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智慧
3229100000013

第13章 有作为,有胆识,直挂云帆济沧海(6)

中国的干部被称为公仆,做公仆的自然要为人民服务,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考核。人民叫你上任你就上任,人民叫你退下你就下岗。中央新的五年反腐规划提出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该机制直指贪官、庸官,改变以往官员“只能上不能下”的局面,有利于激发官员队伍的活力。作为监督者,社会公众最有权威。一个官员庸不庸、懒不懒,只有人民群众最清楚。所以,治理庸官懒官,社会公众必须行使监督权。人民是真正的巨人,在他们面前,庸官懒官无以遁形。

领导干部肩上有责任、有使命

朝气,是指一种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精神。一个具有蓬勃朝气的人,就会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就有排除万难、勇于攀登的干劲,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斗志。由这股朝气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反映到工作和事业上,就是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就是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的不断增强。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朝气。不管是焦裕禄、孔繁森,还是郑培民、牛玉儒,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着一种年轻的心态,一种精神的朝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种暮气、一种“病气”。暮气,原指傍晚之气,白日将尽。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则是指不振作的精神或疲疲沓沓、不求进取的作风。一个人一旦沾染上暮气,意志衰退、精神萎靡、悲观消沉,就会抱残守缺、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即使有好的机遇也不珍惜、抓不住,再好的事情也不愿干、干不好。

在于部队伍中,确有一些人沾染暮气,经久不散,表现繁多:

有的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经验,有了经验还要再看看;

有的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对各项改革冷眼旁观,甚至风言风语;

有的无事业心,无责任感,工作中没有朝气,在矛盾和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畏难情绪严重;

有的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主动性不强,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甚至是推也不动;

有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争先创优的意识和奋发有为的干劲;

有的感叹于“退休尚有时日,提拔已无希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有的在顺境中能够表现出蓬勃朝气,稍一遇到挫折就变得萎靡不振;

有的倚老卖老,瞧不起比他年轻的,看不惯比他多做事的,容不下比他能干的;

有的官职不大,官气却不小,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有的刚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时朝气蓬勃,时间久了就显得动力不足,缺乏斗志……

暮气,不一定与年龄成正比。有的人,年龄虽大,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青春焕发,壮心不已,执着事业;有的人,正值青壮年,恰是做工作、干事业的黄金时期,却暮气沉沉,胸无大志,对做工作、干事业缺乏热情,毫无兴趣,更无动力,一事无成。

暮气的源头,从表象上看,似乎是自身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欲望未能得到满足,家庭、生活方面受到了挫折,等等;而从深层次看,还是主观原因:暮气缠身的人,往往心理不平衡,有失落感,往往信念丧失,理想动摇,失去了目标和追求,往往“看破红尘”,得过且过……无论何种原因,都可归结为对生活、对工作丧失信心,理想、信念动摇,因而在事业上无所作为。

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肩上有责任、有使命。人生短暂,工作时间更为有限。为事业、为理想、为百姓,更为自己、为生计,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应该有暮气。

1.要朝气,不要暮气

要朝气,不要暮气,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明白差距和落后,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有争创一流的雄心壮志,保持“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工作劲头,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拼命想干事,力争干成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要朝气,不要暮气,要经得起现实的考验和利益的诱惑,正确处理好“年限”与“奉献”、“进步”与“晋职”“到站”与“到位”的关系,坦然面对个人得失,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干劲,并且以自身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部属尽心尽责,开拓进取,再立新功。把眼光放长远,不断进取,自强不息,一个人就会永远年轻。所有的成绩都会成为过去,但前面的路更长,没有任何理由满足懈怠、止步不前。保持朝气,防止暮气,是时代的召唤,是事业的需要,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选择。

2.要锐气.不要暮气

锐气,就是知难而进的英雄气概,是一往无前的坚强斗志,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凡成大事者,必有锐气。勾践因锐气而卧薪尝胆,率三千越甲吞吴复国;项羽因锐气而破釜沉舟,使百里秦关终归西楚;岳飞因锐气而壮怀激烈,为还我河山纵横驰骋;共产党人因锐气而指挥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横扫千军、摧枯拉朽。

锐气是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开路先锋,是披荆斩棘、开路架桥的巨斧利器;锐气是战胜疲惫的清醒剂,是使人勇挑重担、突破难关的精神之源;锐气是意志消沉的克星,是克服畏难情绪的法宝。锐气是一个人思想、见识、品行、修养、魄力的综合表现,是一种惜时如金、快马加鞭、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知难而进、披坚执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

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昂扬锐气,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净化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思想、锤炼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里装着百姓、脑子想着事业,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能勇往直前,到达胜利的彼岸。

解放思想,不怕犯错

有错误的战士还是战士,没有错误的庸人仍然是庸人。朱镕基曾说过,允许在创新过程中走弯路。在国外,一些成功的大企业家对本企业聘用的经营人员,提出这样一条原则:在受聘一年内,允许而且必须犯一次以上的“合理错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此人第二年将被解聘。风险越大,有时往往希望越大,获利越高。害怕犯“合理错误”,谨小慎微,畏惧不前,可能不会犯什么错误,但也永远不可能创新,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邓小平同志说过,“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对于出自公心,动机纯正,决策符合组织程序的创新失误,要宽容并给予纠错的机会。作为特区的深圳,在改革法制化和鼓励“试错”方面首开先河。2006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规定:“只要改革创新方案制订程序符合规定,个人或单位没有牟取私利、没与其他单位或个人恶意串通,即使工作发生失误、改革创新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一定损失,有关人员可予免责。”

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长期独立或与刘伯承等少数几个人共同全权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有时与中央失去联系,有时来不及请示,有时是中央明确授权无须请示,从而养成了敢于负责的作风和习惯。这是邓小平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敢于负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怕犯错误。

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离开深圳前往蛇口考察。在车上,深圳市负责人李灏又抓住机会向邓小平汇报了深圳近期发展的一些设想。邓小平听完后说:“我都赞成,大胆地干。每年领导层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决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不断总结经验,至少不会犯大错误。”

李灏回应说:“我们要争取少犯错误,不犯大错误。”

邓小平马上指出:“我刚才说,第一条是不要怕犯错误,第二条是发现错误赶快改正。”

不怕犯错误,是邓小平革命70多年,特别是1975年主持整顿和1977年以来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

不怕犯错误,最主要的是要大胆实践。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前人从未从事过的事业,即使是前人从事过的事业,也因新的情况、新的条件而会有新的变化,同样也要用新的方法来处理。总之,都要从实际出发,从现在的实际出发,根据现在的条件大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和是非的唯一标准,是对还是错,只能在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得到证明,因此,首先就要不怕犯错误。

不怕犯错误不仅是一个大胆实践的问题,此外还涉及一个人的见识、胆量、人品和一个组织的作风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还是个人问题,邓小平三次受批判、受处分,还有一次被冷落、被降级使用。对一般人来说,有了一两次这样的经历,就会很怕犯错误了。但邓小平还是不怕,也正因为这样,邓小平也就成了邓小平。否则,早就被历史所湮灭了。当然,对一个组织、一个领导人来说,还是要允许人们犯错误,鼓励人们不怕犯错误,因为绝大多数人还是怕受处分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不怕犯错误又成了成功人士的一大特点。

邓小平把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视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一个重要表现,这同样也是他自己伟大的重要表现之一。对改革开放,邓小平说“大错误没有犯,小错误没有断”,先后承认过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等不少错误。特别有名的还是公开承认了两个着名的“大失误”、“很大的失误”,一是教育,一是上海的开发开放。这两个失误并不小。教育失误,不论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从教育事业意义上说,都是大失误。上海的开发开放晚了,也非同小可,邓小平非常遗憾地说:“要不然,现在(1992年)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大失误,都是在邓小平已经“半退”和“全退”后总结出来的,这是成功人士共同的一个思维习惯,即经常想一想自己在哪些方面做错了。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回顾往事时说,在我重新出来工作以后,摆在我面前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当官(指当太平官),一个是为人民干点事。我选择了为人民干点事,谁让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相比之下,我们有的干部只想当官,不想干事。主要表现在:上怕“高压线”,担心一旦出现工作失误或涉足不合时宜的政策“禁区”会“触电”落马,身败名裂;下怕百姓怨,安于现状,求稳怕乱;横怕遭诬陷,事业未成,反惹一身是非。究其原因是,这些人被“出头椽子先烂”的古训吓怕了,于是谨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的处世格言,虽然不能犯大错和小误,却也干不成大事,创不了大业,从政多年,山河不改,面貌依旧,真是愧对百姓。

邓小平早就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试想,不干,怎么会有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这些宏伟工程?怎么会有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所以,“为发展就不要害怕犯错”,就是要解放思想,有胆有识,敢想敢干。作为领导干部,就要在胆识、气魄上不等不靠不要、敢想敢闯敢干、有胆有识、敢于决断、勇于实践,要坚决摒弃循规蹈矩、瞻前顾后、怕担风险的作风。在实干精神上,对认准了的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在发展理念上要最大限度地放开、搞活,打破旧的体制、机制。在为官的心态上,要有为发展不怕犯错误、不怕担风险、不怕丢官帽,想问题、做事情不是为了求官、保官、升官,要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做事上、放在抓发展上。

允许犯错误是以允许改正错误并能够改正错误为前提的。犯错误是在不知错的情形下发生的意外,也就是主观上没有故意。如果说主观上就是故意的明知故犯,这不仅在不允许之列,而且所受到的处罚也会不同。有人打着允许犯错误的旗号贪污受贿1000万元以后再想改正,这显而易见是片面的诡辩论,不仅是故意犯错误而且是故意犯罪了。虽然允许犯错误,这也是一种无奈,但人还是不犯少犯为好,特别是不能犯原则性的错误,也就是说,允许犯错误不是任何人犯错误的理由。

毛泽东说过,“完全不犯错误的人在世界上是从来没有的”。既然一个人“不犯错误”不可能,那么人与人的差别就不在于是否犯错误,而在于犯错误的“多少”与“大小”(或“轻重”)。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一旦犯错误,所造成的影响普通群众不可相提并论。凡事考虑怎样才能“少犯错误”和“不犯大错误”便是领导干部工作中自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