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3203300000005

第5章 低头做人,抬头做事

谦卑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品德,它可以挽回不堪想象的恶果。在儒家思想当中,谦卑是一种无言却厚重的力量,它可以帮助人在复杂的世间安稳立足,时刻为人提供晋升的空间。所以有人说,谦恭比高贵更有力度。

忍人所不能忍

刘邦定天下之后,准备封赏官员。由于人多,必须得考虑各种因素,因此弄得他一筹莫展。

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边散心,放眼望去,只见一群人在宫内不远的水池边,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一个个看上去都是武将打扮,在交头接耳,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在议论着什么。刘邦心生疑惑,便把张良找了过来,问道:“那群人在干什么?”张良答道:“他们准备聚众谋反呢!”刘邦一惊,问:“为什么呢?”张良回答:“皇上从一个市井百姓开始,与各位将士一道夺取了天下。但现在所封的都是您以前的老朋友及自家的家族,杀的都是您最恨的人,这怎么不使大家害怕呢?今天没有所封,以后肯定难逃一死。这么一想,他们当然头脑发热,要聚众闹事了。”刘邦赶忙征求张良意见。“怎么才能平息呢?”张良问刘邦:“皇上平时对将士中的谁最厌恶,憎恨呢?”刘邦说:“我最恨的是雍齿。在我起事时,他无缘无故投降了魏,后来又从魏投降赵,再从赵投降张耳。当张耳投降我时,我才收容了他。现在因为刚灭楚不久,我不方便无缘无故杀他。想起他来我就恨得牙齿‘咯咯’作响。”

张良一听,说:“好!您立即把他封为侯,这样就可化解眼下的人心浮动。”刘邦对张良很信任,他相信张良的话很有道理。过了不久,刘邦在南宫设酒招待群臣。在宴席快要结束时,他宣布:“封雍齿任什邡侯。”将士们见刘邦能宽容对待他最讨厌的人,知道不用再担心自己的性命,便都忠心拥护刘邦。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轼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能忍不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可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死,可悲可叹!

孟子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成大器者必先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有所作为。可见,忍,于人生有多么重要。

低着头的是稻穗,昂着头的是稗子

据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尊跪射俑。许许多多出土的兵马俑都可以算作人间精品,但独独是它能够享有“镇馆之宝”的无上荣誉。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出土、清理和修复的一千多尊各式兵马俑中,只有这尊跪射俑保存得最为完整,未经人工修复。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俑身上的衣纹、发丝都清晰可见。据专家介绍说,这尊跪射俑之所以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全是得益于它自身的“低姿态”。原来兵马俑坑是地下通道式土木结构建筑,一旦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自然是首当其冲遭受灭顶之灾,这样一来,低姿的跪射俑受到的损害就大大减小。此外,跪射俑呈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完全支撑着上体,整个身体重心在下,增加了它的稳固性,这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就避免了倾倒、破损。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跪射俑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后,依然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可谓是“宝中至宝”。

跪射俑身体虽然在低处,没有站立的陶俑那样威武,但却在两千年时光的洗礼中保存了自身,可见谦恭矮身未必就是折损自己,有时候也是保身之法。孔子便时时教育弟子,不能忘记“谦恭”之理。

在《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禽向子贡问道:“孔子一到这个国家,就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孔子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孔子是以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美德而使得人家主动地把政事告诉他的。他获得这些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不尽相同吧!”孔子的美好品德可归结为:温、良、恭、俭、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让”,就是“谦让”。这里的“谦让”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消极的忍让,相反,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儒家虽然提倡温良恭俭让,但实质宣扬的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换句话说,“谦让”就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是一种方圆处世的态度。

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人们总会发现:低着头的是稻穗,昂着头的是稗子。懂得低头,懂得矮身,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小不忍乱大谋

古代有个老翁,他开了个典当铺。有一年年底,他忽然听到门外一片喧闹声。他出门一看,原来门外有位穷邻居正在吵嚷。站柜台的伙计就对老翁说:“他将衣服当了钱,空手来取,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门外那个穷邻居仍然是气势汹汹,不仅不肯离开,反而坐在当铺门口。

老翁见此情景,从容地对那个穷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他命店员找出那个典当之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

老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外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的东西不急用,那就留在这里吧。”

那位穷邻居拿到两件衣服,不好意思再闹下去,于是立刻离开了。当天夜里,这个穷汉竟然死在别人的家里。

原来,穷汉同人家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为负债过多,不想活了,于是就先服了毒药。他知道老翁家富有,想敲诈一笔,结果老翁没吃他那一套,没有傻乎乎地当他的发泄对象,于是他就转移到了另外一家。

事后有人问老翁,为什么能够事先知情而容忍他。老翁回答说:“凡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就会立刻到来了。”

孔子说:“花言巧语惑乱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他的高徒子夏也说了:“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至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对此,可以理解为,人都要学会忍耐,如果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而发脾气,就只会坏事。只有下定决心耐住性子,才能做成事,否则就会有麻烦缠上身。可见要做大事,要成大事,关键在于一个“忍”字。

傲者易折

一只风筝在微风中飘然升起,越过了屋顶,飘过了树梢。这时,站在树上的花喜鹊对它说:“风筝大哥,你飞得真好!”

“不。”风筝谦虚地说,“要不是有风,要不是有线牵着我,我是飞不好的!”

风越来越大了,线越放越长了,风筝也越飞越高了。等它飞过山顶的时候,心里就有些飘飘然了:“啊!当我躺在屋里桌子上的时候,怎么也不知道我原来也是一个飞翔的天才!”

风筝随着风在不停地上升、上升,一直飞到了白云之上。当它俯视地面的时候,地上的房屋、树木、河流,甚至大山都显得那么渺小,就连平时高飞的雄鹰,现在也在它的脚下。它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仿佛自己的身体也在膨胀,变得高大起来。

“喂!”它毫不客气地对在它脚下盘旋的雄鹰说,“抬起头来看看我!过去人们总是赞扬你飞得高,现在怎么样?我比你飞得还要高!”

雄鹰抬头看看它,并没有与它争辩,只是意味深长地瞅了瞅它身下那根长长的线,微微一笑。

这样一来,风筝更沉不住气了,涨红了脸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好像我离了线就不能飞似的!其实,我还可以飞得更高些,都怪这根可恶的线!”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风筝拼命挣扎,只听得“嘭”的一声,拴在它身上的线断了。风筝很得意,心里想:这下可好了!我可以自由飞翔了,想飞多高就飞多高!果然,在断线的瞬间,它迅猛地向上冲了好大一截。

谁知它很快便失去了重心,在风中身不由己地向下翻滚,最后一头栽进了臭水沟。

风筝离开了线的牵引便无法再高飞,人丧失了自知的能力也只能遭受挫折。

《周易》就在解读第五十五卦“丰”卦时说:“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其中大暗谓之“沛”。“沫”通昧,指昏暗的小星。遮阳的黑云迅速扩大,遮天蔽日,昏暗不明。这种昏暗到了什么程度呢?在正午甚至能看到不起眼的小星星。将“丰”卦的这个含义还原到人生当中,就是说,骄傲的人戴上有色眼镜后,他们的世界就处在一片昏暗中,对任何事都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也就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更看不到别人的闪光点,所以就常常变得盲目,最终脱离了自己的行文轨迹,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拖累了自己。

可见,谦卑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品德,它可以挽回不堪想象的恶果。谦卑是一种无言却厚重的力量,它比骄傲更有力。一个人如果想在纷繁复杂的世间立足,有时谦恭比骄傲更有用处。

虚怀若谷才能时时进步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知识渊博,非常有才华,所写的诗一直广为流传,但他为人很低调,一直非常谦虚。

江西有一个名士,他常常说自己学识渊博,天下没有人胜得过他。后来,他听说杨万里很有名,非常不服气,决定给他写一封信,说要亲自到杨万里的家乡——吉水来拜见他。杨万里早就听说这个人一贯骄傲得不得了,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说:“我很欢迎您的到来,冒昧地向您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听说你们家乡的配盐幽菽非常有名,很想亲口尝一尝滋味,请您来时顺便捎带一点。”

那个名士拆信一看,不禁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是配盐幽菽呀?自己从未听说过。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是什么东西,他又不愿意去问别人,只好自己在街上到处乱找,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他实在想不出是什么东西,只好空着手来到吉水。他见到杨万里后,寒暄了两句就问:“您信中提到的配盐幽菽是不是卖的地方比较偏僻,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实在抱歉!”

杨万里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有啊!”说着,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韵略》,翻开其中的一页。名士接过来一看,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豉,配盐幽菽也”一行字。

他这才明白,原来所谓配盐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豆豉是用黄豆或黑豆泡透、煮熟后再发酵的食品,然后再放上盐,这道家常小菜的别名就叫配盐幽菽。

名士看了非常惭愧,他这才明白自己平日读书太少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

一个人如果开始骄傲了,那么他就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就不会继续学习,最终只能和肤浅挂钩了,那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求知呢?

心中充满求知的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就能克服各种困难,风雨不能阻拦,困难不能吓倒,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获得人生的成功呢?

一个人必须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状态,才能不断进步,最终获得人生的成功。

转移话题,摆脱窘境

有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假定你齐宣王的部下中,有一位大臣,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托给一位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访问,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已经冻死饿死了。像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的回答倒干脆,“弃之”。

孟子又问:“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如果你下面的执法官员,没有好好尽职做事,那你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已之。”即那就罢免了他。

孟子不依不饶,接着问:“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一个国家不安定,这个责任问题怎么办?孟子这一问使齐宣王陷入困境,他有些吃不消了,只好不理孟子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转移话题”就是用巧妙的语言将话题的锋芒转换到其他地方,从而使自己摆脱窘境。正如人不会十全十美一样,再聪慧的人,也会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巧妙地应答,就将陷入尴尬之中。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巧转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值得注意的是,凡事过犹不及,要掌握一个“度”,“顾左右而言他”的说话技巧确实可以化解尴尬于无形,但是要用在适当的语言环境和交往对象上,不可滥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令人反感!

推己及人仁之方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一席话说得儿子点头称赞,杨夫人之所以能说出如此慈悲为怀的话,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体贴与关怀的好人。她会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所以能够为别人着想。既教育了儿子,也温暖了仆人们的心。

由此故事推想,小中可见大道理。我们行走在这个社会当中,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再进一步,自己想要立足,就要能够大度的让别人也能立足,所谓仁德之心,无非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才施于人,推己及人也要有自己的“道”,即有一定的原则和分寸,毕竟不是所有于己有益的东西都适用于他人,当然也不是所有对他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在他们不想接受时,绝不能以“这是为他们好”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总而言之,儒家文化中所推崇的推己及人的“仁之方”,就是要我们凭借自身的宽大心胸,来容纳别人。这是几千年前的圣人给世人开出的一剂良方,是仁德的原点,也是儒家思想中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重要的一条做人做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