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史
3220700000005

第5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21年)(3)

“非乐”是墨家学派的学说之一。《非乐》据篇目所载共有上、中、下三篇,现只存《非乐上》一篇。墨子鉴于当时统治者的“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提出了“非乐’’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得到人们的欢迎和支持。现存的《非乐上》记述了“非乐”的各种理由,其中对统治者的音乐享乐活动抨击得具体而深刻,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里面也有许多不妥之处,如对民间音乐的看法等。

《乐论》对音乐的特征和音乐的社会作用阐述得非常明确,对后来的音乐理论有较大影响。文章一开头就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这一论断准确地告诉我们,音乐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感情产物。在讲到音乐的社会作用时说:“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庄肃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钟鼓道志,琴瑟乐心”。今天我们研究这些论述,对借鉴和吸收历史经验,更好地发挥音乐的社会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吕氏春秋》是一部政治性的论著,但涉及面很广,有天文、历数、音乐、农艺等。其中有关音乐的文字除部分专篇外,在其它的篇章中也谈了不少。在这些音乐文字里汇集了先秦亡书遗说中的很多音乐资料,如远古至周的帝王音乐、四方的民间音乐以及对音乐的评论、音律的记述等。这些资料今天已成为了解和研究先秦音乐文化的重要文献。

现存的《礼记?乐记》据《汉书?艺文志》说,汉武帝时由刘德等“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编篡而成。但《隋书.音乐志》却说是由战国中期的公孙尼所作。究竟谁是谁非,目前尚有争议。应该说《礼记?乐记》的思想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的,它是先秦音乐思想发展的结晶。

《礼记?乐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音乐的形成、特点以及社会作用等许多问题,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里选录几段原文,供学习研究。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本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本篇》)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乐施篇》)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象篇》

“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师乙篇》)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zhui),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g6u)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师乙篇》)

)第十节著名音乐家

1.师旷(生卒年代不详)

名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主乐太师,著名的音乐家。他活动的时间见于史书记载,约悼公十四年到平公二十五年(前559~前532年)。死后葬于山西洪洞东南。师旷擅长弹奏古琴,先后担任悼公和平公的宫廷乐师。从有关记载看,晋国的国君接见来访的国君、使臣或大宴群臣、出访他国,师旷总是在场,并即兴演奏,甚得众人称赞。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公元前534年卫灵公访问晋国时,他演奏过《清徵》、《清角》等乐曲。并对卫国乐师弹奏的《清商》提出了批评,说那是殷纣王的乐师延作的,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如果国君听了,国家一定要遭殃。他的这一批评成为传世佳话,一直流传到现在。他的演奏技艺,在《史记?乐书》上有一段富有浪漫色彩的记述。说他有次给晋平公弹琴,“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这里去掉夸张渲染的成分,仍可想见师旷有很深的音乐修养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他用琴声形象地描绘了玄鹤的飞翔、鸣叫以及翩翩起舞的各种姿态。

他的听觉很敏锐,并且有很强的审音调律能力。《吕氏春秋.长见》里说,晋平公铸了一口大钟,乐工们都很满意,而师旷却说音不准,需要重铸。在激烈争论中师旷自信地说:“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他的判断后来被卫国乐师涓证实是正确的。《淮南子?汜论训》里说:“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今天所见汉以前的文献中常常把他作为听音能力最强的代表人物。

据《汲冢周书》记载,师旷会见周太子晋时,曾注瑟唱《无射》。《无射》的歌词“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左传?襄公十八年》说:“楚公子午帅师伐郑……师旷日:‘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竟,多死声,楚必无功。…由此可知,师旷不但会唱歌,而且对北方和南方各地的民间音乐还有相当深刻的研究。

师旷对音乐的观点,《国语?晋语》有一段记载说,他反对“新声”,反对纵乐。他认为乐的作用不在于娱乐,而在于传播德政,教化群众。

师旷不但是一位很有造诣的音乐家,而且还是一位颇负盛名的贤臣。《韩非子?难一》说,有次晋平公大宴群臣,“酒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尔避,琴坏于壁”。这段记载充分说明了师旷的忠心,他为了晋国的社稷,不顾个人安危,向平公犯颜诤谏。《韩非子?外储》说,公元前536年齐景公访问晋国时,曾三次求教于师旷,“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接连说:“君必惠民而已。”从齐景公的称呼问话和师旷的回答中,清楚地看到师旷是受人尊敬的老臣,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对人民无限忠诚,将人民的疾苦时时挂在心上。

相传师旷是一位盲者,但何时目盲,史料未见记载。东晋王子年的《拾遗记》说:“师旷……熏目为盲人,以绝众虑,专心于星算音律中。”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后人有种种议论,从专心学音乐来说,好像没有必要把眼睛熏瞎,相反眼睛好更有条件学好音乐。

2.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音乐家。

他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不但会击磬、弹琴、鼓瑟,而且还会唱歌作曲。他学音乐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史记,孔子世家》说,他跟师襄学琴曲《文王操》时,师襄再三说:“可以益矣”。但他却一再表示“未得其数也”、“未得其志也”,直到彻底掌握了各种技能表现后方才停手,把师襄感动得“避席而拜”。《论语?述而》也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他酷爱西周礼乐,看到“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的局面,便积极从事传统音乐和诗的整理考订工作。《论语?子罕》记载了他的一段自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他从周室保存下来的三千多首诗歌中精选了三百零五首,经加工整理后都达到了能够合乐弦歌的地步。

他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向学生进行授课。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甫,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他还认为,音乐如果与诗、礼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化的目的。

他写过许多琴曲。《史记》中说,他为了哀悼被赵筒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创作了《陬操》。现存《猗兰操》、《龟山操》、《将归操》等古曲,后世琴曲题解都说是由他所作的。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占统治地位,所以孔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伯牙(生卒年代不详)

据说他是楚国人,在晋国做过官,战国时期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少时跟成连学弹古琴,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演奏技艺,并学会了作曲的方法。据《琴操》说,成连曾带他到蓬莱山上体察过海涛山林的咆哮和群鸟的悲号,创作了《水仙操》,“成为天下妙手”。

《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段动人的传世佳话,一则说明了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伯牙有精湛的演奏技艺;一则说明他们之间因音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著名的《高山》、《流水》伴随着伯牙与钟子期的动人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存的琴曲《水仙操》,也具有优美的传说故事性质。《伯牙吊子期》是后人根据传说和遐想所作的一首琴歌,内容生动,曲调优美,得到了广泛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