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3196600000030

第30章 花城(4)

“今天在变好啊,明日引心魂”!当然,如果离开作者连续提出的几个“假如”,什么“如此自由”,什么“海上销魂”,都将化为乌有。由六个“假如”而引起的社会时代的联想,构成了作品的重要部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读者的灵魂。

从《海边销魂记》里,看到了一位七十岁老作家的那颗仍然追求生活的大海,仍然为时代而燃烧的年轻的心,从而,激起人们蓬勃向上的生活热情。

秋色赋。

峻青。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回头向古陌岭上望去,哦,秋色更浓了。

多么可爱的秋色啊!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一片黄澄澄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今年,胶东半岛上雨水充足,气候适宜。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得到了可喜的收成。六月间,当我乘坐胶济列车经过昌潍大平原时,看到那金色的麦浪,像海洋似地荡漾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而打下来的麦子,则像一座座的山岭堆在铁路两旁的场地上,心里禁不住欣喜万分。当时,我曾把这种欢乐的心情,写信告诉过许多和我同乡的战友,让他们和我一起共享这故乡丰收的快乐。现在,时间过去了刚刚三个多月,前几天,当我乘坐由青岛开往烟台的列车经过胶东内地时,又看到了一幅秋天大丰收的欢乐景象:金黄色的谷子刚收割了不久,高梁又熟得火红一片,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是紧张秋收的人群。村头上、打谷场里,到处都堆着像小山一样高的庄稼秸子和金光闪闪的包米穗子。胶东,这个不愧为水果之乡的半岛上,今年的水果特别丰收。列车经过莱阳车站的时候,车站上摆满了著名的莱阳梨,这梨又大又甜,人们告诉我:今年梨的产量,大大地超过了去年。

在烟台西沙旺,我曾参观了以盛产烟台苹果著称的幸福公社。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时候,一踏进那绿色海洋般的果林里,就闻到一股浓烈的苹果香气。人们告诉我,六十年前,这儿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滩,那赭黄色的沙地上,什么都没有。栽植苹果,只不过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而苹果的大规模发展,却是在解放以后,而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瞧,那一棵棵枝叶茂盛的果树上,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苹果压断了,而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生产队门前的广场上,收摘下来的苹果堆得像小山一样,成群的姑娘们正在把这驰名中外的香蕉苹果包装到雪白的木箱子里,一辆接一辆的卡车,又把这包装得整整齐齐的苹果运送到海关码头和火车站去。很快地,国内各大城市和国外一些地方都尝到了这芬芳甘甜的美味了。让那些吃到这种美味的朋友们,也都来分享一份我们丰收的喜悦吧。

前天,在威海市的陶家夼,我又看到一派更令人喜爱的秋色。那里,除和烟台西沙旺一样有着成片的苹果林以外,而更有特色的却是葡萄,那简直是一个葡萄的王国。九十多户的山村,整个的都笼罩在绿色的葡萄架下。那风光,就别提有多么幽美了。就请想像一下那条奇特而美丽的街道吧。这是一条完全由茂密的葡萄枝叶所搭成的街道。因为街道的两旁也栽遍了葡萄,那茂密的枝藤顺着架子交叉着爬满了大街的两旁和上空,使得大街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绿色的走廊。现在,葡萄全都熟了,那一串串亮晶晶的淡绿色、紫红色、米黃色的葡萄,挂满了大街的两旁和上空,人在这大街上走着,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琥珀和珍珠缀成的世界。

一条从山谷的深处流经村庄前面的小河,小河的两岸和上空,也长满了葡萄,姑娘们在葡萄下面洗衣服,那五光十色的葡萄和姑娘们的影子一起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也都盖满了葡萄。头一年栽下一棵小小的枝桠,第二年就爬满了整个的院落,使得院子和屋里都充满了绿色。人们就在这葡萄架下吃饭乘凉,妇女们则在葡萄架下做针线活儿。

今年的葡萄特别丰收,一般的每棵都收摘到一千斤以上,其中有一棵竟然收摘了两千六百多斤。这种丰硕的收成是令人可喜的。然而更加令人欣喜的还是那种在陶家夼村民中普遍形成的高尚风气:在这里,不论是大街上或是小河旁,那遍地触手可及的葡萄,竟没有一粒丢失的。且不说大人,就连七、八岁的孩子,也都把集体的财物,看得比自己的还重要。去年,陶家夼在超额完成了国家的收购任务之后,把多余的一万多斤苹果分给了社员们。社员们却把这分到的苹果按收购牌价卖给了公家。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高尚品质啊!

应该说,这也是一种丰收,是一种精神品质上的丰收。而这种丰收,比起谷物果木的丰收来,更加可贵,更加令人兴奋。因为一般的谷物丰收,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风调雨顺的角落里,而这种精神品质上的丰收,却只能出现在我们这社会主义的土壤上,展现在毛泽东时代里。

我们中国有句农谚:“不行春风,难得秋雨”。

这句话,不只是一种气候上的规律,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哲理。谁都知道,眼前这丰硕的收成,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尤其是在那连续几年的严重灾荒之后。

我们并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的确有过一段相当困难的时刻,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记得今年三月间,当我乘坐由济南开往烟台的列车经过昌潍大平原的时候,看到铁路两旁的田野里,到处都是紧张忙碌的人群。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浮冰,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田,生产热情是那么高,干劲是那么足。这时候,和我同车的一位老汉站在车窗前面,眯着眼睛,向外望着那一群群在田野上耕作的人们,望着那扬天揭地的大风,自言自语地说:

“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这老汉大约有六十多岁,胡须头发全都白了,但是精神却很好。他看到我在注意地看他,就冲着我一笑说:

“‘不行春风,难得秋雨’。同志,你听到过这句成语吗?”

我点了点头。

他又问:“可是,你知道这春风是从哪里刮来的吗?”

我摇摇头,觉得他的问题提得有些奇怪。

老汉神秘地一笑,指着正北的方向说:“喏,从那里,北京。”

“什么?北京?”我益发困惑不解了。

“嗯,北京。”老汉严肃地点着头,笑眯眯地说:“从北京,从党中央。”

哦!我明白了。

老汉指的是另一种春风。他把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的号召称为春风。

我不禁高兴地称赞道:“好,好恰当的比喻。”

老汉说:“这是我一辈子的亲身体验: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只要能按着党的指示去做,就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你说我这个体验不对吗,同志?”

为什么不对呢?而且,有着这样的体验的,又何尝只是这老汉一个呢?可以说这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体验,是全中国人民从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所摸索出来的一条真理。

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

国庆节的晚上,我和威海市的人民一起欢度了国庆之夜。尽管这里是地处偏僻的东海之滨的一座小城,然而,我们的节日仍然过得是那么热闹、隆重。从清早起,四乡八舍的人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了城中心的广场上,来到了清洁的马路上。他们有从大海里渔罢归来的渔夫,有从深山果林里赶来的农民,有机关的干部,也有工厂的工人和学校里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是满面春风地流露着愉快的神色。

……

春风浩荡,秋雨滂沱。

在这大好的秋收季节里,成熟和丰收的又何止是上面所写到的那几个方面呢?几天来,我不断地漫步山野,巡行田间。眼前那绚丽缤纷的大好秋色,真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内容,另外一种色泽。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一九六二年国庆节次日写于威海市。

[鉴赏]

峻青(1922~)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欧洲书简》、《秋色赋》、《雄关赋》、《峻青散文选》、《屐痕集》,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怒涛》,长篇小说《海啸》等。

峻青的《秋色赋》一扫古人垂暮之气,以热情的笔调,描绘出一幅灿烂绚丽的秋景,歌颂了社会主义蓬勃时期的社会风貌。

开篇作者以强烈反差的效果绘出两幅画面。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蔚蓝的海比以前更蓝了;高远的天比以前更高远了。一派秋意,作者客观地描写出秋色以后,立即引出了古人对秋的感觉,欧阳修在《秋色赋》中把秋描写成肃杀可怕,凄凉阴沉的。可是在作者自己的眼里:“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文章一开始作者仅以不长的篇幅就给人们留下了反差极强的两幅的秋的图画。然后以丰厚的笔墨大肆地铺写秋的欣欣向荣与灿烂绚丽。

作者首先以自己的所见来客观地描写绚丽缤纷的大好秋色:西山洼里的一片柿树;胶东半岛上金色的小麦和金黄色的谷子;烟台西沙旺金光闪闪的大金帅苹果;威海市陶家夼挂满大街两旁和上空淡绿色、紫红色,米黄色的葡萄……一派成熟,一派昌盛,一派繁荣。继而从人们对果实的珍视与爱护推出这丰收不仅仅限于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品质上的丰收。从而在文章开始那幅反差极强的自然画面上又展现了另一幅反差极强的精神画面:古人眼中的秋是“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是“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而我们眼中的秋是“令人喜爱”的,“令人心醉”的,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

作者在文章中始终把握着对比,将古今对秋色的描绘与认识贯穿全文,在对比中将我们时代秋的成熟,秋的昌盛,秋的繁荣描绘得极为丰实。

作者的笔犹如一支神力无比的魔棒,牵引着读者和他一起移步换景,在秋的王国里遨游。或赞叹、或欣喜、或愉悦、或心醉,悉听所使。时而情随景移,时而富情于景。在层层深化的意境描绘之后,信手拈来“不行春风,难得秋雨”一句谚语,一语点破社会主义制度是产生欢乐繁荣与高尚道德的沃土这一主题,从而达到完美的艺术升华。至此,文章开头“我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笔下的秋天那样肃杀可怕”的疑问不言而明。前呼后应,自然顺畅。

仔细品味这篇散文,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热列的赤子之情融贯始终。虽未直抒,但字里行间却隐含着。这样,文章就显得深厚高远,耐人寻味。

万斛珠玑。

峻青。

前几年,有朋友从胶东故乡来,带给我一包小石子,说是从蓬莱的月牙湾拣来的。这石子光滑圆润,大多呈白色,像白玉一样晶莹洁白,有的上面有红色或黄色、绿色的花纹,也有一些全身都是紫红色的,或桔黄色、碧绿色的。玲珑剔透,像一堆色彩绚丽的珍珠,煞是好看。

我向来喜爱小石子,记得刚到上海时,那是五十年代初期,一位从南京调来上海的诗人,送了我一小碗雨花石,我如获至宝般地喜爱得不得了,把它用水浸在碗里,放在我的书桌上面,时常欣赏它。听人说,这种雨花石,是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由此,我对它喜爱之外,又加上了一层崇敬之意。每当我写作累了,或者有些懒散的时候,一看这雨花石,立刻就精神焕发、自强不懈了。后来,到雨花台,也曾去寻找和挖掘雨花石,但却一无所得。

老乡告诉我,蓬莱的这种石子,在月牙湾里,多得很,不需费力,就可以拾到很多。我听了,有些将信将疑:如此珍贵物品,怎的会能车载斗量呢?

这次来到了蓬莱,热情的主人向我介绍蓬莱八大景时,其中有一景叫做“万斛珠玑”,说的就是月牙湾和那里的石子。这样一来,就更引起了我一登这宝地的强烈愿望。

我们从蓬莱乘船来到了长岛,第二天清晨,就从长岛宾馆乘车去月牙湾。月牙湾在长岛的北端,两行尖尖的山角,像两条臂膀似的,分别伸入东西两边的海里,当中的海岸线,向着里面凹起,形成了一个弧形的海湾,宛如一钩新月,因此就叫做月牙湾。

这一天,海上的风很大,碧蓝的海面上,滚动着一排排雪白的浪花,而在靠近岸边的地方,一排排长长的巨浪,像一道道绿色的山岭,岭脊上,顶着白色的浪峰,恶狠狠地向着岸边扑来,砰然一声,随着一阵雷鸣般的轰响,炸起了几丈高的雪白的水花,一阵大风吹来,这炸成了泡沫似的浪花,像一片片瀑布似的,从空中降落下来,随风飘散出去,一直飘洒得很远,那烟雾似的水沫,在清晨的阳光下,幻出了一道弧形的、色彩绚丽的彩虹。接着,那扑上岸来的浪涛,就拖着它那白色的身子,发出由那无数水泡破裂时响起的咝咝的叫声,徐徐地向着海里退去,退去,又重新积聚着力量,等后面的一排大浪涌将上来的时候,它又跃身而起,与这新来的大浪融为一体,重又恶狠狠地向着岸边扑来。于是,又是一阵雷鸣般的轰鸣,又是炸开了几丈高的雪白的浪花……

这情景,壮观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