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卓越管理者的365堂必修课
3196800000051

第51章 管理者的自我突破--做一名卓有成效的高效能人士(3)

很多管理者很在意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职权,结果是他们使自己的工作失去了成效。

如果一个管理者只强调自己的权力,那么不管他的头衔与职位多高,他也只是个“低级”管理者而已。相反,如果他重视贡献,那么不管他的职位多低,他实际上就是“高级”管理者。这是因为他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业绩负责,他所做的工作符合“最高管理层”的实际含义。

事实上机会往往青睐那些勇于付出的人。一个年轻员工在很短时间内便晋升为公司的管理人员。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这样回答:“我在试用期的时候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其他人都回家了,而老板却常常留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很晚。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东西,于是下班后也留在办公室里,处理一些业务方面的工作,同时给老板提供一些帮助。

“没有人要求我留下来,而且我的行为还遭到一些同事的非议,但我还是坚持这样做下来。因为我认为我是对的……我和老板配合得很默契,他也逐渐形成了招呼我帮忙的习惯……”就这样,这个年轻员工学到了很多新技能,并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和赏识,进而获得了加薪升职的机会。

如果你能勇于付出且乐于付出,如果你能用“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态度完成企业交给你的每一项工作,企业自然会信任你、赏识你,并将更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去完成。而你也会因此掌握更多的经验,拥有更强的个人能力,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晋升机会。

贡献永远与收获成正比。也许投入无法立刻得到回报,但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强调贡献就会使效率不断提高。如果只会抱怨,不良情绪自然会影响工作效率,以至难以成就职场的辉煌。

(第339堂)对贡献越重视越容易提升绩效。

管理箴言。

对贡献的重视程度是提升绩效的关键。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个手册中,还特别说明:这个理念是联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开始格外强调的。联想为什么会着重强调这一理念呢?原来这一理念的提出,源自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早年创业的一段经历。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柳传志沉重地告诉大家:联想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万元,却由于轻信他人,被骗走了一大半。而且,骗他们的人,还不是一般人,而是某个部门的干部。这一来,公司元气大伤,甚至某些员工要去卖蔬菜来挽回损失。

毫无疑问,处在创业阶段的联想,大家都有为事业拼命的干劲和热情。但是,光有干劲和热情,并不能保证财富的增加与事业的成功,如果缺乏智慧和方法,还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当时就那么一点资金,如果不能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产!这时,只是强调繁忙、勤奋、卖命、辛苦等,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经过了这一教训,联想后来做事不仅越来越冷静、踏实,而且特别重视策略、方法。联想从成立到如今已经27年。这27年,它已经从只有几个“下海”的知识分子的小公司,变为一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企业。它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发展,毫无疑问与这个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业绩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一位曾在外企供职多年的人力资源总监颇有感触地说:“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和老板,只认一样东西,就是业绩。老板给我高薪,凭什么呢?最根本的就是看我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业绩。”现在就是一个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管理者不仅要以业绩为导向考核下属,更要强化自己的绩效。不问绩效的“老黄牛”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更需要插上效益翅膀的“老黄牛”。

(第340堂)重视贡献,突破自我限制。

管理箴言。

“我能贡献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要找出管理者尚未运用到的潜能。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当管理者提出“我能贡献什么”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促使自己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即使目前已经拥有了卓越的成绩,但如能进一步激发潜能,未来的成就将更为耀眼。

1961年,韦尔奇已经作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在GE工作一年了,他的年薪是10 500美元。这时候,韦尔奇的顶头上司伯特·科普兰给他涨了1 000美元。韦尔奇觉得还不错,他以为这是公司对有贡献的人的奖赏,他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但他很快发现,和他同一办公室的四个人薪水居然完全一样。

他有无数的理由认为,他应该比其他人挣得多。韦尔奇找到了伯特·科普兰,得到的解释是这是公司预先确定好的标准的工资浮动。韦尔奇一天比一天委靡不振,终日牢骚满腹,无心工作。

一天,科普兰的上司、时任GE新化学开发部主管的年轻的鲁本·加托夫,将韦尔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他语重心长地对韦尔奇说:“你来GE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我很欣赏你的才华与工作热情。韦尔奇,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对你个人而言,整日抱怨,无心工作,只会浪费GE这个大舞台,难道你不希望有一天站到这个大舞台的中央吗?”

这次谈话被韦尔奇称为“改变命运的一次谈话”,后来当上执行总裁的韦尔奇一直尊称加托夫为恩师。谈话后,韦尔奇做的就是停止抱怨,争取尽快脱颖而出,让自己有一个新的根本性的改变。韦尔奇等来了脱颖而出的机会--生产经理鲍勃·芬霍尔特被提升到总部任战略策划负责人,经理的职位出现了空缺。

“我为什么不试试呢?”韦尔奇想。他不想看着这个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从眼前溜走,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和加托夫等人吃完晚餐后,韦尔奇跟着加托夫来到停车场,“为什么不让我试试鲍勃的位置?”韦尔奇开门见山地说。

加托夫当时并没有答复韦尔奇,但当他把车开出停车场的时候,他对站在路边的韦尔奇大声说道:“你是我认识的下属中,第一个向我要职位的人,我会记住你的。”在接下来的七天时间里,韦尔奇不断给加托夫打电话,列出一些他适合这个职位的理由。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希望为GE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个星期后,加托夫打来电话,告诉韦尔奇,他已被提升为顶替鲍勃的生产经理。1968年6月初,也就是韦尔奇进入GE的第八年,他被提升为主管2 600万美元的塑料业务部的总经理。当时他年仅33岁,是这家大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经理。1981年4月1日,杰克·韦尔奇终于凭借自己对公司的卓越贡献,稳稳地坐到了董事长兼最高执行官的位置上,站到了GE舞台的中央。

(第341堂)有效的沟通合作需要自己先作贡献。

管理箴言。

要做到有效地与别人沟通合作,自己首先要为组织作出贡献。管理者自身的贡献,是获得他人拥护和合作的必要条件。

乔丹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篮球运动员。乔丹是一个全能球员,场上五个攻防位置都能打,而且能示范多种高明的打法。他练就了最精彩的动作:从三分线外飞身跃起,高举着球,在众人的仰视中,扑向篮筐扣篮,或者空中旋转360°反身灌篮,使全场球迷如痴如狂。他的三分球命中率达到30%,有时更高,令对手防不胜防。

他的球技出神入化。当他需要显示弹跳和力量的时候,他可以跳到2米以上的巨人的肩膀上,并隔着两个人大力灌篮;当他需要显示“飞行”的时候,他可以从罚球线起跳,把球塞入篮筐--历史上只有三个人能进行这种表演,但唯有他做得轻松而舒展;当他想娱乐观众的时候,他可以在空中跨步、转体,用各种花样扣篮。他曾在1987年、1988年连夺两届花球扣篮大赛的冠军。

他在空中的姿态无与伦比,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他最为得意的是空中躲闪和滞留的技巧。他的对手“魔术师”约翰逊说:“乔丹跟你一块儿跳起来,他会把球放在腹下,等你落地了,他再投篮。”这是他的一个绝活。更绝的是,他可以在空中任意改变方向,把防守者引诱到这边来封阻,而他却突然把球转到那一边上篮,把你耍够了之后,他再心满意足地上篮得分。

虽然乔丹的优势很明显,但他也总是巧妙地配合队友,帮队友进攻,也给他们创造投篮得分的机会。他的体育道德在球队里有口皆碑。他的队友们不仅能通过乔丹获得球技的进步,更能获得精神的鼓舞。

只有你的贡献足够多,别人才会愿意与你沟通、合作,愿意跟随你的脚步前进。对于管理者而言,更是如此。所以,你要想获得有效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用贡献说话。一个没有贡献的管理者是不会受到下属欢迎的。只有作出了足够的贡献,并使别人因你的贡献提升自己的绩效,你才会受众人的拥护和欢迎。

(第342堂)卓越都是从苛求细节开始的。

管理箴言。

如果一个管理者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有一颗苛求细节的心。

我们常说要追求卓越,其实卓越就是苛求细节的最高表现。卓越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只要我们认真做,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把它做精做细,都可以到达卓越的顶峰。

唐骏可以说是当今IT界的“金领”。他刚进微软时,是做最基层的程序员,成为微软这个“大蜂巢”里千千万万个“工蜂”之一。

微软当时正在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先做英文版,然后再由一个三百多人的大团队改写成其他语言版本。以中文版为例,这项工作并不只是翻译菜单那么简单,许多源代码都得重新写。比如,使用Word打完一行字自动换行,英文字母是单字节,汉字是双字节,如果照英文版来,一个“好”字,可能“女”在上一行末尾,“子”就到了下一行开头。为此,50个人修改了大半年,才改出称心的中文版本。所以,英文版Windows上市后,中文版过了九个月才上市;到了Windows 31版,中文版上市时间滞后了一年多。

埋头开发十个月后,唐骏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常年雇那么多人做新版本,成本太高;非英文版本推迟那么久上市,实在是贻误商机。能不能改进一下?下了班,唐骏开始动脑筋,琢磨怎么办。半年后,他为解决这个问题写出几万行代码,经反复运行,证明他的程序经得起检验,公司又花了三个月认证。于是,原先的300人的团队一下缩减到50人。

凭借这个业绩和表现出来的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唐骏得到了提升,一直做到微软(中国)总裁的位置,得到了微软很少颁发的“比尔·盖茨终生成就奖”。

唐骏的事例给人这样一种启发:一个人对工作尽职尽责、追求完美,才会发掘出自身的潜力,取得优异的业绩。而对待工作得过且过的人,即使才华横溢,也会逐渐流于平庸。所以,任何一位管理者都需要在工作中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以完美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这样才会成为一个高效能的管理者。

(第343堂)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管理箴言。

管理者要想真正获得自我更新,就要去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许多成功的人都知道,要想使自己平凡的工作不再平凡,只有一个办法--超过别人所期望你做的,你就会如愿以偿。这种额外的工作,可以使人对本行业拥有一种更宽广的眼界,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萨姆是一家连锁超市的打包员,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几乎不用动脑、技巧也不复杂的简单工作。但是,有一天,他听了一个主题为“建立岗位意识和重塑敬业精神”的演讲,便想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单调的工作变得丰富起来。

他让父亲教他使用计算机,并设计了一个程序,然后,每天晚上回到家,他就开始思考和写作“每日一得”,并打印好多份,在每一份的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第二天,他给顾客打包时,就把这些或温馨或有趣或发人深省的“每日一得”放入顾客的购物袋中。

结果,奇迹发生了。一天,连锁店经理到店里去,发现萨姆的结账台前排队的人比其他结账台多出三倍!经理大声嚷道:“多排几队!不要都挤在一个地方!”可是没有人听,顾客们说:“我们都排萨姆的队--我们想要他的‘每日一得’。”一位妇女走到经理面前说:“我过去一个礼拜来一次商店,可现在我只要路过这就会进来,因为我想要那个‘每日一得’。”

一个普通的小职员萨姆的创造,激发了很多人的灵感:花店员工要是发现枝叶被折坏的花或花饰,他们不再把它扔掉,而是把花朵摘下来送给街上的老太太或是小女孩。一个卖肉的员工是漫画故事中小狗史努比的“发烧友”,他买了50 000张画有史努比的不干胶贴,贴到他卖出的每一份货物上。

著名的管理者彭尼说:“除非你希望在工作中超过一般人的平均水平,否则你便不具备在高层工作的能力。”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尽力去做一些他职责范围以外的事,而且要比别人做得更多更彻底,只有这样,你才能将辛劳的汗水变成丰收的蜜汁。

(第344堂)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是什么。

管理箴言。

你的长处在哪里?这是管理者认识自己时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

管理者想把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就必须从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出发。不能让猪去唱歌,不能让兔子学游泳。正确的做法是:让小兔跑步,让鸭子游泳,让小松鼠爬树,想成功就要扬长避短。

曾是美国NBA夏洛特大黄蜂球队队员的博格士从小就立志要加入NBA,然而他的身高仅有160米,他的梦想招来了无数人的嘲笑。但他并没有放弃,凭借矮个子重心低、控球稳的优势,经过艰苦努力,博格士终于成为NBA中一位优秀的球员。大量的事实说明,一个人有短处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扬长避短。若能如此,成功并不遥远。

美国作家海伦在两岁时便失明、失聪、失声,巨大的生理缺陷让所有人对她只有怜悯,唯独海伦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没有视觉和听觉无疑是不幸的,然而也正是在这黑暗而又无声的世界里,她少了一份焦躁和不安,铸就了一颗特别纯洁的心灵,这就是海伦的优势。她能够用心灵去发现世界上的美,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美,终于凭借其坚忍不拔的意志,成为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成功者向命运挑战的经历向我们证明:如果你能扬长避短、顺势而为,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因此,认识自身的优势,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上,成功方能向你招手。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在哪里,既是管理者的首要命题,更是关键命题。

(第345堂)要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

管理箴言。

如果你在某些方面缺乏天分,就不要徒劳地去试图弥补,而要勇敢地放弃,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加强自己的长处上。

在许多领域,我们往往缺乏天分,不具能力,就连勉强做到“马马虎虎”都很难。在这些领域,我们就要知难而退,不必再徒耗心力去试图改进。管理者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不是补短,而是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