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打定主意,准备回家的时候,又犹豫了。成功和失败就在一念之间的定夺。这一走,几年来的勤苦学道,不就将付之流水,永远失去悟道的希望了吗?如果能再鼓起勇气来前进,或许会有成就吧!去与留的念头正在他心中翻腾的时候,触动了山中的树神。树神和他曾经有过一段因缘,现在知道了他的思想情况,就很为他忧急,认为他这样回去,会永沦生死的大海。树神就用点小神通试试他,想挽回他的意志,助他成就道业。于是化现一个美貌的比丘尼,穿上艳丽的衣服,满带珍宝的饰品,扭身弄姿走到修道者的面前来。
修道者一看很不以为然,正颜厉色的责问道:“你是个比丘尼,一个出家学道的人,怎可以穿用俗人的衣饰呢?怎可以这般打扮来炫耀人的眼目呢?”化人比丘尼答道:“这有什么关系?衣服、装饰品都是幻化的,脂粉是颜料做的,这有什么可贪着呢?就是你的身体不也是假相吗?眼前看来青春健壮,等到无常一到,地、水、火、风分散,哪儿有真正的主人呢?”
“一个人在世界上,就像天上的月亮,孤身只影,独来独去,赤身来也赤身去,没有一件真正属于你;很多人都是自迷不觉;不是烦恼缠人,而是人找麻烦来自缠。他们为虚幻不实的境物所迷,终生如梦如醉如痴,却日夜怨天尤人,不知苦不是本有,那是自己恶业招致来的。众生是可怜的,他们偶而造些善因,得到乐报就沾沾自喜,就不知乐报也是假的,快乐很难永随身边,灾祸却如影随形,片刻不离。想求得自在永乐,必须了悟生死,远离贪欲和造作。
“三界中当然也有如天人拥有许多的福报,但他们也有享尽堕落的时候。佛法说:人住家庭如坐牢狱,天在三界的最上层也如牢狱。唯有诸佛菩萨所修学的无漏学,观照诸法空相,息灭人我差别的偏见,才是最究竟的常乐境界。”化人比丘尼滔滔不绝的一番话,像一桶净水浇淋在修道者的心上,他细细审察每一句话的意义,的确,四大本是和合的假相。众生就因过分贪着四大假相,而害了自己。觉悟到诸法本空,住在世界上就如客居他乡,看十方众生,实在没有亲疏可言。修道者由此心胸豁朗,舍却挂碍,一本初衷,认真学道,终于得了很大的成就。
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憟,心惊则颤,心忧则癖,心执则进。人的身体是以心为主宰的,心要是忿怒了,人就会发热;心要是疲劳,就会出汗;心要是恐惧,人就要瑟缩;心要是惊吓,就会颤抖;心要是忧虑,就会产生疾病;心要是保持执行著,人就会精进安康。
能愿比丘
很早以前,佛还住在舍卫城的时候。这里有一个施主,家有很多财富,他娶了妻后,两人一直愉快地生活着。但美中不足的是膝下无子,因此他们常常祈祷诸天尊,后来他的妻子终于怀孕了。她非常高兴地告诉丈夫:“我已有孕了,可能会生个男孩。”同时,她发愿:“愿我的孩子将来孝顺父母,行持善法,对整个家族及自己的种姓有大利益。”听到这些,大施主的儿子非常高兴。为了保养妻子的身体使其身心舒畅,他特地在自己的房子上为她盖了一座宫殿,宫内冷暖适宜,设备齐全,还有五味饮食,动听的音乐等,非常舒适。
一天,阿那律尊者独自一人去施主家。施主惊讶地问:“尊者,您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侍者呢?”尊者说:“我找不到侍者,你能否替我找一个?”施主马上说:“我妻子怀孕了,如果将来生下是男孩,一定送给尊者作侍者。”尊者说:“那就一言为定。”说完,尊者就走了。
十个月后,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家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因为家人祈祷了很久才得以满愿,故为孩子取名“能愿”。这个孩子长大后,他开始学习各种文学、武术、天文、历算等世间学术。这时,尊者观察到他出家因缘已成熟,便著衣持钵去施主家化缘。尊者见到这个孩子就问施主:“这就是那个还未生下来就已答应给我作侍者的孩子吧!”施主说:“确实是。”并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孩子,在你还未生下来的时候,我已答应把你交给尊者作侍者了。”这个孩子听了,非常高兴地说:“这是长辈对我最大的恩赐,我会好好地侍奉尊者的。”
后来,阿那律尊者就把能愿带回经堂给他剃度、皈依、授戒、传法。能愿比丘非常精进,前夜后夜都不睡眠而勤于修持。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父母听说后,马上带着药品等来寺中探望他。几天过后,能愿比丘仍旧病情严重,可父母因家务繁忙,不能长时间在寺院里照顾他,为此,他们去请示阿那律尊者:“尊者,我们身为俗家,家事繁忙,寺中久住多有不便,能否开许能愿比丘回家养病呢?”尊者观知能愿比丘回到家中也能证得罗汉果位,于是就开许了。能愿比丘被父母接回家中,遵医嘱多方治疗。
回去后不久,能愿比丘就死了。尊者把这件事告诉给佛。佛为在场的弟子讲解了其中的原由,能愿比丘的前世行为放荡,喜欢杀生邪淫等恶行,尤其是喜欢打猎,曾伤害了成千上万条生命,所以才会有这样劫难。
修行养生就要净化心灵,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学会控制感官的入侵,并且要控制内心的情绪;不断地观照自己的善心,阻止恶意的萌生,并且做到心随意行。
锄头贤人
很早以前,有一个人从地里耕作回来,路经精舍,在一个比丘的碗里,吃了一些清净的食物,他想:“我们日夜用手劳动,做了许多工,却从没有吃到这样的东西,我还是出家为僧吧!”于是,他出家了。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还没有得到开悟,因此,颇为烦恼所苦,又还俗去了。
这个人还俗后,又因生计困难,又回来出家,学习经论。这样,六次离开精舍,又六次回家。到第七次出家时,已通晓七部经典。一次,其他的比丘问他:“现在你的心,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烦恼呢?”“啊,我以后再也不过在家的生活了。”他说:“长老质多罗象,具有到达阿罗汉位的能力,也曾经六度还俗,在家生活真是苦恼得很。”
这时佛陀走来问道:“你们聚集在这里,谈论些什么呢?”他们就把经过禀告佛陀。佛陀听后,说道:“现在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那么好好领悟一下吧。这个故事是:从前,在波罗奈城的地方,有一个名叫锄头贤人的人,他用锄头耕作土地,种植青菜、瓜果等物,出卖与人,藉以糊口。他除了这柄锄头,再没有其他财产。一日,他想:“有家毫无用处,还是舍弃家庭去出家吧!”想罢,将锄头藏起,弃家去作出家人了。可他老是惦念那柄钝锄头,不能抑制贪恋的心。后来甚至因那柄钝锄头,停止了出家的生活。如是二次三次以至六次,藏起了锄头出家,也为了锄头还俗。
他在第七次的时候,想:“我为这柄钝锄头,几次还了俗,现在将它抛在大海里出家去吧。”于是,跑到江边,他又想:“要是看见这锄头沉落的地方,一定又会起回来捞它的心念的。”便抓起锄柄,使出巨象般的大力,在头上挥了三圈,闭紧眼睛,向江心抛去,同时,大叫:“我得胜了。”
恰巧,波罗奈王平定边界的叛乱回来,在江水里洗了头发,全身戎装,骑着大象经过那里,忽然听到他的叫声,便说道:“这个人大叫‘我得胜了’,究竟他战胜了谁呢?叫他过来!”
于是,王的卫士就把他叫了过去。王问:“青年人,现在我是战胜者,我正得了胜回来。但你也说你得胜了,到底你战胜了谁呢?”“大王啊!纵使你得了一千个胜仗,一万个胜仗,要是战不胜烦恼,还不能算真正的胜利;而我却抑制了心中的贪念,战胜了烦恼。”
国王听了他所说,有点开悟了。国王问道:“现在你将到哪里去?”“大王啊!我想到雪山去过出家生活。”“那么,我也出家吧!”
这时候,在那里的军人、婆罗门长者、一切庶民,凡是在那里的人,都跟国王一起去出家,一个也不留。波罗奈城的人说:“国王听了锄头贤人的说法,带领军队同去出家了。我们留在这里还做什么呢?”结果,他们也纷纷出家。那时,帝释天知道之后,便在雪山平正地区,造了许多房屋,供他们居住,还有许多出家资具。国王自己先做了僧人,然后逐一剃度众徒,分拨房屋,把三十由旬的房屋住得满满的。锄头贤人完成了果位,对徒众教授修行的要点。那时,凡得定的,都上升到梵天界;凡信奉的,亦得至梵天界。
佛陀说了这段事情以后,说:“你们听了这个故事,要知道心一旦对事物而生执着,就很难舍弃。执着不除,烦恼也就很难解脱。烦恼实能使人失去智慧。”
人的心易动难制,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事物有执着心,有迷恋心,得不到时要追求,追求到了怕失掉,思想没有停止的时候,烦恼也由此而生,所以必须制御自心。一旦心可制御,便生幸福与悦乐。
老国王和儿子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老的国王,他决定不久将王位传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一天,国王把他们叫到跟前说:“孩子们,你们的亲王已经老了,所以我决定把王位传给你们三兄弟中的一个,但你们三个都要到外面去游历一年。一年后回来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情。只有那个真正做过高尚事情的人,才能继承我的王位。”
一年后,三个儿子回到了国王跟前,告诉国王自己这一年来在外面的收获。大儿子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经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托我把他的一袋金币交给他住在另一镇上的儿子,当我游历到那个镇上时,我把金币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的儿子。”
国王说:“你做得很对,但诚实是你做人应有的品德,不能称得上是高尚的事情。”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村庄,刚好碰上一伙强盗打劫,我冲上去帮村民们赶走了强盗,保护了他们的财产。”国王说:“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的责任,还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三儿子迟疑地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地想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就死在他的手上。在我的旅行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一棵大树下,我只要轻轻地一推,他就掉下悬崖摔死了。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叫醒了他,告诉他睡在这里很危险,并劝告他继续赶路。后来,当我下马准备过一条河时,一只老虎突然从旁边的树林里蹿出来,扑向我,正在我绝望时,我的仇人从后面赶过来,他一刀就结果了老虎的命。我问他为什么要救我的命,他说‘是你救我在先,你的仁爱化解了我的仇恨。’这这实在是不算做了什么大事。”
老国王却说:“不,我的好孩子,你能帮助自己的仇人,这才是一件最高尚的事,从今天起,我就把王位传给你。”
人不要长久地仇视别人,要懂得用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并且能以这种心态来看待曾经仇视过自己的人,并且能以爱来化解仇恨。这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也才会活得健康,因为俗语讲“心宽体健”。
直起身
从前有一个僧人,生活得很快活,因为他身边的任何东西都使他感到高兴。他就是看一棵小草发芽,一株野花开花了,他也会喜笑颜开。
一次,他忽然产生了奇异的想法,想要弯下腰来看一看他的欢乐还在不在。可是,他刚一弯腰,欢乐就不见了。他很惊讶的自问:“怎么会这样呢?我的欢乐刚才还在呢。怎么忽然一下子就不见了,难道它掉进地缝里去了!”
于是,他走遍山川、河谷、森林和田野,去寻找自己的欢乐。在他寻找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欢乐,可是却没有看到自己的欢乐。于是,他就弯腰曲背着,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可是,失去的欢乐还是没有找到。
一天,他直起了身子对自己说:“我也不找了!快乐丢了就丢了,这个我也没有什么办法,难道找不到它,我就要弯着腰走一辈子吗?”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刚一直起身子,欢乐又回到了他的身上。他惊奇的问:“欢乐是怎么丢的,又怎么回来了?”
当一个人紧绷着脸的时候,他就看不到一丝的微笑。一旦他放松下来,微笑会浮上脸庞,快乐就会到来。在身体方面也是同样的,当你总担心自己有病时,疾病就会找上你,当你以健康平静的心态看待疾病时,其实它一点也不可怕。
心与万物
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笑问:“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什么样子呢?”没有,蝈蝈没有错,那小谋哥想了想,自己好象也没错,嘿嘿都没错。嘿嘿,蝈蝈真的要不乖呀?那你想知道后果不? 吃饭难,那就喝水吧,搞个茶座一人一杯茶,完了就了事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漫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吗?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青年顿悟,并决心继续打水车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心理懈怠的人,就如同舂米的杵一样,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的被损坏;如果不能自立,后来也会逐渐不能使用了,
弥兰顶铁轮
很久以前,很多商人结伴入海采宝,其中有个聪明人,名叫弥兰,是这些商人的首领。大海里的海神叫摩揭,弥兰他们所乘的船,刚好碰上了摩揭鱼,被它顶翻了。其他人都葬身鱼腹,唯有弥兰抓住一块破木板,侥幸逃命。
弥兰抓住木板,随水漂流,渐渐被风吹到一个叫“鼻摩”的地方的岸边。弥兰上了岸,休息一会儿,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一条路。于是他便顺着路一直前进,远远地看见一座银城,树木茂密,中间还有浴池,四周清泉淙淙。四个天仙一样的美女,出来迎接弥兰,说:“您航海辛苦了,又幸而得免大难,请在我们这儿住下吧!这座银城有各种珍宝,我们四人就是您的人了,从今以后负责服侍您,听您使唤,请您再也不要到其他地方去了。”
弥兰进了城,住进一座华丽的宫殿,由四名美女服侍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非常幸福愉快。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千多年。有一天,弥兰心想:“这四个美女不肯放我到其他地方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于是趁着美女们熟睡时,他偷偷地出了城,走啊走地,远远地看见一座金城。城里出来八名玉女,比银城的四美女漂亮多了,说的话却与银城美女差不多;也是让他留下,自愿服侍他的饮食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