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姓投资38金律
3218800000002

第2章 金律2不能一辈子想着给别人打工,要善于投资

一个人不能一辈子想着给别人打工,要善于投资。

1952年,久做推销员的李嘉诚攒下了一些钱,他用这些钱开办了一个塑胶厂,并为之取名为“长江”。李嘉诚说长江的意思就是: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汇流,才可以成为长江。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局,甚至有时要跑到社会前面,才可以更好的生存。

50年代香港的工业还起步不久,社会上有充足的廉价劳工,非常适合进行小本生意的经营,可是小本生意其实就是穷生意、苦生意的代名词,经营者必须要能吃苦耐劳。

多年之后,李嘉诚曾回忆说:创业时,资金不足,推销、设计,样样都要亲手做,做穷生意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这些困难没有吓退李嘉诚,相反他更加懂得珍惜机会,抓住机会。

一天,李嘉诚在浏览一份外国杂志的时候,注意到一则关于生产塑料花的报道。李嘉诚认为香港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对塑料花的需求肯定会很大。

于是自信的李嘉诚就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香港第一个生产塑料花。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种塑料花在香港市场销售得非常好。也正是这种塑料花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李嘉诚赚了几万元,帮他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李嘉诚并没有一直做塑料花,他认为经商之道在于居安思危,要时刻洞悉社会动态。

李嘉诚认为: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70年代,就在大家纷纷投资塑料花生意时,李嘉诚却悄然撤出了,他结束了自己的塑胶生意。

事实果然如他所料:由于投资塑料花回报率很高,生产商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结果市场很快饱和,做塑料花不再赚钱了。

看准了市场的李嘉诚在经营塑胶生意时,就已经开始投资房地产了,而且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

李嘉诚在投资地产时采取的是稳健而又保守的策略,他从不向银行贷款做生意。李嘉诚认为做生意就好比划艇,划艇人一定要想自己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划到B,还要想清楚自己是否还有气力再划回来。

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投资者都失去信心,纷纷低价卖掉房产,远走高飞。但此时李嘉诚有不同的见解:“中国不会将香港变成一个烂摊子,否则对她没有好处,香港不会完。”

于是李嘉诚低价买下大量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李嘉诚的判断再次证明了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70年代,社会稳定了,迁走的人们又纷纷回来了。香港人口大增,由战后60万猛增至400多万。香港房产需求激增,引起地价大幅攀升。“我赚到很多钱,但不是一个天文数字。”李嘉诚后来谦虚地说。

70年代,李嘉诚注意到英资公司有大量优质资产,可以帮助他发展房地产以外的更多业务,于是他成功地策划了一连串的收购行动。

1972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成功上市。

到了80年代,李嘉诚本着长远投资的大计,把到手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这次转让他不仅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从而成为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资产价值六十多亿港元。而长江实业当时只是一家资产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因为收购了和黄,李嘉诚1983年,用一两亿就发展了六号码头。而到七号货柜码头,李嘉诚的投资已经要40亿,所以说,他是用很少的投资就拥有了很多实业。现在全球吞吐量最大的就是香港国际货柜码头。

李嘉诚的远见还表现在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80年代,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加拿大石油工业,趁机收购了赫斯基石油公司百分之九十五的股权。李嘉诚当时想:加拿大有石油,政治环境相当稳定,投资加拿大石油大有可为。于是,他巧妙的收购了亏蚀的赫斯基,多年来,开源节流,转亏为盈。

李嘉诚的投资理念不但让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亿万富翁,而且还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投资哲学改变人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