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31800000073

第73章 行走在地狱边沿(1)

这场大劫难中的经历是我介入灾害研究的直接导引。我在《灾害社会学》一书《代后记〈我和灾害研究〉》一文中讲过这样的话:“经历灾难是一种不幸,因为它带给人的是生死难卜、艰险危难;可同时也是一种幸运。人生短促,难得在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遇到如同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几百年才发生一次的大灾难。而如一旦遭遇并幸存下来,就将成为一种珍贵的人生经历,并转化为精神财富和力量。” 劫难使我对大自然充满敬畏

在唐山地震中,我还有一次奇异地经历,就是在地震当天下午6点45分经历的7?1级强余震。这是真正的、令人战栗的自然奇观。

地震当天下午,我和妻子在距离住房数十米的“大沟”边上搭建一家人可以暂避风雨的窝棚。所谓“大沟”是指因居民采取石料而在山梁处挖掘出的一条长达数百米、宽约200来米,深可达数十米的沟壑。大沟的南边是一大片矿工住的平房,这时已经是废墟一片,死亡不少人。沟的北侧是我所在的那数排住房,再下面就是马家沟煤矿。我搭建窝棚的地方,是大沟北侧的最高处。由这里向西北望去,是开阔的田野,可以看到伸延远去的大地以及村庄。我和妻子正在搭建窝棚时,忽然大地伴随着隆隆地声颤动起来。我连忙站稳脚跟,手抓住木杆,眼睛不由自主地向西北远方望去。只见这时,大地地表如同大海波浪那样,剧烈地起伏、动荡、摇晃起来。震波高处,大约相当于平房屋顶,因为是遥遥望去,那实际肯定比印象中的高度还要高许多,事后想来,恐怕会有3~5米。就在大地地表起伏动荡的同时,村庄、道路、树木、厂矿建筑、居民住房等,一切地表上的有形物质的东西,都如同大海波涛上的船舶、漂浮物,摇晃、摆动、颠簸起来。那动荡的方向是随着震波的起伏,起而后落、前伏而后仰、时而高耸时而低落,伴随震波呈现着有规律的动荡。人是地球表面上生存的生物,大地是安身立命之所,大地在人们心目中,历来是坚如磐石的。人们极难有机会经历或目睹脚下大地如此颠簸摇晃。那情形实在让人心惊肉跳,魂飞魄散。

地震震波是地震当时许多人不曾眼见目睹的自然奇观。我之所以如此真切地目睹了这一情景,有几个条件:一则当时是白天,而非晚上;再则我处在高处,眼前没有遮拦,可以望到遥远地方;三是我自己没有因为大地的颠簸、震荡而心地慌乱,能够镇静地观察地表运动。我当时的惟一意识,就是太可怕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是人无论如何都难以抗拒的。这使我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认识,突然之间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改变。这一改变在我后来的地震灾害研究成果中有明确反映。

本来,那天凌晨的可怕经历已经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恐怖,而黄昏时分对地震波的亲眼目睹,更加深了我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莫可名状的敬畏心情。我忽地想到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人的豪迈气概:“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于是在许多人心目中造成一种强烈印象:人是无所不能的,自然无非是人们用来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条件,一种环境,一种对象。唐山大地震用毁灭、鲜血、死亡告诫人类:对大自然不可、不要、不能心存轻慢。人们首先和必须要做的是,对大自然要确立一种敬畏心情,要恭敬,要畏惧,要收敛。在大自然面前,人其实是很渺小的。这一认识,加上后来的研究和思考,在《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书的结束语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如同唐山大地震这样巨大的天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是无力或无法对其控制的。它一旦发生,必然地给人们造成灾难:人口伤亡,财产损失,摧毁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等。在这个方面,人几乎是完全被动的。过分夸大人的力量,不适宜而且有害。它会造成人的一种盲目自信,形成一种错觉,似乎人可以超越于自然之上、之外。这不符合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的实际。它将解除人在天灾面前的思想上的武装,其结果只能导致灾变后的更大损失。”

当然,我在参与了那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运动,领略了唐山人民的英雄气概之后,对“人定胜天”这个口号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唐山大地震中,人最终地战胜了天灾。在人和天灾的搏斗中,人是胜利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是不可战胜的。‘人定胜天’永远是一个表现着人的精神、气概、知识和力量以及历史本质的真理。不了解,或者有意无意地忽视、抹杀这个方面,是对人的一种贬低,一种亵渎!”“人和天灾即自然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既相依存又相斗争的关系。无论忽视了哪个方面,都将是一种比天灾更严重的灾难。”唐山人的精神炼狱

地震后的第三天或第四天,我又一次为目睹的情景所震惊。我家对面那家有一位年轻的女儿,在唐山市邮电局上班。地震当天下午,我在大沟边上遇到她,浑身是血,疲惫,憔悴。地震发生后,她立即投入了从废墟中扒救遇难者的行动。没有想到的是,三天后,传来的消息说:姑娘寻了短见!那原因却没有一个明白的说法。在研究了地震后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变异之后,我才大概地明白这其中的原由。其实,这位女青年寻短见的原由并非仅仅是个人的,而是地震发生后,人的精神世界崩溃、破灭的具体体现。

唐山地震之前,人们对地震这种灾害造成的后果大多只注意到了对人的生理伤害即死与伤上,而对人的精神世界在地震中的伤害却注意甚少。事实上,一场严重的地震对人的伤害是立体的,在伤及人的生理的同时,也会对精神世界造成损伤,而且这种损伤在地震发生之后会继续形成。对人精神的严重破坏会使精神世界瓦解,从而造成一种精神的废墟。人们在遭受物质废墟痛苦的同时,也在遭受着精神废墟的磨炼。这是一种精神的炼狱。唐山人在这个精神炼狱中经受磨难,同时也在提升着自己的品格,犹如凤凰从火中升腾而起。我家对门那位姑娘就是被这精神炼狱吞噬的一位牺牲者。基于这种痛切地感受,在对唐山地震灾害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合作者一开始便对人精神世界的塌毁以及精神救灾问题给予了关注。在《地震社会学初探》《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及我个人的《灾害社会学》等著作中,都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并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给予了证实。

根据社会调查,地震中这种精神损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绪波动,出现了恐惧、悲伤、忧愁、愤恨、心慌意乱等消极情绪。地震发生后的一周时间里,出现上述情绪者占样本总数的比例依次为:85?3%、71?6%、67?4%、5 7%、74?5%。其次,失去生活信心,生活信念弱化。面对毁灭了的城市,相当一部分人失去生活信念与信心。其中痛不欲生者占样本总数的66?2%。再次,受上述种种心态的驱使,引发人性化侵犯行为、越轨行为乃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唐山地震发生后出现过较多的哄抢行为。震后8月份刑事犯罪日均达到6?98起,为震前平均水平的5?2倍,其中以砸抢犯罪和风俗犯罪最为突出。再其次,精神失常,精神病发生。据1978年8月唐山市精神病院普查,确认因地震造成的极度痛苦、悲哀或恐惧而导致反映性精神病108例,占各类精神病的2?4%,呈现出突发的震灾致病特点,病情以反应性抑郁为多,约占40%,次为反应朦胧,约占25%。最后,巨大精神创伤导致自杀行为。据调查,在回收的1625份有效问卷中,有78人直接间接知道有人因难以承受地震造成的巨大痛苦而采取自杀行为或自杀未遂。上述五个方面的伤害依据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轻伤,只表现为精神世界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情绪上有消极变化,而并未影响到基本生活信念和生活能力;一类是重伤,表现为精神世界遭受到严重损坏,不仅情绪波动,而且生活信念和生活能力受到严重破坏,其中一部分人行为失常,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精神废墟是在这一类人中发生和存在。

唐山人在地震中以及在震后恢复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受到全国人民的赞赏和崇敬。其实,唐山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血性男女,他们在遭受了巨大牺牲和痛苦之后,精神上不可能没有受到伤害,只是由于精神救灾的及时和有效,精神世界得到了快速和良好的恢复。在这一点上唐山人民也为后人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首先,唐山人吃苦耐劳品质和优秀传统在遭受巨大灾害时得到了发扬。产业工人是唐山城市的主体,在同政治敌人和自然界“敌人”的斗争中,都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也发挥出巨大力量。其次,强大精神后盾的存在。这后盾就是毛主席,就是共产党,就是全国各族人民。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强烈感情,其强烈程度是那个时代和灾后那个特殊环境的人特有的。最后,精神救灾工作的巨大成效。唐山救灾一开始就把物质救灾同精神救灾结合了起来。精神救灾的目的是重建人的精神世界,而其中强化人的主体意识和生存意识有着决定性意义。有29?1%的调查对象是在听到中央慰问电后“心情开始平静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往灾区进行慰问,广大文艺工作者到灾区慰问演出;运用多种传媒手段,形成积极、乐观、奋勇向前的社会舆论环境与氛围,并尽力扼制各种消极社会情绪的蔓延,保持社会心理稳定;及时提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口号,以鼓舞人民,引导灾民面向未来。唐山震后经验表明,在重建精神世界进而在物质救灾和城市重建过程中,精神救灾是防止灾情继续扩大的重要条件。地震的震动不过十几秒钟时间,但地震造成的灾害并未由于大地震动的停止而停止下来。中外历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发生过严重次生灾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灾民精神世界的崩溃,引起社会动乱的发生。唐山救灾是国家政治经济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唐山人经由精神救灾巩固和发扬了主体意识,始终都是救灾和重建的主导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著名唐山抗震精神。这一精神已经成为唐山城市的巨大精神财富。地震灾害观是强大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