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不论是“外朝”(“前朝”),还是“内廷”的后宫里,所有宫殿、楼阁等都是由一般的宫殿、楼阁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这里很有必要将楼阁先说一说。
楼的妙用
“楼”,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它的形式有城楼、箭楼、角楼、钟楼、鼓楼等。
城防系统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的城镇,大多有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除了用砖包砌城墙、城门外,还修建有千斤闸、护城河、吊桥、敌楼。城门上有城楼,大的城门前有瓮楼(亦称月城),有的还有箭楼。比较大的城,四隅还有角楼。典型的例子,如老北京“外城”和“内城”共有十六门,不仅城门上有城楼,而且在大城门外,还有一道用来保护城门的半圆形或方形的城闉,亦称瓮城。
总之,城门上“城楼”的应用,主要是为防御外敌,有的城楼前面,还有一座箭楼,保存下来的,如天安门广场南面的正阳门箭楼和老北京内城北面的德胜门箭楼,以及东便门的东南“角楼”,均为京城守军抵御外敌的战斗堡垒。
统一报时之所 在古代,我国各地比较大的城,均有钟楼和鼓楼。如北京地安门外大街,至今仍耸立着两座楼,均为明清两代向北京全城击鼓撞钟统一报时的地方。
登高赏景之佳处 供人们登高赏景、赋诗作画的楼,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三者并称为“江南三楼阁”。如今重建的壮丽辉煌的黄鹤楼拔地而起,耸立在长江大桥的武昌桥头。六十个翘角层层凌空,尤其是楼的各层排檐起翘,势如黄鹤,展翅欲飞,既不失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旧楼更加雄伟壮观。
阁的妙用
“阁”与“楼”一样,均属于古代高层建筑。由于这两种建筑形式非常接近,不易辨认,所以,人们时常将楼和阁联系在一起,名曰“楼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有“楼阁玲珑五云起”的诗句;古画《仙山楼阁》更为典型,即将“楼”和“阁”视为一体。
“阁”与“楼”的建筑形式若与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大宫殿相比较,虽然都显得玲珑多姿、精丽美观,但二者的使用,却很不相同。楼,如城楼、箭楼、角楼、钟楼、鼓楼等,而阁却别有一番妙用。
为佛家用 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佛家精神生活的需要,佛殿造像艺术大师们,将佛像越造越大,越造越神奇,将佛像造得超出真人若干倍,为了适应佛像越造越大的需要,高层、玲珑多姿、精丽美观的阁,逐渐被佛家所占,被佛家所妙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中的大乘阁与河北正定县隆兴寺内的大悲阁,以及北京雍和宫里的万福阁。在这三座阁内配置的佛像,为全国最大的木制佛像和铜制佛像及贵重的檀香木制的最大佛像。
为收藏处 阁这种精美的古代建筑,不仅被佛家妙用,而且随着社会文化和人们精神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逐渐成为收藏珍贵书画、经书及功臣像的地方。例如,珍藏《四库全书》的北京故宫文渊阁、东北沈阳的文溯阁,以及浙江鄞县(今宁波市)范钦所修建的天一阁等,都属于我国现存比较著名的藏书阁。
为赏景处 阁也是点缀园林或登高赏景的好地方,如山东登州的蓬莱阁,就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古代滨海建筑。它构筑在海岸的悬崖绝壁上,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游客,苏东坡、董其昌、翁方纲等著名人物,都曾经登临过蓬莱阁,赏景赋诗,刻石纪游。
皇宫紫禁城“外朝”除“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外,其左右(东西)两侧,左侧有文华殿,右侧(西面)有武英殿,以及崇楼和文渊阁等精美建筑。其用途与“内廷”后宫里的那些宫殿、楼阁等有所不同。
文华殿
文华殿的位置在东华门内。这座精美的建筑与东华门、主敬殿等组成了一组独立的建筑群。
文华殿,建成于明永乐年间。今日人们观赏到的文华殿,为清康熙年间重建的,乾隆年间又重修过。其主殿,为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其台基前有丹陛、露台,设石阶左右各一座;其主殿左右(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
文华殿,明初为太子书阁处,其殿顶覆盖的不是黄琉璃瓦,而是绿琉璃瓦。每年经筵之日,皇帝自乾清宫乘舆到文华殿,升座听讲官进讲。
所谓“经筵”,追溯起来,始于宋代,是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特设的讲席。自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说书皆得充讲官,其他官员亦有兼任的。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宋史·职官志二》)。元明三代仍沿袭之。
文华殿还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历史性事件。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后,进入了紫禁城,并且在文华殿召见京师城郊耆老,询问民间疾苦。
到了民国时期,文华殿演变成为古物陈列所,陈列各代名人书画、册叶、卷轴等。
武英殿
武英殿的位置在紫禁城“前朝”西路和西华门内。它不仅与东面的文华殿相对称、相呼应,而且与文华殿一样,与敬思殿、浴德殿等组成了独立的建筑群。
武英殿与文华殿都是建成于明永乐年间。今日人们看到的武英殿,为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其主殿亦为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其台基前有丹陛环绕石栏,东西亦设石阶。
武英殿,明代为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贵族命妇朝见皇后,亦在此进行。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后,进入了皇宫紫禁城,就在武英殿办理政务。
到了清乾隆年间,武英殿演变成为宫廷修书、印书的地方。著名的《四库全书》就编纂于武英殿;《古今图书集成》等印行,亦在武英殿。在这里所印的书籍被称为“殿本书”。清代时,武英殿所出书籍采用铜活字版、木活字版、整块木刻版等技术。
到了民国时期,武英殿和文华殿一样,演变成为古物陈列所了。其陈列之古物,有商周秦汉之铜彝器,各朝玉器、瓷器、精雕手工艺珠宝、金石及宋元明书籍等。
紫禁城的东西两侧主要的重点建筑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在紫禁城南东西侧将紫禁城最重点的精美建筑“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来,使其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文华殿”和“武英殿”,是紫禁城南,其东西两侧或曰两翼的重点建筑,除了重点,不言而喻,当然还有不少别的精美宫殿建筑。
《北京导游》一书里,对紫禁城东西两侧或日两翼的精美宫殿建筑的基本情形,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1.东翼
(1)文华殿
该殿是东翼主殿。明永乐年间建,但朱棣很少来此。嘉靖即位后,才开始大肆修造,并把殿顶的绿瓦换为黄瓦。凡遇斋居和经筵时召见在此举行。明末时殿宇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重。殿深广各五楹,清代经筵,是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学士、詹事充任讲官,满汉各八人,每次满汉各二人主讲。
(2)文华门
在文华殿前,五楹、三出陛,九级,东为本仁殿,西为集义殿,有工字廊与后殿相通,至主敬殿。
(3)传心殿
在本仁殿东,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广五楹,内祀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帝师陶唐、有虞,王师禹、汤、文王,皆南向。先圣周公位东西向,先师孔子位西东向。
(4)文渊阁
在文华殿后,是明清两代的大藏书楼。明代此处曾收藏《永乐大典》正本,共22870卷,毁于明亡之际。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宁波天一阁重建。文渊阁制三层,上下各六楹,阁正中设宝座。阁内原藏珍本《四库全书》36000册(7933卷),除供皇帝浏览外,也允许有关人员阅览。
(5)箭亭
在文华殿北,广五楹,周以檐廊,中设宝座。宝座东有卧碑一,刻乾隆上谕。大意是不让后代忘记骑射。
(6)撷华殿
文华殿北,绿瓦三所,为皇子所居。
东翼区内的建筑还有治牲所、井亭、銮驾库、国史馆等。
2.西翼
(1)武英殿
该殿是西翼的主殿,规制与文华殿相同。明代皇帝于此召见大臣,商计国是或讲论学问。清代,康熙执政后,由于他重武厚文,曾集合了许多文人学士,在此开馆编书,还在此院落内开办了印刷工厂。《古今图书集成》就是编纂印制于武英殿。此书仅次于《永乐大典》,是我国大型百科全书之一,共6100余册。殿后仁智殿(今敬思殿)是明代命妇们朝贺中宫的地。明末李自成于1644年4月29日在此殿称帝。清朝入关,顺治(福临)也在此殿宣告登基。乾隆中朝,凡“殿本书”,均在武英殿校刊。东配殿凝道,西配殿焕章,左右廊房36间,皆储书处。左右直房是校刊和装潢场。
(2)尚衣监和成安宫
武英殿西即尚衣监,殿宇二层,为皇子居处。再向西为成安宫,即康熙囚禁长子允□处。后为教八旗大臣子弟肄业处。原殿五楹,东西配殿三楹,清末毁于火。民国三年(1914年)就成安宫遗址改建新式楼房叫宣蕴楼。
(3)南童殿
在武英殿南。乾隆十四年,诏以内府所藏历代帝后图像迁来此殿尊藏。
(4)御书处
凡御书法帖皆于此处镌刻。稍北即西华门。
(5)断虹桥和十八槐
武英殿东有断虹桥,石质极佳,为诸桥之冠。桥上狮子甚精绝。桥北地广数亩,有古槐排列成荫,俗称十八槐。由于皇宫内树木不多,所以更显得特别葱郁。
(6)夹道
武英殿之西、成安宫之东的夹道内,为皇子所居,乾隆时为清字经馆。
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除了上述前朝的两翼部分外,主要是后廷的东、西六宫。东、西六宫外侧还有建筑,一般称这十二处宫院为内东路和内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