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趣谈老北京古建筑
3209200000011

第11章 左祖右社(2)

11 朱厚熄 嘉靖1~44 1522~1565 世宗 永陵

12 朱载重 隆庆1~6 1566~1572 穆宗 昭陵

13 朱翊钧 万历1~47 1573~1619 神宗 定陵

14 朱常洛 秦昌1~ 1620~ 光宗 庆陵

15 朱由校 天启1~7 1621~1627 熹宗 德陵

16 朱由检 崇祯1~17 1628~1644 思宗 思陵

所谓庙号,即皇帝死后,在太庙中所立祭祀牌位上的名号,叫庙号。如《旧唐书·高祖本纪》载:“群臣上谥日大武皇帝,庙号高祖。”所以,我国历史上就死后的皇帝简称之为“汉高祖”、“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等等。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区,距城约44公里的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十三陵,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起,直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建成思陵止,前后经历二百多年间,十三陵地区为一般人不能随意踏入一步的禁地,驻有大批守陵的卫士。

右社——社稷坛

今日北京著名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社稷(五谷神)祈祷丰收的场所。这座社稷坛在辽、金时代,据相传,曾经是属燕京城其东北郊的兴国寺。到了元代时,修建元大都城的时候,被扩入元大都城内,并被改名为万寿兴国寺。到了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其万寿兴国寺恰好正处在紫禁城的右侧,再加上“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所以,就在元代时的万寿兴国寺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社稷的地方。民国第三年(1914年),开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当时称作为中央公园。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时候,为了以示敬重孙中山先生,就将中央公园改称名为中山公园了。

今日北京现存的社稷坛(即今日的中山公园),从平面角度上来看,俯视为一南北稍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其南部东西宽为345.50米;其北部东西宽为375.10米,也就是说北部与南部相比较,北部稍宽些;南北长为470.30米,其总面积约为24公顷。其园内的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戟门等。当然,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建筑,例如有宰牲亭、神库和神厨等。民国三年(1914年)时,被辟为公园后,则陆续增加了一些风景以及纪念性的建筑,例如有塘花坞、投壶亭、春明馆、绘影楼、长廊和“保卫和平”牌坊等。

对于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社稷祈祷丰收时的场所在《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有记载,其原文为:

社稷坛在花阙右,北向。坛制方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皆白石,各四级。上成筑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土由涿、霸二州,房山、东安二县豫办解部,同太常寺验用。内壝四面各一门,楔阈皆制以石。朱扇,有檑。门外各石柱二,壝色亦各如其方。壝北门内西北瘗坎二,北为拜殿。又北为戟门各五间,戟门内列戟七十有二,均覆黄琉璃,崇基三出陛。壝外西南神库五间,神厨五间,井一,均东向。坛垣周百五十三丈四尺,内外丹雘,覆黄琉璃。北门三间,东西南门各一间。循垣东北隅东向正门一,左右门各一,相对阙右门为乘舆躬祭出入之门。坛西门外宰牲亭三间,东向。井一,垣一重,门一,北向。西南奉祀署东西各三间,垣一重,门一,东向。东遣官房一间,南向。东南为社稷坛街门五间,东北为社稷坛左门三间,均东向。

凡祭社稷之礼,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太社位右,太稷位左,均北向。后土句龙氏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

为了将社稷坛介绍得清楚些,开始先从全园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说起。社稷坛其建置的基本情形为坛是用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二层平台,上层边长为15米,二层边长为16.4米,下层边长为17.8米,总高为1米,每侧正中各有汉白玉石阶四阶。坛中铺垫五色土,中为黄色土,东为青色土,南为赤色土,西为白色土,北为黑色土。当初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明弘治五年(1492年)规定将所铺坛土由二寸四分改为一寸,此后,明、清二代皆尊此制。坛四周建有壝墙,按东、南、西、北方位分别瓷覆青、红、黄、黑四色琉璃砖瓦。壝墙每边长为62米,高为1.7米,四面壝墙正中各有一座汉白玉石的棂星门,门上原各装朱扉两扇,门框为二根汉白玉石柱。

拜殿在社稷坛之北,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殿宽五楹,深三楹,为黄琉瓦庑殿顶,殿式作法;重昂七踩斗拱,和玺彩画;殿内为砌上明造。整座殿坐落在0.9米高的汉白玉石平台上。拜殿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时行礼之处所。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曾在这里停灵,故1928年更名为中山堂。

乾隆年间,有不少御制祭祀社稷坛的诗,所以这里有必要例举上两首,以供阅读和欣赏。

乾隆六年御制仲春

躬祭社稷坛诗

秩宗尊百祀,敛福锡群黎。

典重明棰盛,心殷望岁齐。

豆拴阵俎豆,南雅奏金鼙。

六出新飘瑞,公田正好犁。

乾隆二十四年御制

社稷坛祷雨诗

敢云久矣怒予心,躬祷灵坛重致忱。

加玉义缘祈芘荫,开香敬用佇居歆。

祝辞请命出衷曲,皇乐调和冀誉阴。

五月为期难更缓,油云即待霈甘霖。

最后,将笔者撰写的有关社稷坛内容的一篇文章附上。

话北京中山公园与社稷坛

今日北京天安门西侧著名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清时期的社稷坛,即为帝王(皇帝)隆重祭祀社稷神的场所。

而社稷神之说,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神农”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我国远古社会时期,最初是靠人猎取禽兽来维持生存的。但是,由于猎取禽兽没有保证,后来由妇女采集野生植物,经过观察、摸索和无数次的试种,终于成功地使许多野生植物变成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就是我国的农业之始。显然,这实际上就是远古社会时期的妇女为人类的生存所开辟和创造的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了纪念妇女为人类做出的这一重大贡献,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不少有关这方面神奇的记载和传说。如古籍《白虎通·号》里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原始社会时期又出现了像神农式的两个典型人物,一个是共工氏,其子名为“后土”,他能“平九州”,而所谓能平九州,就是指后土善于开垦和治理土地,这推进了农业的发展。另一个是烈山氏(一说为历山氏),其子日农,他会种植百谷和蔬菜。由于这两个神农武的典型人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所以被神化,同神农一样,被尊为“神”。即将后土称之为“社神”(俗称“土地神”);将烈山氏之子称作为“稷神” (俗称“五谷神”)。因此,我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种祭祀“社稷神”的风俗,上至帝王,下至民间百姓均讲究祭祀社稷神。

帝王为什么讲究祭祀社稷神呢?古籍《白虎通·社稷》里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王者所以有社稷所?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亦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不仅如此,还逐渐形成了祭祀社稷神的节日,即每年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对此,《岁时广记·二社日》里作了记载:“《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那么春秋祭祀的节日,民间百姓是怎样祭祀社稷神呢?古籍《荆楚岁时记》里作了历史性的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牲醪,其意杀牲祭酒)

到明成祖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根据左祖右社的制度,建造宫殿的大师们,根据朝廷的决定,紧密配合帝王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将承天门(即今天安门)的左侧修建成一座皇家祖庙,名为太庙;将承天门(天安门)的右侧原为万寿兴国寺改建成为社稷坛,成为明清两代帝王每年春秋两季隆重祭祀社稷神的场所。并且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在我国古代,各郡县都有大小不等的社稷坛。但是有着不同的称呼罢了。帝王在都城设的社稷坛,称之为“太社太稷”,而各郡县设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坛,只简称为社稷;都城设立的社稷坛,由帝王主祭;郡县设立的社稷坛,由帝王派出的郡县官吏主祭。而民间百姓怎样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呢?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作了记载,农家每年一到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采取以湿种的形式,表示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不仅如此,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每年春秋一到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节日,还要演社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野台演出。如鲁迅就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场所,曾被美国侵略军的司令部霸占。1914年,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辛亥革命,于10月10日这一天将社稷坛正式开放,取名为中央公园,后改为中山公园,至今。

从1914年起,社稷坛被辟为公园,在坛墙外四周陆续建起了不少风景建筑,东部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部有迎晖亭、春明馆、绘影楼、唐花坞、水榭、四宜轩,另外还有从其他地方移来的建筑和叠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