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经营大师智慧全集
3197000000008

第8章 经营大师谈企业文化(1)

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

华远集团介绍。

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是地产界的风云人物,近年来,活跃在各类论坛和和互联网的门户网络,他的观点直率、犀利,被称为地产界的大炮,一些观点经常引起反响,对他的评论总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当他以传承智慧为主要声音时,反响的背后则是他传承的厚度和思想的穿透力,表现出他对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任志强是一个当代社会思潮中颇富争议的一个现象,说出真理和准确的表述出真理引起的歧义,正说明这个社会真理标准的缺乏,只有当他把经营智慧传承作为思想主旨时,他的观点就不再那么富有争议。

价值观念决定着按照什么方式和思路去经营企业。

今天主要不是讲房地产,是讲中国文化对商业经营的一些影响。我主要讲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历史上,文化对企业也好,对每个人的发展也好,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企业中,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对我们经营者来说或者对企业来说,实际上它决定着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和思路去进行经营。这种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延续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近100年里,价值观发生过很多次重大变化。

中国可能比较特殊一点,中国在近100年的时间里面,价值观发生过很多次的重大变化。早期在1776年乾隆盛世的时候制定一个政策是闭关自守,所有电视剧都说乾隆是清朝最盛世的时候,但是对中国来说,恰恰是自守的起点。乾隆时期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比重最高,比重大概占到三分之一,而今天我们努力了半天也只占到了4%,正是因为价值观引起了国家制度的改变,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清朝灭亡。

1840年,迫使中国不得不打开大门,这种价值观的转换也对中国制度产生了很多影响。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这之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推翻帝制之后不知道国家的制度是什么?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也有三民主义。所以,国民党和共产党打来打去,对于人民来说不知道这个国家是属于谁的?原来是属于皇帝,不属于皇帝属于谁呢?应该属于人民,49年的时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但是站起来以后,发生了文化断裂把旧中国所有的都不承认了,如果我们不承认旧中国所有东西的话,那么中国是从哪儿开始的?一个人前半生是生活在旧中国、而后半生是生活在新中国。如果当时我们不是成立新的国家而是成立一个新的政权,还有哪个台湾人敢说台湾不是中国的,现在有一个新的借口,你是新的国家,我是旧的国家,我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只是改变一个政权,而没有改变国家。

其实我们只是改变一个政权,而没有改变一个国家。这些都因为文化产生一个矛盾。当时我们认为:我们要解决三分之二人民的生活,他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发现,最穷的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解放了我们,这都是价值观的改变。

到1978年邓小平改革之后,我们也发生很多价值观的改变,比如说深圳,当时深圳作为一个特区,在全国是引起各种争论的,包括在中央都是引起争论的。为什么要给深圳特区特殊的条件?深圳许多价值观的观念无论是从国外引进还是创造的,都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了我们在价值观上的变化。

历史上我们认为是对的东西现在认为是错的,我们认为历史上错的东西,现在认为对了,最简单的是我们的农村土地承包制。现在很多人都在提出要追究我们私营企业家的原罪问题,当时的土地承包制,是违法的,如果不是违法的话,就不会促使《宪法》的改变,按照《宪法》的说法当时就应该把他们杀了。但是,恰恰就是他们改变了中国的价值观。

私有制、公有制并存,对中国企业和商业经营模式产生了重大改变。

我们的完全公有制,通过土地承包制变成允许私有制存在,一直到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对中国包括企业和商业经营的模式发生了一个重大改变。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从完全公有制变成允许有私有制存在,这是制度最大的改变。其实,这是我们所处的适合人类生存的价值观。在所有文化中都可以列举出来。

我们大家都了解美国,美国梦就是有一台车、有一套房子。美国梦不仅仅是有一个房子、有一台车,而是让所有人通过自由的竞争变成富人,从实物角度看是车、房、轿,但是代表他们的梦想用最大的自由去挣最多的钱,而他们的经营原则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平民主义、实用主义,这就是美国真正的梦。就是所有的梦,在美国可能都能实现,无论你想什么。

一个美国人,没有上过大学或者没有上完大学,大三时做论文,老师说你这个快递的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后他不干了,不上学了,最后他实现了在美国最大的快递公司梦想,而且发展到全世界。恰恰是因为他们这个社会制度允许他实现这个梦想。

贫穷是你的敌人。

我用了几个关键词,贫穷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美国人认为它是你的敌人,对每个人都是如此,而不是对国家而言,用最大的自由去挣最大的钱。欧洲在发达时候超过美国,美国不过200多年的历史,但是欧洲的帝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他们往美国跑,因为他们的社会制度仍然产生了很多的局限。

我们也可以列举出欧洲梦,欧洲梦追求的是最高的生活质量。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只知道挣钱而不知道挣钱干什么,就是没有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欧洲很多典型的地方是最高水平物质生产的福利社会,而欧洲目前为止仍然被称之为福利社会最高的一个群体。为什么有欧洲梦?欧洲已经形成了欧盟。福利的保障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欧盟最重要的是对地方最高的自我保护,它限制了有些国家不得进入他们的群体,如果你达不到我们的共同梦想、达不到一定条件是不行的。所以,它一定要有时间、自由、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中国梦,最早的中国梦就是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早期在1958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这样的想法,文化大革命后期,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确实当时是非常的激动人心,到现在我们也在说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的梦。其实从清末开始到孙中山,再到前面说的一系列的革命,都是希望中国能够实现现代化。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尤其是鸦片战争给我们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我们太落后了。

现代化是一个西方概念不是中国传统的概念。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不是中国传统的概念。现代化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它到底是对是错我说不出来,但是起码现代化不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

毛泽东时期就提出要用一张白纸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到邓小平的时候就变成我们要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要用100年时间发展我们的经济。邓小平同志去世没有多长时间,我们国家也富了一点。所以,我们已经不是以经济为中心了,强调要建立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我觉得邓小平的思想100年也许是正确的。我们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是什么也搞不清楚,至今中国也没有提出一个让所有公民、个人都富起来的梦想,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提出来都是国家的富强、集体的富强,国家利益要放在第一位,大家都在争论,是不是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优先?神圣不可侵犯?什么时候我们能实现公民权利的优先?这可能是最终的价值观问题。

中国梦到现在仍然未被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如果没有私有财产和公民权利的追求,我觉得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如果我们所有的公民都富起来了,现代化自然就可能实现了,现代化是要有一个巨大的物质基础做支撑。所以,中国梦到现在仍然未被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从国家到企业,我们讲了一些企业创新,我个人觉得国家为什么要拼命地提出创新?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具备创新的文化和条件。创新的第一个基础是自由和民主,如果没有自由和民主你怎么能创新呢?

当杭州有一个农民坐着一家自制的小飞机飞了300米的时候,我们的民航说他违反了航空法,当日本的一位农民坐着自己自制的飞机飞100米的时候,日本的农业银行说他是高科技。人家在鼓励农村要飞起来,我们在压制你可能要的飞机,恰恰是我们没有这种自由和民主。中国的传统是什么?中国的传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是实际上这一句话是错的,原来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要比道高。我们总是要你回到原始上去,不让你有创新。

“无毒不丈夫”,原话是“无度不丈夫”

我用了第二句话,大家是不是认为我写错了,我们常用的是“无毒不丈夫”,原话是“无度不丈夫”,后面一句话是“量小非君子”,度量大才是真君子,现在改成“无毒不丈夫”,现在社会都认为“无毒不丈夫”,而不是“无度不丈夫”,本来我们是要突破框框去创新,而被传统约束而不能创新,美国的民主自由让所有人胡思乱想,他有创新的基础。

我们举个例子,2006年中国有57亿经营收入。美国是多少?美国净出口的文化600亿美元,韩国的文化出口部门是70亿美元,而我们13亿国家的人只有57亿人民币的产品。差距在哪?差距就在于美国人可以随意的胡思乱想,因为他可以想出天空大战、帝国大战,都是怪怪的,这些是不是变成现实了呢?007用的这些东西今天我们都用了,几乎007在电影里幻想的东西没有一个不变成现实?

我们很早的时候看最神话的书就是《21世纪》,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人可以上星星、可以上月亮,没有到21世纪这些就实现了,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约束着我们的企业不可能有这种创新的观念,假如我们不开放这样思维范围的话,真正的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

商业模式或其他思想、文化上的东西是一种新的创新。

像技术上的创新,更多地是发明,它不叫创新,但是商业模式或者其他的思想、文化上的东西是一种新的创新。因为你没有想象。就是乱出口的内容,你还不得不看,《哈利波特》就是一个神话,它自身是60亿美元,已经是中国文化产品的10倍。为什么中国人要买,因为它是一种开放性思维,你不仅是想获得物质享受,而是享受着精神享受。

我们有的人认为文化和企业没有什么关系,同样一个杯子,有的人说它装着一杯水,有的人说装着半杯水,这就是文化认知的差异、或者是文化的导向,我们常常遇到这个问题,这个事不行,或者说这个事怎么样能行?这是同样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说法,就像半杯水,有的人说空的一样,有的人说只有半杯水。

没有文化的企业不可能做大做强。

没有文化的企业不可能做大做强。历史上,存活200年以上的企业组织只有两种,一种是宗教,宗教传承的时间最长,除了中国以外,所有的国家几乎都把宗教作为国家支柱的四大产业之一,它是维系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个就是学校,学校存在着组织,哈佛在美国建国之前就存在了,它比美国的历史还长,像剑桥这些学校的历史就更长了。之所以这些学校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骨子里就是一种文化,它是文化的延续。中国人就没有,中国人历来都是断裂的,所以有了“焚书坑儒”等等。

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点完全不同。

社会学的角度,是从组织形态下去研究社会个人行为,但是反过来说,我们要研究文化的时候,实际上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学是从个人意义上,就是从个人到组织的一种研究,从个人偏好开始,实际上这种文化就告诉你,对和错是从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点完全不同。

现在我们的社会舆论更多地提到,我说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很多人反对我,我就想问,商品房能给穷人盖吗?是让穷人交出让金还是富人交呢?让穷人交更多的出让金,收完让穷人更穷了。如果不交的话,那就不是商品房了。我是真正的在为穷人说话,而更多人是把穷人推到富人堆里让他交出让金。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两者的研究不同,而我们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问题。文化的不同层面对我们也有不同的影响,从社会角度来看,它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文化体现的是这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网络相当于法律政治关系,它形成了制度背景。

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人的行为规则。

从理论上讲,要建立一种文化制度的时候,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人的行为规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你要建立企业文化干什么?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限定人的规则,或者一群人的规则,是没有法律的社会文化,用文化来代替法律的约束,代替了人的社会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一种约束,是用一种文化精神体现出约束。

早期的时候,我们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不是一种法律,大家是用文化代替法律,就是说你要遵守这个道,当你预期别人会干什么的时候,别人会预期你会干什么的时候,这种预期成为共同信仰就变成道。

我们最简单的例子,企业文化里面有的人说,我只要求我的员工什么什么。我们的企业比较特别一点,我们会把员工的家属要求进来,比如说参加社会活动允许带家属,如果家属违背什么,我们罚员工,因为它代表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

实际上对企业家来说,你不能允许你的员工开着你带有企业牌照的车到外面去闯后灯,比如说在大街上有很多的楼盘,很多开发商有小区楼盘的车,如果这个车不断闯红灯或者出现交通事故,或者超车不守规矩,你是否敢去买楼盘。我认为这个楼盘的管理者不好,它对员工的教育不到位,可以乱闯红灯。

文化准则是在家法内,可能比国家法律规定的更加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