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3203200000097

第97章 南征北伐(1)

集庆府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底,朱元璋开始进攻集庆。他分兵两路:南路由徐达率领,攻打溧水,再取溧阳,切断集庆与南面元军的联系,并从南面包围集庆;北路由张天佑率领,从正面进攻集庆。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攻占太平后,元军从四面合围。元右丞阿鲁灰、枢密副使绊住马、中丞蛮子海牙等用大船封锁了采石江面,又堵住了姑孰口,切断了朱元璋回和州的通道。方山寨“义兵”元帅陈野先与康茂才又率水陆军数万人进攻太平府。朱元璋亲自指挥防守,但形势依然十分危急。这时,朱元璋刚娶的夫人郭氏献上一计,说:“库府中还有一些金银,为何不拿出来分给将士,以激发他们的斗志呢?如果城破,留着那些金银还有什么用?”这一席话提醒了朱元璋。他命人立刻打开府库,把金银财物抬到城墙边,当场赏给守城的将士,士气果然大振。为了缓解方山寨“义兵”陈野先与元军的夹攻,朱元璋派徐达、邓愈潜出城外,绕到陈野先背后。朱元璋自己则与汤和出东门与陈野先交战。陈野先的军队迎战不利,向后撤退时,又遇到徐达军的埋伏,伤亡惨重,部众大多伤亡落散,落荒而逃。跑得慢的都成了俘虏,陈野先本人也被生擒。军士反绑了陈野先的双手把他推到朱元璋面前,陈野先以为必死无疑,不料朱元璋并没杀他,反而还亲自为他松绑。陈野先有些不解,问:“为什么不杀我?”朱元璋说:“方今天下大乱,豪杰并起,称王称帅者不知其数,大多胜者人附,败者附人。将军是位豪杰,难道不明白我的意思吗?”陈野先又问:“莫非要我投降?”朱元璋笑道:“正是这个意思。”陈野先立即发誓道:“如蒙不杀之恩。我愿以死相报。”陈野先又自告奋勇地给自己的部下写了封信,叫他们来降。第二天,陈野先的部下几万人马都投了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于是杀牲祭天,与他结为兄弟,约定共击集庆。元军阿鲁灰、蛮子海牙见陈野先被俘,便从采石、姑孰口撤兵,驻于江北峪溪口。朱元璋对陈野先还是有戒心的,他把陈野先留在太平,并把陈野先的人马交给张天佑指挥,出征作战。陈野先果然是假降。他当初给部下写信,是想激励他们与朱元璋死战,并不真心劝他们归附,不料弄假成真,他心里叫苦不迭。这次他的部队被抽去攻打集庆,他暗中吩嘱部下不要卖命真打,等他脱身逃出去,再回过头来打朱元璋。由于陈野先的几万人马不卖力,张天佑吃了败仗,撤了回来。有人向朱元璋揭发了陈野先的诡计。朱元璋对陈野先的举动也有所察觉。朱元璋接到报告后,心里就一直盘算着该怎样处理这件事。他把陈野先招来,对他说:“人各有志,不能勉强。从元从我,随你选择,我决不强迫。”陈野先一惊,但很快镇静下来,他赌咒发誓说:“我如果背叛主公再生之恩,天地不容,不得好死!”朱元璋连忙说;“那好,我现在派你带一部分将士去扫清集庆南部外围,我随后派兵援助。俟机攻打集庆。”留妻儿家人于集庆,这是朱元璋治军的规定,并不是专对陈野先一个人的。陈野先见朱元璋对自己有了怀疑,就加紧与元朝军队的勾结,并设下圈套想诱使朱元璋上钩。

陈野先收集余众,进驻板桥,暗中勾结防守集庆的元行台御史大夫福寿,密谋合击朱元璋。陈野先写信给朱元璋,谎称带兵攻打集庆台城,打了大胜仗,杀死元兵无数。接着采用缓兵之计,建议朱元璋暂时放弃攻打集庆的计划。陈野先给朱元璋写信说:“集庆右环大江,左枕崇岗,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不利步战。昔日西晋王浑、东晋苏峻、王敦、隋朝贺若弼、韩擒虎、杨素攻占集庆,靠的都是水军。现在元军和新召入城的苗军联合一处,连寨三十余里,一时难以攻克。时间一久,粮草又成问题。不如向南进攻保阳,东捣镇江,占据险要之地,切断元军粮道,集庆可以不攻自下。”朱元璋当即识破了他的诡计。朱元璋在回信中说:“历代攻克江南,如西晋灭吴,隋平定陈,宋曹彬取南唐,都因长江天堑隔断南北,所以集会舟师,用水军进攻。现在,我的大军已经渡过长江,据有采石、太平要地,即已跨越了天险,扼住了集庆的咽喉。因此水师多少已不是首要问题,以步骑作战,足可以成功。这种形势与晋、隋时是不一样的。你要建功立业,正在今日,何必舍全胜之策而采用迂回之计呢?”这等于下令让陈野先继续攻打集庆。陈野先一计未成,又施一计。他把元将左答纳识里密约到营中,谎报将其生擒,让朱元璋前去受降。朱元璋没有理会,陈野先的阴谋没有得逞。九月,朱元璋派张天佑、郭天叙率领本部人马前去和陈野先会合,再次进攻集庆。他们约定,张天佑、郭天叙攻打集庆东门,让陈野先攻打南门。集庆守将福寿知道陈野先是佯攻,所以把兵力集在东门。张天佑、郭天叙几次攻城,都没有得手,只得暂停进攻。陈野先以犒军的名义,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酒席,请张天佑、郭天叙赴席。席间,陈野先执杀了张天佑,接着擒了郭天叙。郭天叙被送给元军,也被处死。两人一死,陈野先与福寿内外夹击,红巾军大败,伤死大半。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被陈野先害死。三军不可无帅,由于朱元璋此前显赫的战功、超人的智谋,众将士纷纷推举他继为主帅,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朱元璋。张、郭一死,他们的旧部全归朱元璋指挥,朱元璋终于成为这支队伍名副其实的统帅。郭天叙是郭子兴的次子,郭子兴的长子郭大舍已经战死,郭子兴还有个三子叫郭天爵,留在朱元璋手下。朱元璋占领集庆后,郭天爵被小明王委以江南行中书省右丞之职。郭天爵因对朱元璋不满,联络郭子兴的旧部,企图谋反。事泄被杀。陈野先也没有得到好下场。他在追击红巾军经过金坛县葛仙乡时,当地地主武装头目卢德茂不明真相,听说他降了红巾军,设下伏兵,把他擒住,不由分说就砍了他的头。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亲自率军先后破江宁、蒋山,最终到达集庆城下。士兵们团结奋战,拼死效劳,架设云梯登墙入城,齐拥而上,元军根本起不了防守的作用,他们或死或降,一个个急于仓皇逃命。朱元璋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正如朱元璋的谋臣冯国用、李善长等所说,应天是一个龙虎之地,多王者之气,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之四周富庶,人口众多,可以保证粮草和兵源的充足供应。朱元璋占领了应天,可以四处出击,扩大地盘;也可以紧守门户,发展势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大胜利,朱元璋正式地得到了宋政权的重视和承认,为了表彰朱元璋的功劳,小明王特意提升了朱元璋的官职。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李善长为经历。不久,又任命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善长为左右司朗中,以下诸将皆升元帅。于是,朱元璋在应天设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以元朝御史台府第作为公府。

应天的得手,成了朱元璋反元斗争的一个重大的胜利。这不仅是因为应天是元朝除了大都、中都以外的重要城市,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一战略要地,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枢密院同佥,继而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朱元璋终于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的第一步。

十八策

朱元璋占领了应天,开拓了应天根据地,有了进一步扩张的基础。为了确定新的战略方向,朱元璋在寻找新的目标。在朱元璋势力不断扩大的同时,元朝日渐衰落。元朝的统治日益腐败,各级政府的粮食供应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由于元朝的粮食供应主要来自于江浙、河南、江西、湖广、陕西、辽宁等地,而这些地方也恰好是农民起义军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这就使得元廷各地普遍出现了缺粮的现象,就连元朝大都也是如此。由于粮食的问题解决不好,导致元朝的军队四处作战,到处镇压农民军的起义,也只是疲于奔命,屡扑不灭。尽管如此,朝内高官经常不上早朝,时常大兴土木,对朝政的管理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元廷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对于朱元璋来说,总的趋势还是有利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他的反元道路就一帆风顺了。在占领了应天之后,他面对的困难并非来自元廷政府,而是来自起义军的内部。从各个政权所控制的地图上来看,朱元璋的势力在南方,他的前面有小明王控制的宋政权、西边有徐寿辉领导的起义军,东面有张士诚率领的另一支大军,他们不管哪一支军队都要比朱元璋的势力强大得多。如果元军要攻打朱元璋的话,首先得过他们三道关,所以他们的存在也算是有利于朱元璋的,正好为朱元璋制造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张士诚和徐寿辉的两支队伍虽然都属于红巾军,但却与朱元璋有着本质的区别。原因在于张士诚和徐寿辉二人由于自身知识、文化的局限性,在有外敌,共同作战时能勇敢善战,互相支援,而一旦外敌的威胁不存在了,他们就是各守一方,甚至在内部利益上引起冲突,最终导致内讧。在占领应天之前,朱元璋的势力虽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扩张与发展,但仍然不能与张士诚和徐寿辉这几方势力相提并论。张士诚的部队正在四处扩张,一度曾把地盘扩展到了与朱元璋接壤的地方;徐寿辉的军队也对朱元璋的地盘虎视眈眈,企图伺机吞并。况且在朱元璋的周围,还有很多类似的部队。那些被元朝政府收编的地主武装,那些小股的其他派系的起义军,他们随时都有取代朱元璋的危险。朱元璋虽然夺取了一些城池,所面对的形势仍是兵力不强、根据地地形狭长。如果当时的滁州、和州根据地被人从中路拦腰截断,就会导致首尾不继。在众敌环伺之下,随时都有被人瓜分的可能。正因为这样,朱元璋才把根据地扩展到了应天一带。实践证明,到这里建立根据地无疑是正确的,元军有前面那三支大军在阻挡着,他无须有太多的担心和不安了。但压力还是有的,而这个压力就是来自于周围的同类,即其他的红巾军队伍。建立应天根据地后,朱元璋面对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元朝军队,这方面的压力因为有小明王、张士诚和徐寿辉的起义军屏障而稍弱;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其他起义武装的压力,这个压力随着他的实力增强越来越明显。面对这个形势,朱元璋急需制定平定天下的大计。正在这时,朱元璋找到了制定平天下国策的人才——刘基。在朱元璋夺取天下,定夺中原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其中最为著名的人才要算刘基,也就是民间广为传诵的刘伯温。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已经攻下了处州等地,因早就听说过刘基的大名,很想与之一聚。后来,他与李善长做了一次长谈,打听刘基其人的情况。朱元璋问李善长:“当年汉高祖刘邦靠什么平定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