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史
3220700000027

第27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音乐(1949~1999年)(3)

1962年第三届“上海之春”音乐会集中推出了三部大型合唱作品,《英雄的诗篇》是朱践耳选取毛泽东诗词,谱成的一部交响大合唱,《安源风暴》(司徒汉、辛上德曲)是带情节描绘的戏剧性合唱。张敦智的《金湖》是一部以云南红河彝族民歌为基调的抒情性大合唱。

1964年10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推出的一批新作,是60年代中小型合唱的代表作品。如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沈亚威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时乐漾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等。瞿希贤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李焕之的《列宁颂》、《红旗颂》,朱践耳的《接过雷锋的枪》及黄准的《娘子军连歌》等也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作品。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将军的长征组诗创作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大型合唱套曲由七个乐章组成,按时间顺序高度概括了长征途中的主要事件。作品融合了民间音乐和红军歌曲音调,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是一部抒情性与史诗性相结合的传世佳作。

6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根据戏曲曲艺音乐改编的合唱曲,如中央乐团和北京曲艺团合作改编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三呼万岁》、《苦菜花》、《徐学惠》等曲目主要根据北方戏曲曲艺音调改编而成,《向秀丽》(上海评弹团改编)、《蝶恋花.答李淑一》(赵开生编曲、司徒汉改编)、《昭君出塞》(罗荣钜改编)等曲目则是以南方戏曲曲艺音调为基础改编成的。

这一时期较重要的改编曲还有:《放下三棒鼓,扛起红樱枪》(张敬安、欧阳谦叔原曲,严良堃土改编)、《黄河水手歌》(李思敏原曲,马可、李焕之改编)、《东兰有个韦拔群》(李延林改编)、《满江红》(行义改编)等。自60年代中期以后,根据民歌、戏曲音乐音调创作、改编的合唱曲明显下降,只有少量作品问世。如“文革”期间陕西省文艺工作者改编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陕北民歌),70年代末,瞿希贤编曲的《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等你到天明》(哈萨克族)、《云飞天不动》(广西民歌)等。

1966~1978年间,出现了京剧音调的合唱作品,如交响合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文革”后期,大型合唱主要以毛泽东诗词和歌颂毛泽东思想的作品为主,如:《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田丰曲)、《长征路上》(郑律成曲)、《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颂歌》(集体创作)等。

“文革”结束后,一批怀念性、抒情性的合唱现于舞台:如王锡仁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施光南的《周总理,您在哪里》,瞿希贤的《飞来的花瓣》、《把我的奶名儿叫》等。1982年和1986年分别举行的两届“北京合唱节”,共推出合唱新作387首(部),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合唱。1986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音乐作品(合唱创作)评奖”活动,是对80年代合唱创作成果的总检阅。作曲家们以更宽的视角、更丰富的内容、更新颖的手法进行创作,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大提高了。田丰的合唱组歌《云南风情》在此次活动中荣登榜首,作品分别运用了云南白、傣、纳西、景颇、彝五个少数民族各自的特色音调,描绘了五幅色彩绚丽的生活画面。王祖皆、张卓娅的《南方,有这么一片森林》获二等奖,是一部热情歌颂英勇保卫祖国的人民军队的作品。陆在易的《蓝天,太阳与追求》、金湘的民族交响合唱组歌《诗经五首》、李焕之的《胡笳吟》等大型合唱作品都反响不俗。其它如《雨后彩虹》(陆在易曲)、《长江,母亲河》(王世光曲)、《扬州慢》(钱兆熹改编)、《秦王破阵乐》(李焕之改编)等也都受到好评。

80年代末期,较有影响的合唱新作有:郭文景为李白诗谱曲的《蜀道难》,瞿小松为大型管弦乐队、大型合唱队创作的清唱剧《大劈棺》(“庄子试妻”),刘念劬作曲作词的大型清唱剧《生命,宇宙的春天》等。作品表现出作曲家力求在思想的深入、现代作曲技法和民族风格的完美结合及合唱艺术形式的拓展等方面有所突破。这些不懈的探索为今后合唱创作向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方向的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90年代较为流行的合唱作品有:《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族民歌王洛宾配歌、黎英海改编)、《掀起你的盖头来》(乌孜别克族民歌王洛宾记谱填词、孟卫东编配)、《阿拉木汗》(新疆民歌谢功成编曲)、《公仆赞》(高占祥词、关峡曲)、《春风吹遍了太行山》(凯传词、王西麟曲)、《大漠之夜》(邵永强词、尚德义曲)等。

三、器乐独奏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现的器乐独奏作品甚多,现分类择要简介如下:(1)钢琴曲主要有: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1950年),陈培勋的《卖杂货》(1952年)、《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1953年)、汪立三的《兰花花》(1953年),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1953年)、《第二新疆舞曲》(1955年),蒋祖馨的《庙会》组曲(1955年)、刘庄的《钢琴变奏曲》(1955年)、朱践耳的《流水》(1956年)、黎英海的《民歌小曲五十首》(1956年)、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1958年)、殷承宗的《快乐的罗嗦》(1958年)、桑桐的《随想曲》(1959年)、田丰的《高山族组曲》(1960年)、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1964年)、黎英海的《夕阳箫鼓》(1972年)、王建中的《百鸟朝凤》(1973年)、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1974年)、陈培勋的《平湖秋月》(1975年),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1979年)、《他山集》、《梦天》(1980年),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1981年)、陈怡的《多耶》(1984年)、权吉浩的组曲《长短的组合》(1984年)、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1984年)、赵晓生的《太极》(1987年)等。

(2)小提琴曲有马思聪的《第二回旋曲》(1950年)、江文也的奏鸣曲《颂春》(1951年)、马思聪的《春天舞曲》(1953年)、沙汉昆的《牧歌》(1953年)、寥胜京的《红河山歌》(1955年),马耀中、李中汉的《新疆之春》(1956年)、杨宝智的《喜相逢》(1956年)、茅沅的《新春乐》(1958年)、张靖平的《庆丰收》(1958年)、施光南的《瑞丽江边》(1962年)、秦咏诚的《海滨音诗》(1962年),陈钢的《苗岭的早晨》(1975年)、《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1976年)、黄虎威的《峨眉山月歌》(1981年)、张柯的《草海音诗》(1985年),还有周龙的《太平鼓》、夏良的《幻想曲》等。

(3)二胡独奏曲有《赶集》、《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流波曲》(孙文明曲)、《赛马》(黄海怀曲)、《秦腔主题随想曲》(赵震宵、鲁日融曲),《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刘文金曲),《拉骆驼》(曾寻编曲)、《奔驰在千里草原》(王国潼、李秀琪编曲)、《草原新牧民》(刘长福曲)、《战马奔腾》(陈耀星曲)、《江南春色》(马熙林、朱昌耀曲)、《陕北抒怀》(陈耀星、杨春林曲)、《兰花花叙事曲》(关铭曲)等。

(4)板胡独奏曲有《大起板》(何彬曲)、《花梆子》(闫绍一曲)、《秦腔牌子曲》(郭富团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张长城、原野编曲)、《马车在田野上奔驰》(葛炎原曲、刘明源、徐连增改编)、《公社春来早》(石露、学义曲)、《秦川新歌》(吉哲曲)等。

(5)笛子独奏曲有《喜报》、《奔驰在草原上》(陆春龄曲),《早晨》(赵松庭曲),《喜相逢》、《五梆子》(冯子存曲),《荫中鸟》(刘管乐曲),《油田的早晨》(王铁锤曲),《姑苏行》(江先渭曲),《脚踏水车唱丰收》(飞龙等曲),《牧民新歌》(简广扬、王志伟曲),《扬鞭催马运粮忙》(魏显忠曲),《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曲),《秋湖月夜》(俞逊发、彭达元曲),《美丽的天山》(王铁锤曲)等。

(6)唢呐独奏曲有《节日》(赵春亭曲)、《喜庆》(刘凤桐曲)、《丰收乐》(赵春峰曲)、《山村来了售货员》(张晓峰曲)等。

(7)琵琶独奏曲有《彝族舞曲》(王慧然曲)、《你送我一枝玫瑰花》(王范地曲)、《狼牙山五壮士》(吕绍恩曲)、《赶花会》(叶绪然曲)、《春到沂河》(王慧然曲)、《天鹅》(刘德海曲)、《新翻羽调绿腰》(杨洁明曲)等。

(8)筝独奏曲有《庆丰收》(赵玉斋曲),《闹元宵》(曹东扶曲),《幸福渠》(任清志曲),《春涧流泉》(徐涤生曲),《战台风》(王昌元曲),《丰收锣鼓》、《东海渔歌》(张燕曲),《清江放排》(陈国权、丁伯岑曲),《南海渔歌》(方智训曲),《香山射鼓》(曲云曲),《包楞调》(辚庭贵曲),《秦桑曲》(周延甲、强增抚曲)等。

(9)其它民族乐器独奏曲有:组合打击乐器独奏曲《新十番锣鼓——东王得胜令》(裴德义、肖江曲)、手鼓《庆丰收》(阿不力孜等曲)、云锣《钢水奔流》(徐景新等曲)、箜篌《湘妃竹》(崔君之、李宝树曲)、埙《独乐寺怀古》(苏友民、陆金山曲)、骨笛《原始狩猎图》(钱兆熹曲)、排箫《春莺啭》(高明曲)、瑟曲《淡月映鱼》(选自编钟乐舞)、篪曲《云》(选自编钟乐舞)等。

四、器乐合奏曲

1.民族乐器合奏曲

这一时期出现的民族器乐合奏曲主要有:《旭日东升》(董洪德等曲),《迎新人》(藏东升、刘凤锦、何化均曲),《翻身的日子》(朱践耳曲),《喜洋洋》(刘明源曲),《东海渔歌》(马圣龙、顾冠仁曲),《丰收锣鼓》(彭修文、蔡惠泉曲),《丝路驼铃》(刘锡津曲),《鸭子拌嘴》、《老虎磨牙》(安志顺曲),《蜀宫夜宴》(朱舟、俞抒、高为杰曲),《长安社火》(赵季平、鲁日融曲),《达勃河随想曲》(何训田曲),《塔克拉玛干掠影》(金湘曲),《水之声》(闫惠昌曲),《第二民族交响曲》(刘星曲)等。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彭修文曲)、《长城随想曲》(刘文金曲),二胡与乐队《新婚别》(朱晓谷、张晓峰曲),高胡与乐队《思念》(乔飞曲),笛子协奏曲《幸福水》(何占豪、陆春龄、郭予春曲),板胡与乐队《胜利中的怀念》(刘文金、丁鲁峰曲),琵琶协奏曲《花木兰》(顾冠仁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吴祖强曲),筝协奏曲《汩罗江幻想曲》(李焕之曲),笙协奏曲《文成公主》(高扬等曲),月琴与乐队《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曲),箜篌与乐队《孔雀东南飞》(何占豪曲),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刘星曲)等。

2.西洋乐器合奏

管弦乐曲的创作是在各地管弦乐团的建立和音乐院校管弦专业的强化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建国后至“文革”前出现的作品主要有: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1953年),王义平的《貔貅舞曲》(1954年),江文也的《汩罗沉流》(1953年),葛炎的《马车》(1954年),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1955年),辛沪光的《嘎达梅林》(1956年),马思聪的《山林之歌》(1954年)(谱8—3),李伟才的《中国民歌组曲》(1955年),李焕之的《春节序曲》(1956年),陆华柏的《康藏组曲》(1956年),朱践耳的《节日序曲》(1958年),邹鲁的《中国狂想曲》(1959年),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959年)(谱8—4),刘诗昆等人的《青年钢琴协奏曲》(1959年),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1959年),罗忠镕的《第一交响曲》(1959年),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59年),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1959年),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1962年),吕其明的《红旗颂》(1965年)(谱8—5)等。文革期间的作品主要有中央乐团的《沙家浜》(1967年)、殷承宗等人的钢琴协奏曲《黄河》(1970年)、上海乐团的《智取威虎山》(1973年)等。

谱8—3 山林之歌(图略)

谱8—4 梁山伯与祝英台(图略)

谱8—5 红旗颂(图略)

“文革”后的作品主要有:陈培勋的《清明祭》,交响音诗《英雄的诗篇》,王西麟的组曲《云南音诗》,杨庶正的组曲《岭南风光》,王义平的组曲《三峡素描》,杜鸣心的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青年交响曲》、交响幻想曲《洛神》、交响诗《飘扬吧,军旗》,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谱8—6)、交响音画《黔岭素描》、音诗《纳西一奇》,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李忠勇的交响音画《云岭写生》,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秦咏诚的声乐协奏曲《海燕》,孙亦林的单簧管与乐队《美丽的阿吾勒》,马友道的交响组曲《油画五帧》,吴祖强的音诗《春江花月夜》等。

谱8—6 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图略)

80年代以后,在交响乐创作方面又涌现出一批中青年作曲家,他们的创作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并形成各自的创作风格。较突出的作品有瞿小松的大提琴与乐队《山歌》、《Mong Dong》、《第一交响乐》、交响组曲《山与土风》,朱广庆的《九歌》第一组曲,刘敦南的《幻想音诗》,周龙的交响诗《渔歌》,陈怡的中提琴协奏曲’《弦诗》、室内管弦乐《多耶》,陈其钢的《随想曲》,谭盾的《风.雅.颂》,叶小钢的小提琴协奏曲《京音乐》、第二交响曲《地平线》,徐纪星的《钢琴协奏曲》,郭文景的交响乐《蜀道难》(为李白诗谱曲),何训田的《梦四则》(为管弦乐队与二胡),杨立青的《乌江恨》等。

)第五节 音乐表演艺术

建国以后,音乐表演艺术日渐成熟,各种演出趋于正规化,演出团体也稳步发展起来。表演艺术的发展使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一、声乐演唱艺术

中国声乐、歌剧演唱艺术的基础是中国的民族唱法和意大利美声唱法。新中国成立以后,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59年

这10年是声乐演唱艺术极具开拓性的时期。由于音乐界对两种唱法持有不同观点,从而引起了唱法上的“土”、“洋”之争。通过讨论,最终形成了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两种唱法长期并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民族新歌剧《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等作品的上演,既确定了新的歌剧演唱风格,又使民族民间唱法得以巩固和发展。50年代,我国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向苏联学习,培养了一批如郭淑珍、施鸿鄂等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美声唱法声乐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东方夜莺”的周小燕,归国后与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并称为中国声乐界的“四大名旦”。《茶花女》、《蝴蝶夫人》两部经典歌剧的上演,标志着中国演唱欧洲传统歌剧的整体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方面的成果在1956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和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文艺献礼演出上得以充分的显示。见图8—2(图略)

陈云等接见音乐周代表

2.第二阶段:1960~1966年

这一阶段基本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绩。从1960年开始,各省市纷纷举办各种大型音乐表演活动,大大推动了音乐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60年代初,上演了歌剧《窦娥冤》、《江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合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等以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唱法为演唱手段的几部大型音乐作品。但由于对“三化”精神的一些狭隘理解,使得美声唱法的教学和演出工作受到压抑。

3.第三阶段:1966~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