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3225900000009

第9章 总论(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在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各类产业的技术进步。全省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条件,推动经济增长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年较大幅度地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等设施项目,为实现核心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创造条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高技术园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注重将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工程化开发,为产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及装备。下决心解决主要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充分了解和掌握现代国际技术贸易的各种具体形式和途径,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技术引进的成功经验,根据省内不同企业、行业的实际,分别采取恰当的方式,达到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自主创新的良好结合,使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较快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对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给予税收等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政府要以各种方式促进对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使企业较快地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I

五、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调整

和优化生产力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统筹划分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确定省内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鼓励和支持条件优越的兰州一白银地区、武威一金昌地区、张掖一临泽一高台地区、酒泉一嘉峪关地区、天水地区等重点开发地带集中发展有优势的第二、三产业,带动以西陇海兰新线甘肃段城市和城市群为轴心的区域形成全省的经济增长极。在陇东、中部和陇南地区集中建设平凉、庆阳、定西一陇西、成县等一批点式的重点开发区,建成优势资源开发及加工基地,培育和发展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低污染的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各类产业在重点开发区有效集聚,持续改善重点开发区的综合环境条件,提高重点开发区域的增长质量和综合效益,避免工业开发对大面积区域的生态破坏。对划为限制开发区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区、天然林保护及生态多样化地区和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等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对划为禁止开发的区域,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加强依法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引导、帮助禁止开发区域内的群众从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职业。制订、实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居民提供财政补偿。

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需要,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在产业集群方面的功能。发展城市内企业之间在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关联、配套,提高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和流通效率,就近提供专业化的产品、人才、劳动力、信息、服务等要素。进一步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使产业链超出单个城市和具体行业的集群范围,成为跨城市、跨区域的产业链。

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甘肃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要把节能、降耗、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创新发展思路,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形成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紧密结合、配套的新优势,保证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物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降低,治理生态环境的投资较大幅度地持续增加,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推广、普及不断扩展和提高,经济实现生态化的步伐逐渐加快。

(1)强化资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扩大开发利用省外、境外资源。注重发展既能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又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加强项目建设中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降耗、减排和环境治理。加快煤炭、有色、钢铁、石化等资源性产业的改造、提升和革新,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带动资源型城市的改造和转型。进一步规范矿山开采秩序,大力提高资源回采率,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废渣、尾矿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推进以灌溉农业为主的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落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快推进国土整治。

(2)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突出抓好石化、有色、钢铁、煤炭、电力、建筑、建材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继续组织实施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建筑材料节能、机动车节油、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工艺、设备和产品。把耗能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新上项目必须符合节能环保标准。健全体制机制,安排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和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实行有差别的电价和其他能源产品价格。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和消费结构。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和燃煤电厂脱硫等重点环保工程。

(3)研究和制订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和实施各行业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启动重点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加强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技术标准、统计等相关的基础工作。做好重点企业及重点城市、重点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组织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示范专项。

七、提高经济运行的良性化水平

坚持经济运行的良性化原则,提高对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管理水平和调控能力,保证重要指标的增长长期保持协调。将解决民生问题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中,使生产增长与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社会消费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最大的实惠,政府从经济增长中增强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支持能力,经济增长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保持较高水平的协调,减少经济社会运行的隐患和各种不稳定因素。

增强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形成生产满足需求、刺激需求和需求推动生产的良性循环。改善消费环境,努力开拓消费市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突出解决好极度干旱山区人畜饮水、改善城乡低收人人群生活状况、最低收入家庭住房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以收入增长推动社会消费增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公共财政配置重点转到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和人才开发等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使城乡居民人均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稳定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强化社会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关系趋于和谐,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福利的增加、人的全面发展拉动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执笔人:安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