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3225900000031

第31章 经济篇(22)

1.假日客流比较集中,运输能力较为紧张。当前随着客运基础设施的改善,运力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更新,一般情况下,在非节假日时期由于客流增长平缓、分散,已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但是一到”春运”、 “黄金周”等客流过分集中时期,运能不足在铁路运输中更为突出。尤其是客运高峰时期,交通部门为疏散迅猛增长的客流,确保运输安全,往往采取”压货保客”、增加运力投入、增开临时列车等措施,虽然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客运任务,但是为此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2.运输网络密度较小,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全省铁路网密度为50.93公里/万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数74.89公里/万平方公里的68%-(全国铁路营业里程71 897.5公里)。由于省内铁路数量少,只具备铁路骨架,缺少支线支撑。我省与东部地区联系的通道,只有包兰线和陇海线,进入西南的只有宝成线。我省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不通铁路,出口不畅,使该地区资源大规模开发缺乏必备的前提条件。甘肃公路网密度为9.9公里/百平方公里(按2006年末数比较),仅为全国公路网平均密度18.39公里/百平方公里的52%(全国公路通车里程176.52万公里)。高速公路320公里,只占全国高速公路数(25 130公里)的1.27%,排在全国倒数第五位。

3.铁路货运能力不足,季节性等矛盾突出。我省铁路干线以十字构架为主,通道少、缺乏支线联系、覆盖范围小、带动区域有限,长距离、大宗产品运输能力不足。近年来甘肃铁路货运始终处于紧运状态,年初为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春运”前进行突击抢运,”春运”过后货运需求再次大幅增长,各类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高峰形成”叠加”态势,2月下旬起,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支持春耕生产及保障油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铁路货运又对石油运输加大了倾斜力度;在3月份又重点保障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调运。目前铁路是以九成的运力保重点,七成的敞车运煤炭、化肥等,这就导致既无运能保障,又无周旋余地,致使不少区域、线路和站场出现物资积压、停装限运的严重状况。另外,由于新疆运往内地物资的需求大,加之新疆的地位突出,每年在运输高峰时,铁道部加大了向新疆的空车排送,使原本缺车的我省,其缺车状况更为严重,这就更加难以满足我省对运输的基本需求。

4.公路建设相对缓慢,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甘肃公路等级结构不合理,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所占比重小,等外公路所占比重仍然过大。2005—2006年,甘肃公路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年均递增9%、9.1%,同期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二者基本适应,但交通运输的超前性并不明显。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公路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应适当超前发展。因此,甘肃交通发展缓解运输压力只能说是低水平的,公路总量不足、车辆标准低、运输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公路技术标准低,抗灾害能力弱;营运车辆中集装箱、大吨位车辆少,超期服役的车辆多;公路资源浪费,运输效益不高。二是公路布局不够合理,不利于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三是公路沿线经济资源整合不理想,经济带建设任重道远。从国外公路建设经验看,沿线经济若不能快速崛起,就存在公路资源的浪费。

5.民航运输过于弱小,未能形成运输网络。目前,甘肃民航运输呈现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客货运输量在全省运量中所占份额较小,尤其是货运仅占0.00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客运量也仅为0.4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2%和0.64%。这主要是甘肃航运目前共开通航线51条,而省内只有兰州、敦煌、嘉峪关和庆阳四个城市通航,既未有效加入到全国民航运输网络中,省内运输网络的建立更无从谈起。

6.运输体系尚未形成,环节之间衔接不够。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运输方式之间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尚未形成有机体系,没有具备综合功能的运输枢纽。首先是铁路与公路之间的衔接不够。铁路运力不足,限制了公路和铁路联运的深度和广度,使省内公路的短途集散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铁路、公路内部某些环节不协调。铁路方面表现为,某些干线、区段及支线、运用线利用率较低。公路方面表现为,主要干线,尤其是甘肃外运公路通过能力小。第三,省内铁路与省外铁路不配套。甘肃境内铁路运输总起来看处于饱和状态,但是一些干线的运输潜力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主要原因是省外铁路干线限制口增多,通过能力不足,限制了甘肃铁路运输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加快交通经济发展。一是必须进一步提高总量规模。交通运输是支持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行业,目前甘肃交通总量规模仍然不足,路网密度低、能力供给弹性差,各种运输方式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需求,这与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提升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相差很远。因此,未来较长时期仍然要以发展为主体,继续支持各种运输方式的实现,并通过增加总量规模,解决网络结构层次性矛盾和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二是必须突出铁路的发展。铁路运载质量大、运行成本低、能源消耗少,是最适合于甘肃能源、原材料长距离运输的方式。尽管公路、民航的快速发展,转移了部分铁路客货运输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铁路的压力,但从甘肃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资源、人口分布的状况看,铁路在甘肃中长距离的客货运输中是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替代的。

2.做好交通运输规划,建立项目储备制度。一是要加强科学规划,完善布局研究。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对规划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以期获得最优的规划方案,重点是各种运输方法的衔接规划。二是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提高工作质量。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制度。要做好扎实的项目论证工作,选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全局利益的建设方案,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三是突出建设重点,加快建设速度。

3.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提升道路运输能力。一是要深化国有运输企业改革,实现甘肃交通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中长距离运输、快速直达运输以及适应各种新型运输方式的能力。同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交通运输企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筹融资的能力,大力支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物流产业。二是全面提升公路运输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及时引进适应各种新型运输方式车辆和设备,完善车辆和设备的监测手段和测控管理体系。三是在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进行高速公路建设,抓好现有公路涵洞、桥梁、通讯等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的同时,逐步提高和实现甘肃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四是抓好产业的配套培育和发展。运输产业的功能提升和发展必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和行业。以物流产业为例,货物加工、集散、中转、配送必然带动加工增值服务业、装卸仓储业、商业及餐饮服务业、信息及中介服务业以及相关的原材料加工和制造业(特别是交通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器材制造)等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4.逐步调整运输结构,建立合理运输体系。一是利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或促进公路、水运、航空运输部门发展。全面放开铁路运价,尤其是短途运价,使客货流向根据季节、运量而变化。二是要大力发展联合运输。每一种运输方式在完成一个运输过程时,一般包括集、装、运、卸、散等过程,较小的运输工具总是为较大型的运输工具进行集、运、装、卸、散。为了形成综合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必须大力发展联合运输。即按照不同的分工,把各处运输方式同产、供、运、销各环节结合成为一个互相连接的运输网络,以铁路为纽带,工矿企业、港站枢纽为结点,开展产、供、运、销之间的大协作。从长远看,关键在于调查调整运输业内部的投资比例。今后仍然需要加强甘肃铁路建设,逐步使铁路路网达到”多通路、大通力、现代化”的水平,改变铁路运输滞后的状况。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对其他运输部门的投资建设,尤其是公路、水运、民航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合理的运输结构。

5.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组织交通均衡运输。当前经济增长过快,使经济运行对重要资源、主要基础投资品需求增长过猛,加剧了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因此,首要的问题是要组织好均衡运输,但组织均衡运输并不完全取决于交通运输部门自身,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统筹协调才能实现。在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时,总是把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捆绑在一起强调,其实”运”的紧张是由”煤、电、油”等部门的供求紧张关系派生出来的,”电”是其中的关键, “煤、油”是基础,运输作为服务部门主要起保障作用。煤与电供需紧张、生产脱节固然有其各自存在的问题,但煤、电价格尚未理顺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铁路为了保障煤炭运输,在突击抢运时,就不能保证石油、钢铁及有色金属、化肥等重点物资的运输。这种突击式的抢运虽然一时保证了石油、煤炭等重点物资的运输,但打乱了正常的运输秩序,其他物资运输就难以保障,运输紧张局面加剧也就难以避免。近年来国家虽然采取了调整电价、疏导电价矛盾、调节电力供求的政策措施,这对缓解电力供求可有一定效应。虽然电力短缺矛盾得到暂时缓解,但增产煤炭、搞好煤炭供应,任务相当艰巨,当务之急是强化煤炭供应节奏,避免再度突击抢运,以比较均衡的产销联系,来缓解煤运的紧张局面。

6.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进运输方式高效。甘肃运输结构的优化,不能单纯靠扩大建设规模的外延变化来实现,而应大力推进先进科学技术,加快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改造步伐。铁路方面,应从我国铁路实际情况出发,吸取世界铁路建设的先进经验,用现代化的设备武装铁路,实现主要外运铁路干线的电气化、高速化;大力提高列车牵引重量,积极发展重载列车;采用先进的通讯信号设备,提高交通效率,确保安全;积极改善装卸设施,组织成列装卸,直达运输等。公路方面,一是以提高线路等级为重点,加强对国道、省道及中心城市出口公路的扩建改造,并积极在交通量繁忙的地区修建专用公路,缓和混合交通状况。二是调整运输车辆结构,大力发展快速客运、直达客运等便捷、快速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型车、柴油车,设计制造性能良好且节能的新型车以及满足特殊货物运输需要的专用车,鼓励集装箱、多式联运、快速货运等新型运输。促进专业运输单位开展大件、危险品及特种货物的运输,对专用装卸设备的购置继续采用费税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法规,限制拖拉机运输范围。三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交通建设和运输领域的科技攻关。以新技术应用为切入点,开发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广先进、高效、实用的技术和装备。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力度,建设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交通人才队伍。民航方面应更新民航设备,增加省内外航班密度。还应投人一定资金,加紧对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的开发研究。

7.创新交通融资机制,营造多元投人格局。一是进一步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纳入规划的项目及早开展前期工作,全面实行设计招标、项目业主招标等。加大前期工作资金投入,保证设计周期,不断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和水平。二是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投资。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大争取国家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专项资金的支持。三是充分利用外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在继续增加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外政府贷款投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吸引外资进行经营与管理。四是增加政府性资金投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并且具有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投资的主导地位,对交通建设应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市场扩大交通资金投入总量。五是大力吸引社会投资。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各行业、部门、企业、外商投资建设,拓宽筹融资渠道,迅速扩大建设资金总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样化,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盘活交通存量资产,扩大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把经营性站场、码头推向市场,转让冠名权、经营权、运营权等以筹集资金,形成社会参与、全民办交通的良好氛围。六是继续实行省、市、县联合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群众发展交通的积极性。探索公路沿线土地增值、置换等方式筹措公路建设资金的模式。

8.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创造宽松运输环境。一是产业政策和法规。根据甘肃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要大力扶持和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制造业(特别是机电制造)、特色高效农业以及金融保险等新兴第三产业。二是投融资政策和法规。要在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手段上下工夫,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内外资金;动员民间资金,鼓励设立各种开发基金;深化交通运输企业改革,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等。三是人才政策和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配合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一个有利于各种人才培育和成长的社会环境。四是环保政策和法规。针对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和经济带综合开发中涉及的水资源利用、房地产开发、污染和废弃物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加大地方立法的力度。

执笔人:许尔君袁凤香

甘肃省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