟通问题。我们从设计到程序开发,然后布局数据库,到服务器部署,所有这一整套服务,由我们全部都做完。给公司做,就类似于真的嫁给人家一样,要求我们对公司了解的很深,要了解人家的业务架构。

现在,我们已经验证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团队能够自食其力,并开始了稳步发展。我们已经开始研发自己的产品。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拒绝资本,但必须是当我们能和资本平起平坐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不需要资本也能活得很好的时候。这是我们现阶段的想法。未来总是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飞速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创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创业是不断逼自己的过程,要不然你放弃,明天跟大家说,不好意思,工资发不出来了。有时候也会有惊喜,当你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会觉得很开心:我还有这方面的潜力。那个开心可能远远大于人家送一个LV的包。自信心也会慢慢地强大起来。

现在我们的团队有十个人左右,还是一个小团队,但是很稳定,因为有了明确的方向,现在就慢慢向前走。我很清醒,我们的团队没有很强的资金支持,没有很深的历史背景,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真的只有一条道路,唯一能够竞争下来的,就是说你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加了解你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