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3225900000010

第10章 经济篇(1)

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在继续推进石化、有色、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促进装备制造业成长为新的优势产业,使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了新的进展。

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经济总量稳定增加。发展差距有拉大趋势

2007年,甘肃省经济运行平稳并呈较快增长态势,经济总量稳步增加,1—9月实现生产总值1 791.08亿元,同比增长11.2%,比上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见表1),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8%(2006年占1.09%),经济整体运行状态表明甘肃省仍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值得关注的是:(1)第二、三季度,甘肃省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低于全国0.9、0.3个百分点;与其他省份相比,1—6月甘肃省生产总值总量居全国第26位,居西部第9位;增速仅高于新疆,比最高的内蒙古低7.2个百分点,在全国和西部均居倒数第2位。增速对比表明,自”十五”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的状况可能出现了逆转; (2)甘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甘肃GDP占全同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表明甘肃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益在下降。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一产业增长缓慢

2007年甘肃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降,主要经济作物中,洋芋种植面积达986.74万亩,比2006年增长13.42%,播种面积创历史新高。烤烟受国家合同种植指标严格控制及棉花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其他经济作物面积保持平稳,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持续增加。上半年受平凉、庆阳和定西等中东部地区干旱影响,全省夏粮同比减产22.37万吨,下降6.6%,1—6月甘肃第一产业增速1.3%(见表2),成为近年最低,农作物、经济林等预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7.8亿元,但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1—9月第一产业增加值251.13亿元,同比增长3.6%,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低0.7个百分点;产值比重14.02%,比全国同期高3.05个百分点;甘肃第一产业占全国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业产业化和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但与全国差距拉大,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 608.16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同比增长9.68%,比上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低5.12个百分点。值得高度重视的是:1—9月甘肃第一产业投资增长率比2006年同期下降28.1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29.6个百分点,尤其是1—3月第一产业投资竟然出现了负增长。

(三)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但工业结构调整任务重

甘肃省委、省政府2007年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1—9月,装备制造业增势喜人,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批重大装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进展较快,部分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色工业增速随价格变化有一定波动,但利润增长幅度大,对全省工业和生产总值增长贡献最大;冶金工业效益很好;能源工业增速加快;食品工业异军突起。但受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出现亏损。1—9月,第二产业总体发展迅速,增速快于2006~F同期2.7个百分点(见表3),快于全国同期2.6个百分点;产值比重高于全国2.68个百分点;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投资增长率均高于2006年同期和全国同期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799.34.亿元,同比增长16.6%,虽快于上年同期2.1个百分点,也快于甘肃第二产业增长水平,但比全国同期工业增长慢1.6个百分点,工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9.78个百分点。轻工业稳步增长,完成增加值87.36亿元,同比增长16.21%,增速快于全国。通过改造节能减排技术,上半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2%、1.27%;但是甘肃工业结构偏重,能耗过高,节能工作起步较晚,节能减排困难重重,形势非常严峻,工业经济结构仍需继续调整。

(四)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但第三产业整体增速过缓

2007年1—9月,甘肃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18%,增速比2006年同期提高1.98个百分点,仅低于全国同期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业改变了近年来平稳增长的态势,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10.76%、16.07%和16.38%,消费增长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但第j产业增加值591.53亿元,增长7.7%,比2006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见表4),比全国同期低3.3个百分点;产值比重比2006年同期降低1.68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低5.73个百分点,排全国倒数第一。应该引起注意的是: (1)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长率一直在8%以下徘徊,而且产值比重和其占全国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这不符合产业结构升级规律;(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率过低,2007年1—9月比2006ff:同期下降6.2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13.8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2007年1—9月,甘肃第二产业比全国发展快,甘肃工业增速略快于第二产业,但产值增幅小于第二产业增幅,增速和产值增幅均小于全国,甘肃第一、三产业发展缓慢,与全国差距较大。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投资拉动型的甘肃经济,第二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工业投资增幅小于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投资大幅下降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目前,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总量在所有工业部门中均居前三位,美国的食品工业等于机械、电子两大行业产出之和,其农产品的工业加工比例高达90%以上,欧洲各国和日本也在60%~8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5倍。甘肃省2006年食品工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10.2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增长速度10.2%,位列支柱产业之末,远低于工业增加值17.33%的增长速度,显然未能有效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商品转化率低。

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展缓慢,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甘肃农业产业结构中粮经比例不协调,农产品出售量小、商品转化率低,即农民、农产品参与市场的程度低,再加上甘肃地处西北的地缘劣势、农民观念陈旧和政府引导不到位等因素,使甘肃农村的市场经济进程过缓,市场化程度太低,制约了甘肃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人口基数大、素质低,劳动力转移困难。

2006年底甘肃省乡村人口1795.97万,占甘肃总人口的68.91%;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63.23%,高出全国20.6个百分点。巨大的人口基数与贫瘠的土地和水等资源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甘肃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民人均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农村教育、医疗保健等资源的匮乏,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培训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小学文化程度占41.48%,初中文化程度占30.2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97%。再加上户籍制度等政策因素的影响,甘肃农村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过缓,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大

甘肃省的工业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结构刚性,其产业体系自”一五”以来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一直没有发生过重大改变。2006年甘肃轻重工业比为14.8:85.2,2007年1—9月轻重工业比为12.65:87.35,重工业所占比重比”十五”末上升6个百分点,重化工业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两高一资” (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工业节能减排压力很大。

1.资源型产业与资源不足的矛盾。 矿业及其后续相关产业是甘肃的支柱产业,矿业及其相关后续产业产值占甘肃工业总产值的64.08%,比西部地区高25.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4个百分点。但甘肃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主要矿产,除部分有色金属(镍、铅、锌、钨等)及少数非金属矿产具有优势或潜在优势外,多数矿产既存在总量不足,又显示结构性短缺,开发潜力偏低。甘肃省全部矿产保有资源储量的潜在总值约7 600亿元,居全国第19位,居西部第9位;人均占有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3.02万元,远低于全国7.47万元的人均水平;单位国土面积拥有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194.85万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9%,分别位居西部省区的第10位和第11位,矿产资源实力在全国和西部地区均属后列。同时甘肃原材料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省外供应或进口,如石油炼制及石油、天然气化工,铝、稀土、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农肥工业等其所需矿山原料几乎全部或大部分由省外购入。甘肃省矿山矿石开采总生产能力近亿吨,近年采矿量约8 000万吨,占西部总采矿量的7%。由此可见,甘肃的矿业及其后续相关产业是在严重透支矿产资源的基础上运行的,这种依赖于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发展方式是难以长期维系的。

2.节能减排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