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素心佛餐: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3197700000023

第23章 饮食禅典与生命机趣(3)

一位大臣说:“世上根本没有这种大象。”第二位大臣说:“大王所做的不过是个梦罢了。”第三位大臣说“我也听说有过这样—头大象。”第四位大臣说:“这样的大象,恐怕只有天上才有。”国王已经给他们下了命令,四个大臣就只好回去,召集四方的猎人,向他们打听,到底有没有六牙大象。一个生活在南方的猎人说:“我父亲生前常常提到过这头象。不过实在太远了,很难抓住它。”

大臣带着这个猎人去见国王,国王与王后马上接见了这个猎人。王后对猎人说:“你向南直走三千里,有一座大山,进山后走两天,就能到达那头大象的住地。你在路边上挖个坑,再剃去须发,穿上出家人的衣服,躲在坑里把它射死,然后把它的牙截下给我拿来。”

猎人照着王后的吩咐来到大象生活的地方,果然把大象射中了。象王见是一个出家人,便问“你是出家人,为什么要害我呢?”猎人说:“我想要你的牙。”象王说:“我痛得实在受不了。你想要象牙,赶快来拔。也许过—会我会改变主意,不但不让你拔牙,还要杀死你。”

猎人连忙上前,把象王的牙一一拔下。象王又叮嘱猎人说;“你快点跑,注意别留下脚印,以免别的象知道后顺着脚印来追你。” 象王害怕其他大象听到声音赶来危害出家人,强忍疼痛,—声不吭。直到猎人走远了,才禁不住大声呻吟起来。后来终因伤势太重死去,投生到天上。

群象听到象王的悲鸣,急忙赶来,见象王已经死去。大家—看象王的惨状,大叫起来:“是谁杀死了我们的大王?赶快抓住他!”可是四处寻觅,也没发现凶手的踪迹。大家回到象王身边,悲伤地哭泣。再说猎人取回象牙,交给国王。国王一见象牙,只觉得浑身—阵阵打冷战,牙齿也吓得格格响,没有勇气伸手去接。王后刚伸手接过象牙,突然天空响起一个霹雳,她便口吐鲜血,倒地死去。

故事中的四位大臣,听到寻找六牙大象之事后,因为任务的艰巨而内心开始动摇,并且恐慌的说出一些想推脱的话,所以说如果人的心随意的摆动,人的意志也将狂乱而无法自我掌握;心控制得当,能够自我主宰,并且能够得到安详和快乐。

待客之道

赵王特地前去拜访赵州从谂禅师。他到来的时候,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我却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听了这些话之后,非但没有怪他,反而对他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他,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只是一个部将,你为什么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古代的先贤之人讲:才能丰裕,思路敏捷的人,宜虚心多学多问以平抑其急躁傲慢的心理;气量易激昂亢奋的人,应当用合乎道德的品性,来融化自己发于内心的偏颇情性和态度。只有这样,才是养生长寿之道。

乞丐得度

《贤愚经》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佛祖和弟子们相聚在舍卫国讲经说法,当时舍卫国有五百个乞丐。他们经常追随在佛祖身边,以乞讨为生,经过数年的熏陶,也受到佛祖恩惠。一天,乞丐们突然产生了厌世之心,决心出家学习佛法。五百乞丐有了这种念头后,便一起来到佛祖居住的地方,请求佛祖普渡他们出家学习佛法,佛祖收留了这些乞丐,并为这些刚出家的乞丐讲经说法,他们个个都认真学习佛法,专心修炼,很快除去了心中的烦恼痛苦,修得罗汉金身。

当时舍卫国富豪和富裕信徒,瞧不起这些已修成罗汉果位的乞丐,并且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他们。一天,太子想供养佛,于是就派一位使者到佛祖住地,宴请佛祖和众僧,希望佛祖和众僧能接受他的供养,但他却不想请刚刚修得罗汉果位的乞丐。佛祖接受了太子的邀请,他在动身前,对五百乞丐说:“我受太子的邀请,去他那接受供养,他没有邀请你们。你们可到郁多罗越取最好的粳米,然后到太子家随意入座,吃自己带来的粳米”。

诸位乞丐听从佛祖的教导,以自己的神通力,飞到郁多罗越取得粳米,然后飞入太子家中,个个自食其米。当太子得知这些人正是自己不愿邀请的乞丐时,感到十分惭愧,懊悔自责。于是,他就请佛祖讲述这些乞丐的宿缘。

佛祖讲:在过去无数世中,波罗奈国有一位长者,名叫散檀宁,家中十分富有,常设斋饭供养道人,在这个国家的深山老林里住着二千多道人。有一年波罗奈国出现了重灾,持续十二年的大旱,使人们无法种植庄稼。在深山修行的一千位辟支佛,来到散檀宁长者家中乞求供养,长者了解了自己的库藏后,就答应供养这些辟支佛,并且又派五百侍者侍奉饮食。

数年后,长者派来的侍者产生了厌烦心。当时,每当饭菜做好后,长者都派一位侍从到辟支佛修行的地方通知用斋,每当侍从前去通知时,总有一只狗跟着。一天,饭菜做好后,侍从忘记去通知,这只狗却单独前往辟支佛修行的地方,在这里高声大叫。辟支佛听到狗叫声,便来到长者家中用斋。

辟支佛用完斋饭后,对长者说:“不久之后,这里就要下雨了,你赶快准备种植吧”。长者遵照辟支佛的指示,立刻携带家人奴仆,收拾田地,种植庄稼,辛勤栽培,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种植的所有庄稼全长成了大瓜。秋天收割后,劈开大瓜,里面全是稻子。长者一家无不欢欣鼓舞,把家中所有装粮食的粮仓全部装满后,还有很多装也装不完的稻子堆在外面。

这时候,侍奉过那些辟支佛的侍从们,都自己曾经的怠慢感到羞愧。于是,他们来到辟支佛修行的地方,请求辟支佛原谅他们的过错。这些侍从还向辟支佛发誓,愿来世遇到圣贤,得到解脱。这五百个侍从由于这个缘故,在五百世中,常做乞丐,又因后来发誓悔过,才修成正果。

太子及到会信徒,听完佛祖的讲述后,也纷纷为自己的作为而感到羞愧。

善于心理修养的人,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如高度清晰的明镜一样,其接触各种人的面貌体态和形物的姿势,来既不迎,去亦不送,不隐晦,不夸张,如实映照形像,故能胜任于探照人形事物均可如实反映其庐山真貌而不会被外物所歪曲或变形。

白狗的故事

佛陀在舍卫城中教化的时候,有一天,他来到了都提的家中。可是很不巧,都提有事出去了。他的家里养了一只白狗,人人都很爱护它,尤其是都提最喜爱它,并且供给它美味,让它卧在床铺上。

佛陀进来时,白狗正蜷伏在床上,吃着盘中的食物。它看见佛陀后,便跳下床来对着佛陀大声狂吠,佛陀就怜愍地对白狗说道:“白狗!你过去因为愚痴邪恶,而又爱财如命,不肯布施,所以堕落到畜生道为狗,现在应该觉悟了。”

白狗听了佛陀的话,就整天忧愁的卧着。都提自外归来,见自己的爱狗,异乎寻常,闷闷不乐,也不饮食游乐,便心中怀疑,问家人道:“有什么人欺侮我的狗吗?”家人回答说:“刚才有佛陀来过!”都提爱狗如自己的子女,他听说爱狗因佛陀而忧愁于是就生气的来找佛陀问:“佛陀!你为什么没事到我家里来?你说了什么?使我的爱狗因你而不吃不睡。”

佛陀说:“我到你家里去是有苦心的,因为你的爱狗,就是你前世的父亲,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回家问问狗!”都提听了后,惊疑不止,他继续问道:“我的父亲为什么会转生为狗呢?”佛说:“因为你的父亲在生时愚痴邪恶,而又悭贪爱财,不肯喜舍布施,把许多财宝埋在地下,到死时仍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你回家可以叫她指示你藏宝的所在。”

都提的心中,既欢喜又悲伤,回到家中,立刻问白狗说道:“如果你真是我前生的父亲,你应该起来吃饭,而且指示藏宝的地方!”白狗点了点头,跑到藏宝的床下,用爪抓地,而且不断地吠。都提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后,就立刻亲自掘地,真的从地里挖出了许多财宝。都提的心里不禁大受震动,他把所有财宝供养给佛陀和众多比丘们,并问佛陀:“佛陀!请您指示我,这是为什么?”佛陀慈祥地说:“寿命极短的人,是前生多杀生的原故;寿命极长的人,是前生多放生的原故;贫穷的人,是前世悭贪偷盗的原故;财富的人,是前生多行布施的原故;有恶念的人,是前生多近恶人的原故;有善智慧的人,是前生多亲近善知识的原故。要说起因果报应的事,千年也说不完,我现在只有大概的说给你听,你必须多慎重才是。”

精神和意识守护于体内,人的身形与心神才会合凝在一起,心神也才会安定下来,所以在生活中就不需要让心神与身形谁来制伏和强迫谁。当心理能达到正道无私欲,则人可达致淡泊清静;人的不正当的欲望消失后,心神才能清静爽快,这就是不强求清静而能自静的作法,这也是是无私或少私的思虑,用来养神的方法。

心净国土净

有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以香花供佛,根据经典的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繁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份不容易吸收,就容易凋谢。”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和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明朝人万全在《养生四要》一书中,对养生和心静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说:“人之性常静,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正养此心,使之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

?他所主张的养生之道,是在于人的性命需静心安养。心神常清静无躁则神气安和,神安则生命精神意志都安和,用此常静的方法养生,则人的身体健康并且长寿,至老死时也不会有什么大病。心思过多就会则心神不安,使精神心智都处于危难状态,使人气血皆闭塞阻郁不通畅,身体的健康大受伤损,这样的养生法则常给人带来灾害。所以,正确地保养心神,使它处于安然清静的状态,这才是为人性命情志的主导。

禅师和学僧

一位和尚跪在一尊高大的佛像前,正无精打采地默诵经文。长期的修炼并未使他立地成佛,他因此而苦闷、彷徨,渴望解脱。正好,一位驰名中外、云游四海的哲人来到他身旁。

“尊敬的哲人,久仰久仰!弟子今日有缘见到你,真是前世造化!”和尚来不及站起,激动得颤颤巍巍地说,“今有一事求教,请指点迷津:伟人何以成其为伟人?比如说,我们面前的这位佛祖。”“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哲人从容地讲开了,声如洪钟,萦绕殿堂。

“只是因为跪着?”和尚怯生生地瞥了一眼佛像,又欣喜地望着哲人,“这么说,我该站起来?”“是的!”哲人向他打了一个起立的手势,“站起来吧,你也可以成为伟人!”

“什么?你说什么?我也可以成为伟人?你……你……你这是对神灵、伟人的贬损!”说着,和尚双手合十,连念了两遍“阿弥陀佛”。“与其执著拜倒,不如大胆超越。”哲人像是讲给和尚,又像自言自语,头也不回地走了。

“超越?呸!”和尚听了哲人的话如惊雷轰顶,“这疯子简直是亵渎神灵!罪过!罪过!”说着,虔诚之至地补念了一遍忏悔经。

古籍《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写到:少不勤行,壮不意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年少时行为勤勉有度,壮年时能注意时令世事的变化,年长时能安于贫困,年老时能清心少欲,心态清闲、形体适当劳动锻,这些都是有助于养生的措施和方法。

自我陶醉

从前,有一个住在乡下的青年人。有一次,他到城里去办事,偶然间看到宰相的女儿。她长得非常美丽,可说是绝代佳人。

青年人回来以后,整日整夜都在想念她,可是想不出好方法能够和她交谈一次,于是弄得他面色憔悴,害起相思病来,倒在床上,病势一天天沉重起来。

他的父母和亲戚朋友,为他十分忧虑,就问他说道:“你究竟为了什么事?生起这样的病来?”他如实地回答道:“我那天看到公主,美丽极了!很想与她交谈,可是不能满愿。因为我日夜想念,忧愁成病,如果不能得到她,我一定会死去的。”

他的亲戚和朋友就安慰他说道:“我们可以为你想办法,使你得到和公主交谈。这下你可以放心了,再不要这样忧愁了。”这个年轻人听了很高兴。过了两天,他的病就好起来。于是,他的亲戚朋友就继续骗他说道:“我们已经替你想了一个方法,但现在公主还没答应。”他听了以后,竟高兴得笑起来,自己对自己说道:“她一定会答应的,我去叫她,她一定就来。”

这个青年人,被美丽的谎言骗得心花怒放,病竟然不治就好了。

人要能看清苦的形成和苦的消失,就不会再受制于苦,而达到快乐的境界。而且还要守护自己感官不被外在的刺激侵入,这样就能保持心灵寂静,调驭身心克制自己,这才是正确的净化和修养自己的方法。

不退之心

过去有一个人,他很想解脱种种的苦恼。于是,他离开了家庭去做了沙门。他做了沙门以后,每天早起晚睡,认真修学,一点儿不敢懈怠,他以回忆过去的生活和憧憬未来的圣果作为修道的鞭策。可是岁月一年一年的过去,他还没有证得圣果。于是心怀疑惑,难道这些功夫都不对吗?他想着想着,竟恐惧起来,别因此误入歧途或着魔啊!唉!不如回家去做个凡夫算了,又何必这样苦苦修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