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3225900000030

第30章 经济篇(21)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族甘肃、现代甘肃”为主题,以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和黄河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线为基本构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点、区、群、带”相配套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合作和整体开发,重点培育天水——兰州——敦煌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大漠风情游,甘南——临夏——兰州——白银的黄河风情、草原风光、民族文化游,兰州——会宁——平凉——庆阳的红色胜地、民俗文化游等特色精品旅游线,大力改善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塑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理顺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推进旅游咨询服务的信息化,提高服务能力。力争到2010年,形成40个左右国家4A级重点旅游景区、2~3个4A级红色旅游景区,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40亿元。

(二)2007—2008年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初步预测

1.预测步骤和方法简单说明。

(1)根据源数据,在Excel上做出散点图,根据分布趋势分别用指数回归和线性回归进行拟和,得出各自回归方程;通过计算、比较p(残差平方和),确定出最合适的回归(预测)模型;

(2)根据回归方程进行点估计(即预测2007年、2008年数值);

(3)相关性检验(计算出相关系数R);

(4)无偏估计(求出置信区间)。

上述步骤在Excel中实现,数理统计中计算公式分别为:

(1)线性回归方程Y=a+bx为y的离差平方和。

2.数据说明和预测结果。入境旅游人数选取1995—2006年的人境旅游人数(由于”非典”影响,本预测将2003年数据排除在外)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出2007年和2008年的人境旅游人数分别324 212万人次和344 571万人次,从图3可以看出甘肃省2007和2008年的入境旅游的发展趋势,2007—200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发展将呈良好态势。

旅游业总收入:由于甘肃省旅游总收入的数据限制,本预测选取了1998—2006年共8年的数据(因2003年的情况特殊,故其数据排除在外),采用指数回归预测方法,预测出甘肃省2007年和2008年旅游总收入分别为105.07亿元和127.7亿元,图4显示了甘肃旅游总收入分布及线性趋势拟和图。由于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的增长可能仍将表现为近地旅游的高增长和农村出游的高增长,因此,收入涨幅与人口增幅不会有过高的距离。 旅游外汇收入:选取1995—2006年的旅游外汇收入(2003年数据排除在外)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出甘肃省2007年和2008年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6 669.84万美元和7 047.84万美元。图5显示了甘肃旅游外汇收入分布及线性趋势拟和图。

黄金周预测:由于黄金周的时间比较集中,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行游住吃购娱等任何方面的不协调,都可能演化成尖锐的矛盾冲突,会比平常以更具冲击力的形式表现出来。2007—2008年黄金周旅游的结构特征仍将继续保持,即:黄金周在国内旅游中仍将处于重要地位,带来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在境内旅游中举足轻重;黄金周旅游消费更趋理性,境内旅游的参与者基本上为收入中下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一般会选择避开黄金周时段出游,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好的体验;游客仍以一日游为主。可以预测,由于参与人群的构成特性,黄金周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还将继续稳定增长,特别是旅游收入,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黄金周的形式未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随时调整经营策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模式。

四、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诚信旅游建设。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

加快甘肃省旅游业诚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加强旅游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行业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加强行业自律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规范导游服务行为;提高旅游者的自我保护维权能力。诚信旅游建设要以开展诚信活动、营造诚信环境为重点,逐步向完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等深层次方面推进,从而增强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诚信意识和旅游法规意识,推动执业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提升旅游产业地位

甘肃目前急需在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把旅游法制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力求在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旅游市场机制的形成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旅游产业的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具有权威性和高效能的旅游协调机构的高度协调和全力支持。然而,甘肃在精简机构时,却撤销了最不该撤销的省旅游协调机构,致使一些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者争权夺利、推卸责任,侵害游人权益的问题难以解决。建议甘肃恢复由省政府分管旅游的领导同志牵头,有省旅游局局长和省各与旅游相关的委、办、厅、局负责同志参加的省旅游工作协调机构(其名称可叫做”甘肃省旅游工作协调委员会”或”甘肃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和决策有关本省旅游业发展的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问题,对与发展本省旅游业相关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予以指导、协调和推进。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甘肃发展旅游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富民强省,要逐步调整旅游业结构,牢固树立”旅游扶贫”的观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促农,以旅致富。要”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把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立足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精品。

(四)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东起陕西,贯穿甘肃、新疆、紧邻青海、宁夏,联结川藏。是我国推向世界的”三条黄金旅游线路”之一,极具旅游特色和旅游品牌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甘肃要加强与周边这几个省、区的合作,彻底打破门户观念,为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支持,树立大旅游、大市场思路,构建大旅游、大市场的框架。与此同时,甘肃要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开通的良好契机和西部旅游热(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的最佳机遇,与相关省、区密切合作,联合策划,共同推出连接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六省、区的”唐蕃古道旅游线”、 “青藏铁路旅游线”、 “黄河风情旅游线”、 “文成公主进藏旅游线”、 “母亲河溯源旅游线”、 “少数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线”及自驾车、徒步探险、登山、攀岩等旅游项目,形成不同形式的特色旅游产品,达到旅游收入与区域经济合作双赢的目的。

(五)调整旅游战略布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甘肃旅游资源既有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石窟艺术旅游资源,又有以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为代表的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既有以礼县秦先祖古墓、武威雷台汉墓、嘉峪关魏晋墓为代表的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又有以小陇山林区、洮河林区、桑科草原为代表的生物类旅游资源,又有以彩陶文化、伏羲文化、长城文化、古丝绸之路文化、天马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然而,由于受地形狭长、景区分散的局限,甘肃在旅游业的开发上对点的重视较多,而对面的重视不够,区域间的协调较差。长期以来,甘肃把以敦煌、武威、嘉峪关为重点的河西走廊作为旅游经营的重点,而忽视了对省内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致使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如陇东南地区,其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后劲很足,有必要在资金投入和旅游推介上予以特别重视。

课题组成员:金蓉郑本法

执笔人:金蓉

甘肃省交通运输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对策

“十五”期间,甘肃交通运输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实现了交通运输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逐步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甘肃交通运输业又面临着创新发展和产业提升的机遇和挑战。

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现状

(一)道路运输业状况

1.公路网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甘肃道路运输的质量和效益。至2006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1 33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32792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71公里/百平方公里。在路网构成中,二级及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里程达到6 116公里。兰州有6条国道分别与陕、宁、新、青、川等省(区)相接,并全部实现了高速化。虽说全省公路总里程占全国比重的份额比较低,但等级公路里程数占全国比重明显提高,尤其是高速公路里程发展较快。2006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 162公里,公路已通达全省100%的乡镇和190.11%的行政村。公路密度为9.9公里/百平方公里,已接近全国公路密度水平(20.1公里/百平方公里)的一半。

2.客货运输车辆大幅增加,车型结构的配备发生较大变化。随着公路”一主五辅”主枢纽规划的实施,全省快客、集装箱、冷藏保鲜等各种运输方式迅猛发展。据统计,至2006~F底,全省营运性车辆达到13.5万辆,其中客车3.9万辆,货车9.6万辆。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能力,各类国产、进口客车及大型、专用车大量投放运输市场。在大力加强运输基础建设的同时,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和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省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73亿人,旅客周转量1 13亿人/公里,货运量2.38亿吨,货物周转量146.46亿吨/公里。道路运输业年产值达到83.4亿元,增加值40.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0.1万人。

(二)铁路运输业状况

1.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整体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甘肃铁路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干线通过能力明显提高,陇海线宝鸡至兰州二线T程、兰新线兰州至武威南二线工程、武威南至嘉峪关电气化改造T程相继建设与投入使用,乌鞘岭隧道等工程相继开通运营,并开T建成了敦煌等地方铁路。如今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宝成、宝中、干武等7条国家主要铁路和多条地方铁路支线和专用线在甘交会。2006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 464.3公里,其中,复线铁路1 434.4公里,电气化铁路1141.6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为58.2%和46.3%。客、货运量分别完成1150万人、3 380万吨,完成客、货周转量165亿人/公里和720亿吨/公里。

2.客货运输所占比重上升,平均运输距离不断延长。近五年来,全省铁路客运量以年均4.13%的速度增长,在全国的比重地位不断上升。2006年全省完成旅客发送量1 401.5万人,同比增长13.98%;旅客周转量195.3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3.5%,增幅名列西北五省(市)前茅。铁路旅客平均运距(平均运距=旅客周转量/客运量)逐年增加,2001年至2005年全省旅客平均运距分别为1287公里、1337公里、1482公里、1411公里和1388公里。全省货运量增速和货物平均运距在全国所占份额为中上水平,五年中货运量年均增长为2.57%,2001年至2005年货物平均运距分别为1 534公里、1 529公里、1591公里、1959公里和2 192公里。2006年完成货物发送量4 624万吨,同比增长11%;货物周转量896.2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3%。

3.货运发送辐射全国各地,到达量高于发送量。统计资料显示,我省铁路货物发送呈现出立足本省,以部分重点区域为主,进而辐射全国各地的格局。由于通过铁路运输主要以煤炭、石油、矿石、钢铁及有色金属等重点和大宗物资为主,2006年全省货物到达量是发送量的1.5倍。针对运输需求增长强劲和季节性客货流变化,近年来又相继增开了”民工”、 “土豆”、 “旅游”等专列,大大缓解了高峰时期运输紧张的状况。

(三)水上运输业状况

目前,甘肃水运经过对黄河、白龙江、河西内陆河三大流域9个水系的开发,完成了黄河兰州段航运工程、白银四龙至龙湾段航运工程和刘家峡库区航运工程,建设黄河五级航道151公里,码头6座,开通航线18条。2006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里程达到874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47公里,等外航道527公里。全省拥有机动船420艘,总载重量2 751吨位,载客量9 385客位,功率22 010千瓦。在提高渡运能力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沿兰州、白银、永靖黄河两岸风情线旅游的较快发展。

(四)航空运输业状况

目前甘肃有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和庆阳机场,按现行标准飞行区等级分别为4D、4C、3C、3C级。西北航空公司甘肃公司现拥有A320飞机4架,B146—300型飞机4架,共开通航线51条,与国内30多个城市实现了直接通航,与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开通了旅游包机航线。通往省内外主要城市和亚太、欧亚国家的航空网络已基本形成。全省民航已初步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沟通全国主要城市、连接省内外主要旅游胜地的航空网络。截至2005年,甘肃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2.3万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66%和13.34%。

(五)管道运输业状况

甘肃管道运输发展步伐加快。目前,西气东输甘肃段管道全部建成,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开工建设。截至2005年底,全省管道总长1734公里,其中输油管道长512公里,输气管道长1 222公里。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甘肃交通运输业近些年来发展快、规模大,行业经济效益明显,但从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来看,交通运输业还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