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姓投资38金律
3218800000022

第22章 金律20你看不上小钱,大钱就看不上你

曾有知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真正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事实的确如此,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有不好的习惯,可是想要纠正却又是那么困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一个人的习惯经过多年积累已经沉淀为自然的时候,即使有意识的想改掉,也已经困难重重了。

大部分时候,人们可以发觉自己的缺点,并且下过决心要改过,可是具体改起来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难以与自己“多年的习惯”相抗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因为人们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习惯中,因此很多人便不觉得自己习惯的好坏,更从来没有算计过哪些习惯能为自己的投资加分,又有哪些习惯使自己的投资不断地变为“坏账”。

问问你自己:如果现在有了一笔钱可以让自己一下子全部付清住房的贷款,自己会怎样做?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选择提前还清贷款,然后悠然享受完全没有还款压力的轻松感觉。

其实这是一个对钱的态度问题,也是一个人对待投资的态度问题,而不是投资大师们所说的金融问题。

艾里在一家外商独资公司任部门主管,每月领着让人眼热的5位数,可是她的理财习惯却是非常保守。她每个月除了留足基本生活费用以外,其余的钱都被打入活期储蓄;每到年底,她总要认真的拿出每一张活期存折,然后一张一张地加起来,看看自己一年来的积累,真是满心欢喜。

艾里特别喜欢这种算加法的感觉,每一个数字都会让她倍感安全与满足。孩童时期,她就总会在年终时看到辛苦操劳一年的父母认真计算着工分,然后再从村会计那里去领钱。

2003年,看到房价不断上涨的艾里决定结束租房住的日子,准备在自己单位附近购买一套住房。房子的总价与她的积蓄还是有一段距离,于是艾里采纳了售楼小姐的建议,决定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购房。

至今,艾里还有十多万元的房子贷款没有还清,虽然她现在已经完全有能力提前还清这部分贷款,可是喜欢持有实实在在金钱的理财习惯让艾里作出了不提前还款的决定。

有的读者可能会不以为然,接下来就仔细算算艾里的坏习惯带给她的损失吧。若按艾里贷款时的住房商业贷款利率计算,她的贷款年利率为5.04%,而她十多万元存款的一年期储蓄利率为税后1.584%,两者的利差为3.456%。

每个人都可以坐下来认真想象一下,艾里到银行窗口把自己的10万元钱存了进去,然后经过银行内部的几道流程运作后,在另外一个窗口又将这笔钱“借给”了艾里;这笔钱就像从艾里的左手倒到她的右手,但是艾里却被银行白白赚走了3.456%的利息。

这十万元的贷款,一年就会让艾里损失3456元,在贷款利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十年就会是34560元,这些钱里还没有包括存款利息!

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经常会买回大量没有用的废物和垃圾。看看自己以前买回来的“宝贝”,是不是有的一次都没有用到过。

办公室文员李文在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决定要好好锻炼身体。一年前,她与老公特意赶到一家健身俱乐部想了解一下健身年卡的办理费用。经过反复比较与讨价还价,他们俩最终以原价的75%购得两张健身卡,总共花费了7500元。

接下来的日子真是充满乐趣,他们每到周末就会去结伴健身,然后一起回家,感觉真是好极了。可是坚持了不到三个月,两人的锻炼兴致就被疲劳所取代。谁都不愿意再去了。

其实李文夫妇去健身俱乐部总共不超过10次,如果按照单次价格100元/人计算,仅仅需要支付2000元。可是他们却为这10次健身,总共花去了7500元。几乎相当于两个人月工资的总和。

与李文夫妇的消费经历几乎如出一辙的张凯夫妇,几年前,从市郊搬到了市中心,每天没有地方散步锻炼了,两人经过左思右想之后,决定购买一台跑步机。自从有了这个想法,他们就开始狂逛体育用品商店。最后经过数次比较,他们买了一台14000多元的跑步机。

虽说价格不菲,但是与市中心健身俱乐部的年卡相比,他们觉得还是挺划算的,因为毕竟这个属于一劳永逸的“长期投资”。刚买回健身器的时候,张凯夫妇经常抢跑步机,但是不到一个月,俩人就不再抢了,他们的跑步兴趣荡然无存。现在,他们每天回家后都懒得看跑步机一眼,这不最近两人又迷上了打网球,每到周末两人就往网球场跑。

其实每个人都难免偶尔购回大量闲置物;每家肯定都会有买来不久就因为没用而被丢弃的东西;而大部分时候都是买了东西之后,用过很短一段时间,就再也用不上了。

事实上这些都说明,购物者买回去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那么多没用的东西之所以被买回家,主要是由于不良的购物习惯在作祟。而改变或控制这种坏习惯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买东西之前彻底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东西。

还有一个控制盲目消费的好办法就是暂缓购物时间,也许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想再买这些东西了。

大多数人或许都认为,成功人士就是开着新型豪华跑车,手持各类昂贵的VIP卡,佩戴名牌手表,穿着名牌衣服、鞋子,住在豪华别墅里的人。

拥有这一切的人的确令人羡慕,因为表面上看起来他们过着比一般人好得多的生活。事实上,有很多人在提前透支过着一种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生活,他们在拿着自己的虚荣心到处炫耀。

小月夫妇俩是一对典型的现代时尚“月光族”。他们两个人都在外资公司工作,四位家长也都各有收入,不用他们孝敬。按说他们两个人每月收入高达两三万元,应该可以存下不少钱,但是钱这东西往往来得快走得也快。

没多久小月怀孕了,老公及四位家长都不同意她再独自驾车上下班。小月老公已有一辆别克,两人听说车子不经常开就特别容易出故障。于是两人便决定将小月的Polo车卖掉。

这辆Polo车买来还不到一年,总共跑了还不到10000公里,但是卖二手车的价格却只有新车的70%,还不包括上牌等的一系列费用。也就是说,这辆车从买回家到卖出去虽然不到一年时间,但是两人损失就高达5万多元。

不久小月夫妇同时看上了一款进口新型宝马车,于是在五一节促销中,两人终于禁不住诱惑花80多万元买下了这款车。从那以后,小月家的那辆别克车就被冷落在车库里,每月光养车费就白花三四千元。

任何商品的总成本中都包括购买和运转两大直接成本,除此之外,还包括一种叫做“机会成本”的东西。

机会成本是指投资者可以用资金做其它的投资用途。就以小月夫妇为例,他们将80多万元用于购车,就无法将这笔钱进行别的投资了,因此也就无法得到其它投资的收益。

如果小月夫妇用这80多万元投资一套住房,几年之后,房子价格就会上涨,他们的资金也将升值,而他们购买的汽车的价格却在急剧下跌。

汽车出问题往往发生在汽车行驶到6000公里左右的时候,因此,买入开过12--18个月的二手汽车是最划算的,它仍然和新车的性能一样好,可是价格却便宜得多。即便是转手卖掉一辆刚买回不久的新车,价格跌幅也会在30%或者更多。

事事难以预料,小月的老公因为工作上的事与他顶头上司发生了争吵,最终辞职离开了公司。在失业的一段时间里,他发现自己不仅失去了物质来源,也失去了自己以往的身份;过去他将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班、应酬、挣钱,那些都是为了“秀”给别人看,而现在他丢掉了工作,一切都只有从头再来了!

储蓄虽是所有理财途径中风险最小的,但也是收益最小的,在高通货膨胀的时代,储蓄的利率如果低于通货膨胀率,银行里的钱就等于越存越少。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们,都不甘心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放到银行,而是想尽办法投资理财产品。因此,在个人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理财似乎成为储蓄的代名词。有许多人忽视了合理储蓄在理财中的重要性。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只要理好财,储蓄与否并不重要。

安莉就是个只重投资不重储蓄的女孩,她几年前刚刚本科毕业,现为某公司业务员,每月保底收入2000元+提成+公司奖励。安莉是个典型的江浙女孩,人漂亮又会打扮,最主要的是头脑灵活会赚钱。

安莉还在大四实习期就被这家公司选中,现在底薪2000元。虽说死工资不多,可是小姑娘特有经济头脑,每个月总能为公司拉到不少生意,光提成就有2000多元。由于业绩突出,公司还会额外发给她不少奖金。这样下来,每个月安莉的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但安莉认为,存钱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于是她就几乎把钱都投入基金和股市。前些年看到房价不停的涨,她想抛掉股票投资房产,可是却被深深套牢怎么也动不了,还没有买房的安莉,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房价一路飙升,自己干着急。虽然2006年股市基金打了翻身仗,可是相对飙升多年的房价,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事实上,合理储蓄是个人投资理财的基础,每月的储蓄是投资第一桶金的源泉,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确保投资理财规划的顺利实行。所以说只有做到合理的储蓄,才迈开了投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钱是赚来的,而不是攒来的,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这种思想更是一呼百应。其实储蓄是让小钱变大钱,是把你平时随意挥霍掉的零钱,汇集起来。俗话说:聚沙成丘,就是这个道理。坚持长期储蓄,不但可以增强理财者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如果每月强制储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