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趣谈老北京古建筑
3209200000002

第2章 老北京城的建筑风格

坊与老北京城

老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那么元大都城的范围究竟有多大?有多少城门?其城建制的基本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古籍名著《宸垣识略》里记载,“元世祖至元四年,始定鼎于中都之北三里,筑城围六十里,九年改为大都。

京城方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左曰文明,右曰顺承,正东曰崇仁,东之南曰齐化,东之北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南曰平则,西之北曰肃清,北之西曰健德,北之东曰安贞。九年二月,建钟鼓楼于城中。”

在佛教中,“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之说系指佛的法相。如《法苑珠林》卷九述意中所作的描述:“(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嗔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踏海,把日擎云。”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善昭禅师中也有描述:“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哪吒(佛教护法神名)扑帝钟。”之后,三头六臂逐渐被人们用来比喻本领大。

据《宸垣识略》中载,元大都城之所以将京城建制分十一门是深受佛家三头六臂之说的影响。今北京俗称的前三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元代时,名为丽正、文明、顺承。京城南面的这三座城门,传说是象征佛家之说三头六臂中的“三头”;而京城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三座城门,这象征“六臂”,即《宸垣识略》中记载:京城之“正东曰崇仁,东之南曰齐化,东之北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南曰平则,西之北曰肃清。”京城北面的两座城门,“北之西曰健德,北之东口安贞”,即今德胜门和安定门,象征三头六臂的双足踏着“风火轮”。

唐古都长安城将大街划分出一块块像菜畦一样的坊。长安城共有一百一十坊,每个坊都有自己的名字,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先后曾在新昌坊、宣平坊、昭国坊和常乐坊居住。老北京城因深受唐古都长安城建制的影响。所以,外城、内城、皇城亦皆有不少坊。

外城八坊 老北京的外城,也称“外罗城”,“帽子城”。它包围了内城(京城)的南面。城墙高二丈,城门有七。南面的正门,名为永定门,其两侧,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外城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门。东为广渠门,西为广宁门。外城的东北隅和西北隅各有一门分别为东便门和西便门。

外城坊集中在外城南面的正门永定门及东西两侧的左安门和右安门之内,有八坊: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

内城二十坊老北京城的内城也称京城,“周四十里,(城墙)高三丈五尺五寸。”(《宸垣识略》)内城有城门九。内城南面的正门为正阳门。正阳门的东侧为崇文门,西侧为宣武门。内城的北面东西两侧又各有一门分别为安定门和德胜门。内城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二门。东面为朝阳门和东直门,西面为阜城门和西直门。据古籍《宸垣识略》里记载:自“明永乐七年为北京城,十九年(指永乐十九年)乃拓其城。本朝鼎建以来,修整壮丽,其九门之名,则仍旧焉。”

内城坊集中在内城的四面城门之内。南面有三坊,分别为南熏坊、澄清坊、大时雍坊。北面有七坊,分别为教忠坊、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灵春坊、金台坊、日忠坊。东面有五坊,分别为明时坊、黄华坊、思城坊、南居贤坊、北居贤坊。

西面也有五坊分别为阜财坊、咸宜坊、鸣玉坊、日中坊、金城坊。

皇城六坊 “皇城在京城中,周十八里有奇。”(《宸垣识略》)皇城的正门创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为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为天安门。天安门之内,紫禁城南面的正门午门之南有端门。皇城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皇城的北面为地安门。

皇城坊集中在东安门和西安门之外。东安门外的三坊为保大坊、仁寿坊、明照坊。西安门外的三坊,为积庆坊、安福坊、小时雍坊。

可见老北京城,除了紫禁城外,原来皆有不少的坊。但是,今日北京城仅存白纸坊了。

城套城

世界闻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老北京城,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城套城。

在古籍名著《日下旧闻考》和《宸垣识略》里分别都有记载。例如,老北京的外城是包座在京城(内城)的南面,《宸垣识略》里记载:

嘉靖二十三年,筑重城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止长二十八里,为七门:南曰永定、左安、右安、东曰广渠、东便、西曰广宁、西便。城南一面长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东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 (其城墙——笔者注)各高二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顶收一丈四尺。四十二年增修各门甓城。

那么,为什么在京城的南面要修建重城,即外城呢?《宸垣识略》里记载:

嘉靖三十二年,给事中朱伯辰言:城外居民繁夥,不宜无以围之。

说皇城在京城(内城)中,在《日下旧闻考·皇城》里也有记载,其原文为:

皇城在京城中,周十八里有奇,缭墙袤三千三百四丈有奇。正南曰大清门,少北曰长安左门,曰长安右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正北曰地安门。大清门之内曰天安门,天安门之内曰端门,端门之内,左曰阙左门,右曰阙右门。

[臣等谨按]:国家定鼎燕京,宫殿之外,环以紫禁城。紫禁城外,重以皇城,甃以甎,朱塗之,上覆黄琉璃瓦。城四门,正南门于顺治元年上大清门牌额。天安门为皇城正门,明曰承天门。顺治八年重修工成,改定今名。地安门明曰北安门,亦顺治九年改定。

皇城套着紫禁城,《宸垣识略》里是这样记载的,其原文为:

紫禁城在皇城中,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凡四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四维(指城墙上——笔者注)皆有角楼。午门前接皇城之端门。

中轴线

唐古都长安城大明宫内的主体建筑三大殿,分别是正殿为含元殿,北为宣政殿,再北为紫宸殿,并且这三大殿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处于大明宫南北一条中轴线上。而北京紫禁城的建置深受唐古都长安城及大明宫的影响。

燕王朱棣取得天下后,于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尤其是将紫禁城作为重点建筑进行修建。其前朝的三大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宫三大殿分别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些宫殿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紫禁城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的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

而老北京城又形成了以紫禁城内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的全城性的南北一条中轴线。南到永定门,北到钟鼓楼。

造园装景的艺术大师们又将中轴线巧妙而恰到好处的运用到造园装景上。如,北京著名的颐和园万寿山的前山,其造园装景就是以山脚下的“云辉玉亭”牌楼为起点,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到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其东侧有转收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等,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等。显然,万寿山前山讲究左右对称。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古建筑传统格局。

左右对称

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建筑是讲究对称的。即东有皇家祭祖用的太庙(亦简称为左祖);西有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社稷坛(亦简称为右社);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而且仅就京城的九座城门来说,也是对称的。

那么,京城九座城门的古建筑究竟是怎样讲究和体现出古建筑讲究对称这一突出的特征呢?

正阳门 即生活中人们俗称的“前门”。永乐十七年(1419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并将当时位于今日东西长安街一线的元大都南面的城墙拆掉,往南移至今日称的前三门一线上。京城南面的正门仍然沿袭元大都丽正门的旧门。到了明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皇帝(朱祁镇)下谕旨修京师九门,并加修建瓮城箭楼,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后,才将丽正门改名“正阳门”。

正阳门东西两侧的两座城门是讲究左右对称的。这两座城门距离正阳门的距离均为三里。明代,其东侧为文明门,西侧为顺承门。文明门,其名取古籍名著《周易》“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顺承门,其名取《周易》“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

这里,不妨将《日下旧闻考·城市》里,对正阳门所作的记载转引出来。其原文为:

正南曰丽正门。

[臣等谨按]辍耕禄,元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师,分十一门,各门各俱是年所定也。明史地理志,永乐间改为九门,丽正门尚沿其旧。正统中,改为正阳门。

明英宗(朱祁镇)下谕旨修京师九门,并加修营建城门楼和瓮城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后,才将“文明门”改名为“崇文门”;将“顺承门”改名为“宣武门”的。

《日下旧闻考·城市》里,除了对京城南面的正阳门有所记载,还对其东西两侧的崇文门和宣武门也作了记载,其原文为:

南之左曰文明门。

文明门即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

[臣等谨按]明史地理志,文明门,正统间改为崇文门。本朝仍其名。

南之右曰顺承门。

[臣等谨按]顺承门,明正统间改曰宣武,本朝因之,今人犹称为顺承门。

京城东西两侧和其城北面的门也都相当讲究对称的。东有东直门,西有西直门,东有朝阳门,西有阜城门。明代时,其东西两侧皆有三座城门,即“正东曰崇仁、东之南曰齐化,东之北曰光然,正西曰和义,西之南曰平则,西之北曰肃清,北之西曰健德,北之东曰安贞。”(《宸垣识略》)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改大都路置北平府。毁大都皇宫,并将元大都城北面的城墙往南移至今德胜门。安定门的一线上与旧城址土关城大约有五华里左右,同时废弃元大都城东西两侧的四座城门:光熙门、肃清门、健德门、安贞门。新营建的北京城,也称京城(内城)其北面仍然开辟了两座城门,东侧为安定门;西侧为德胜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改崇仁门为东直门;改和义门为西直门,其余各门仍旧。京城东西两侧的齐化门和平则门在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仍然沿袭元大都城的旧名,一直到明代第六位皇帝朱祁镇下谕旨营建京城九大城门楼,于正统四年(1434年)落成时,才将齐化门改名为朝阳门;将平则门改名为阜城门。

《日下旧闻考·城市》里,对京城东西两侧和北面的城门,皆作了记载,这里有必要将有关原文转引出来:

正东曰崇仁门,东之左目光熙门,东之右曰齐化门。

[臣等谨按]崇仁门久废,齐化门正统初改为朝阳门。本朝仍其名而俗犹称齐化门。

正西曰和义,东之左目肃靖,西之右曰平则。

[臣等谨按]元西城三门,平则其西南门也。明永乐十九年改为二门,西之北曰西直,西之南曰平则。正统间又改平则为阜成,本朝因之,今俗犹称平则门。和义、肃清二门,今俱无是称矣。

西之北曰西直,永乐十九年立。

北之西曰健德

德胜门城上,镌赵子昂书德胜门三字。

[臣等谨按]今德胜门即元史地理志所载健德门也,辍耕录亦作健德,明永乐问尚存其旧。至正统十午,以旧城内面用土恐易颓毁,命成国公朱勇等甓之,始改名德胜。赵子昂乃元初人,安能预书德胜门字也。朱彝尊原书所引燕都游览志误矣。今各城门额俱清汉书。

北之东曰安贞。(即安定门,笔者注)

运用“九”之“天数”明代时,因深受阴阳说的影响,所以,明代修建起来的北京城将内城和外城的城门之数,皆取其为阳数,因此,就成了“内九”、“外七’,一共十六座城门了。

阴阳数何谓“数”? “数者,一十百千万也。” (《汉书·律历·志上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将数区别为有阴阳的说法。例如:将十位数中的双数,即偶数,二、四、六、八、十,名为阴数;将单数一、三、五、七、九,名为阳数;并将阳数之极“九”,称为“天数”。因为天大地小,故“九之天数”格外受崇。如封建朝廷,为了密切配合宣扬真龙天子“其无上尊严与权威的需要,将皇帝穿用的龙袍绣‘金龙九’(《大清会典·舆服》);文武百官朝见皇帝时,要“三跪九叩首”(《日下旧闻考》)等。

不仅如此,建造宫殿的艺术大师们也将紫禁城内的屋宇间数,取其阳数之极九之天数,修建成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

今日北京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南面的正门。其城门楼的建筑也取其阳数九之天数,将城门楼给建造为面阔九间。歇山式屋顶,有九条脊。其檐角小兽,亦为九龙、九凤、九狮子、九天马、九海马、九狻猊,九押鱼、九獬豸、九斗牛。其门扇采用的是四九的倍数为三十六扇,五扇门的门钉,取的是九九的倍数,故其门钉为九行九列,九九八十一枚。

天坛的祈年殿其高度也取阳数九之天数,建筑成为“九丈九”(《奇门遁甲》),象征着高天有九重。天坛中的圜丘坛,分高矮三层,最高一层其台面的直径为古尺九丈,三层台面的直径总会是五九的倍数,为古人四十五丈。显然,这是取其受崇的九之天数进行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