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情,党和政府有过深深的考虑。在唐山重建中,对于各种公共场合的设计,尽可能地为地震截瘫人提供方便。在那些市区的繁华地段,在一座座大型图书馆,在人流如织的商场,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宾馆饭店……一处处无障碍设计,与这些项目印在同一张蓝图上,而后又出现在地震截瘫人满意的目光里,出现在广大市民赞许的眼神里。新唐山的这些无障碍设施,体现了地震前后城市建设的差异,也昭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七
翻开世界灾害史,在20世纪人类蒙受的自然灾害中,只有日本关东大地震、孟加拉风暴潮灾、非洲大饥荒等惨况,可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相比。造成如此灾难,除了地震的震级大、震源浅之外,还在于城市本身不抗震:不设防的城市经不起强烈地震力的袭击;城市布局及建筑用地选择不合理,路南区基本建在一条活动断裂带两侧和砂土液化地段;住宅的建筑结构不合理,施工质量差;城市生命线工程脆弱;震中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高达70%和每平方公里1.54万人。
今日唐山,是怎样成为一座抗震城市的呢?
其一,选择有利抗震的地段建设。为此,国家曾组织上千人,对唐山拟建的规划区进行综合性勘察,包括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等,选择了建设卫星城——新区的场地,并将处于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大型工厂迁过去。路南区则“劣”中选“好”,适当建设2~3层住宅及商业网点。新唐山的老市区呢?重点从原来的路北区起步,往“承载力”强的北西方向“走动”。东矿区避开采空塌陷,以及其他的“危险地段”。
其二,按国家规定抗震设防一丝不苟。经过了那场大地震,唐山被国家划为8度基本烈度区。唐山重建,对于一般的“工民建”,均按8度进行设防;对生命线工程,适当提高设防标准。新唐山的楼房间距,采用檐高1.7倍进行布置;居住小区,设置绿地并加设取水措施;城市交通,增加对外出口;城市供电,多电源环形供电;城市通信,有线无线结合,机房分开建设;城市供水,多水源环形供水……
其三,勇开住宅结构抗震之先河。主要采用“内浇外挂”、“内浇外砌”、“砖混加构造柱”结构形式。“内浇外挂”,又称“一模三板”,内墙用大模板以混凝土浇筑,墙体内配钢筋网架;外墙挂预制混凝土复合墙板,配以构造柱和圈梁。“内浇外砌”,又称“一模两板”,内墙与“内浇外挂”同;外墙用砖砌筑,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楼板甩出的“胡子筋”与墙体钢筋相连,并用混凝土浇注成为一体。“砖混加构造柱”,在砖墙身中加钢筋混凝土现浇构造柱,每层设计封闭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连成一体。
其四,注重防止次生灾害的措施。地震的次生灾害,常常为地震恶魔助虐,让那些受灾的城市雪上加霜。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次生灾害的警钟向人们猛烈地敲响。也许就从那时起,人们才幡然醒悟才高度警惕了。唐山重建,对市区各种仓库布局做了调整,易燃易爆仓库一律迁移到远离居住区的地方。对位于城市上游的陡河水库堤坝,按百年一遇洪水进行抗震加固。新建炼焦制气厂和热电厂,实行集中供气集中供热,减少火源……八
公元1986年7月28日,1万多名唐山各界代表,聚集庄严肃穆的抗震纪念碑广场,纪念“7.28”这一唐山人民永生难忘的日子。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隆戈重举行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那天我也融进这人山人海之中。就在这次纪念大会上,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毋庸讳言,当人们高度赞美新唐山之时,也对这座城市流露出些许遗憾的情绪。这遗憾的情绪,来自于重建的某些缺陷——
因为那时,仍有一些城市居民住在了简易房里。官方内部资料表明,当时住简易房的居民为4566户。当时的中央领导万里同志,参加完上午的纪念活动之后,来到遭受震灾最重的老路南区,见一些地段还支撑着简易房,心情立即显得沉重起来。他紧皱着眉头察看了简易房。他神情严肃地指示身边的有关领导:对一少部分没解决住房的居民,一定要想办法在短期内解决。当然,在简易房里度过10个春秋的地震灾民,期盼“安居”的心情又是多么的迫切呀。
因为那时,城市基础设施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本来规划要建3个的,却只建成了1个。重建规划按京山铁路改线考虑,不料国家缺钱改线未成,铁路依然分割城市火车依然穿越市区。重建规划虽也考虑外环路建设,但因资金及采煤塌陷等未果,过境车辆也依然自市区穿行而过。当城市水危机的警钟一次次敲响,唐山市的“盼水妈”正心急如焚。市民们最揪心的时刻,是眼望着那落落停停的水滴。市中心区约1/3地段的楼房,三层以上不能正常供水。
因为那时,建筑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还很严重。唐山重建,虽然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并设计出使用价值较高的住宅蓝图,但只要任何眼睛稍微一瞧,不难看出“10年一贯制”的模样:不论采取何种结构形式,都是条式的和点式的那么两种,“方盒子”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许多公建的“模样”也较“拘谨”,难寻令人眼睛突然一亮之境界。这样,你(住宅)也单调,我(公建)也单调,城市的景观就不免有些呆板了。
我在拙作《唐山震后重建的哲学思考》一书中,毫无顾虑却又心绪不安地提出了上述问题的成因——归结为“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其一,他们受着“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其二,他们受着经济实力的严重制约;其三,他们时刻想着让居民尽早迁入新居;其四,他们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今天,我仍要“固执己见”的。只是历经时间的沉淀,我当初那种不安的心绪,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现在更加相信唯物主义的胜利。
自1986年7月28日之后,唐山的城市建设已经转向正常。特殊时期所进行的卓越建设,使唐山对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被遗忘在地狱门口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我的住房在唐山大地震中都会倒塌,但又的确没有倒塌。大地震一下子将我推到了生死边缘,但是,由于至今依然不明所以的原因,却又将我遗落在地狱大门之外,侥幸存活于废墟之上,瓦砾之间。
对于那场大地震以及震后造成的悲惨情景,我在《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两段无限悲怆和凄凉的文字:“整座唐山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路北区,惟有凤凰山顶的凉亭茕茕孑立,俯视着遍布全城的残垣断壁………在路南区,那一大片砖石结构的平房,基本倒平,院墙散落………原来并不多见的树木却突兀出来,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瓦砾之间裸露着死者的头、手臂、脚或半截身体。死者有的倒悬在断梁上,有的匍匐在倾倒的窗台上。”这次大地震连同波及到的北京、天津和秦皇岛等地区在内,共造成24万2千多人死亡。而其中最为惨烈的是唐山市区,死亡13万多人,占唐山大地震死亡人口总数的56%还多。后来的调查数据表明,地震时约占市区人口86%的63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之下,除当时便被夺去生命的人之外,尚有50多万人正在被伤痛、干渴、窒息、恐惧所折磨,所摧残,面临着死亡威胁。一时之间,唐山成了令人恐怖的真正地狱。
而我和我的一家却是大劫难中的幸运者。我被地震发生时的大地剧烈颠簸和震动惊醒,边喊边推妻子:“地震了,地震了!”同时也连忙从炕上下地,想立即到另一间屋子里去喊醒和照顾岳母和三个孩子。当刚刚扶到门框的时候,我便十分清楚地感觉到门框在剧烈地东西摇晃,那倾斜的角度大约有30~40度。还没有来得及将脚步迈出门的时候,一个强烈的震波将我颠起,紧接着又重重地平摔在外屋地上。在摔倒的刹那间,外面天空亮得出奇,同时伴随着地声以及房倒屋塌的轰鸣声。我忽地意识到“这下完了!”大地继续摇晃和颠簸了若干次,平静了下来,房屋竟然没有倒塌。我急忙爬起到大屋去,这时老人和孩子都已经醒了。岳母正紧紧地把三个孩子搂在怀里。因为害怕还有余震,未敢从尚未倒塌的房门中出去,于是,我抱着小女儿,拉着两个大孩子,和岳母一起从窗户里逃到院子里,又从已经倒塌的院子里的自行建造的小屋的废墟上逃到房屋西面的平地上。只见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半裸的从废墟中逃出来的人们。这时天黑沉沉的,不时又下起了雨。一家就这样活了下来。
我的幸运就在于房屋没有倒塌。我住开滦马家沟煤矿工房,那是建筑在一个小山梁上的平房,用不规则的“毛石”垒砌而成。整个房屋没有柱子和房梁,水泥制成的房檩直接搁置在墙体之上,房檩之间用重约70~80斤的水泥板铺设,以代替椽子和苇草。这样的房子一经颠簸、摇晃和震动,应当是极其容易地散落成石块、水泥板的堆积物。我家所在地是11度烈度区,左近的楼房、平房等建筑物基本上都倒平了,而我所住的那一排(连同前后两排)竟然没有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