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寻找收益翻十倍的长牛股:价值投资时代的选股策略
3171000000005

第5章 寻找超级长牛市的根(2)

引导中国农村消费需求的空间巨大。根据人口统计资料,2005年,中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7%,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32.9%。对于统计资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从消费数量、质量和结构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比城市居民落后10年;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也至少比发达地区农民落后15年。2004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低于城市零售总额的增长。而2005年出现的明显转机表明,农村消费方兴未艾,增长空间很大。商务部对全国1万户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想要购买冰箱、计算机、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机、手机的农民比例都在20%以上。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拉动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

“十一五”期间政府支农力度空前。2006年的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将达3397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了422亿元人民币,增长14.2%。按照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精神,2006年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政府对农村的支持还将继续加大: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安排大幅倾向于农村,政府提出,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向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也要高于上年。各类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所属县乡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政府财政将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另外,还将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较大幅度地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扩大合作医疗试点县范围,争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合作医疗制度。

上述政策对改善农村消费设施建设和为农民减负增收,稳定消费预期,促进农村消费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设“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2005年由商务部牵头协调的“万村千乡”工程启动,引导、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以连锁和超市形式到农村投资建立、改造“农家店”,同时支持各类中小企业通过自愿连锁,以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据商务部统计,“万村千乡”工程实施一年来,全国已有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万个,吸纳富余劳动力35万人,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70亿元人民币,使近1亿农民直接受益。

2005年财政部会同商务部出台了资金支持政策,明确对试点企业配进中心贷款于以贴息扶持,中西部地区贴息率不超过3%,东部地区贴息率不超过2%;对在乡村新建和改造的农家店予以直接补助,每个乡级店补助2000元人民币,每个村级店补助3000元人民币,中西部地区每个农家店分别增加800元人民币。

2006年,政府将继续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力争在年内建成10万家标准化农家店,使东部地区试点县市比例由30%提高到70%,中西部地区由20%提高到60%。具备条件的地方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到“十一五”期末,标准化农家店覆盖65%以上行政村和85%以上乡镇。国家将继续加强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补贴额,分别给予乡镇级别、村级别店补贴3000元人民币和4000元人民币,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再增加1000元人民币补贴。同时适当提高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另外,商务部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国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即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强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及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选择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水平,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从2006年起,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动以及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示范带动的作用,完成全国一半左右(约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使农产品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环节损耗大幅减少;全国约3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使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目前,商务部第一批48家重点联系市场名单已经确定。

“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将为零售商业企业开辟农村市场创造新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步取消了外资零售业进入国内市场及在股权、数量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使本土商业零售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可以推动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抢占农村市场,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在服务农村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总之,业已拉开宏大帷幕的中国“新农村运动”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能真正拉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在制度、操作形式和推进思路等方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新消费群的崛起

2006年春节期间,家住太原的高先生和北京、杭州的亲朋一行7人,在海南度过了一个温暖、惬意的春节。虽然3万余元人民币的消费不菲,但这个“家庭旅行团”成员们仍连称“过瘾!”据全国假日办统计,像高先生这样以休闲旅游方式度过春节的人,2006年已多达6329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2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

一些宏观经济专家断言,旅游、住、行消费的迅速增长,意味着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开始进入“剧变期”,消费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上升,经济增长模式也将由此转型。经济学家们认为,消费在经历了数年低位徘徊之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则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崛起。经验表明,少数富人阶层消费倾向于购买进口高档商品,大多数低收入阶层消费主要用于购买满足生活必需的中低端商品,而迅速增长的中产阶层消费则用于购买本国生产的高端商品,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尽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被认为是消费升级的起跑线,但在中国,消费升级恰恰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扎堆儿”的沪、京、粤、浙等沿海发达省份和地区率先展开的。

知名投资银行法国巴黎百富勤表示,中国即将步入历史上第三个消费高峰。2007年,中国的投资增长将会有所放缓,而消费增长则将保持高速,因此从2007年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有望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无独有偶,德意志银行亦发表了类似观点,称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产业将成为未来五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两家投资银行均对中国的消费市场表现了极为乐观的态度。法国巴黎百富勤中国证券研究部主管欧文预测,在第三个消费高峰中,将会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欧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出现消费爆发性增长。支持欧文对于中国消费持乐观态度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队伍,二是20世纪70年代未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消费主力军。巴黎百富勤中国消费品高级分析员马磊表示,这些独生子女的消费习惯已经大大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们,他们追求消费而非积蓄。他预计,中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将会逐年降低。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亦对中国消费市场持乐观态度。他表示,中国政府刺激消费的多项政策(包括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取消农业税、实行基础教育免费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公务员工资等),应该会有助于使未来几年零售增长率维持在12%左右。此外,受惠于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群众整体消费倾向的高涨,预计再过三到四年的时间,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会从当前的25%增长至45%。

同时,两家投资银行都不约而同地极为看好高端消费品产业。马骏表示,在消费品行业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市场份额都将由该行业的前三大品牌分享,而新兴的消费群体对品牌的追求更高,这将使那些具备优势的品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马骏预测,高端消费品产业在今后几年里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他表示,电信、银行、保险、医疗、旅游、网上娱乐等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产业的股票将会有突出的表现。

美国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表示了另类关注,他们建议外国企业在中国应该放低眼界,否则他们将有可能失去巨大商机。如今中国的蓝领工人随着收入提高将成长为中国最大一支消费力量,但这一消费力量目前却被大多数跨国企业所忽视。麦肯锡研究报告的这一论断对外国在华企业的一些基本设想提出了挑战。争夺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外国在华企业相对较少,许多外国企业仍然将焦点集中在居住于沿海城市的最富裕的消费群体上。但在中低端消费市场上做得最成功的范例要数宝洁公司,他们专门为中国的中低端消费市场设计和生产产品。麦肯锡认为,现在再也不应该忽视中国低收入人口群体这一庞大市场了。

据麦肯锡预计,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这个群体到2011年将增至2.9亿人,大约相当于当今美国的总人口。随着这些人收入的提高,他们亦将成长为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其人数到2025年将达到约5.2亿,相当于那时中国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中国的中产阶级定义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指人均年收入2.5~3万元人民币、家庭年收入7.5~10万元人民币,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群体。符合上述标准的人数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5%。据该公司测算,2005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为7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人民币,家庭平均拥有31万元人民币资产。到2010年,以上数字均将翻一番,即达到标准的家庭总数为1.4亿个,户均收入15万元人民币,户均拥有资产高达62万元人民币!

巴黎百富勤总经济师陈兴动表示,随着中等收入阶层崛起,中国消费率(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将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62%上升到2010年的68%,并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他还给出了一个等式:1亿中产阶级家庭=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更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这一阶层的人数将增加到近5亿人口。

我们认为,中产阶层人群具有以下经济特征:(1)教育背景通常极佳;(2)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3)比较富有,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完全约束的环境下发展;(4)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示范效应,往往可以带动贫穷阶层的就业;(5)非常易于形成专家、职业群体;(6)有部分固定资产。毫无疑问,那些知识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行业是产生中产阶层的最好土壤。演艺界人士、律师、医生等一些具有特别技能的人士以及优秀的白领人才和具备专业技能的蓝领工人,都将成为未来中产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讲,对于未来中国中产阶层人群的构成,一些关注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社会经济学家有过非常明确的表述。他们认为,有5类人将成为中国新必的中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是:科技企业家、金融行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类专业人员尤其是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个体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规范发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产阶层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主流群体,同时中产阶层的崛起,也将构成整个社会的最大财富来源。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对此也有过评述:21世纪的前几十年是中国中产阶级形成和快速增加的阶段,这一阶层的出现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中产”现已成为继“温饱”、“小康”之后又一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标准,也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新三步走”的追求目标。中产阶层收入稳定,薪金丰厚,可以说是社会的支柱性消费群体。那么,中产阶层的收入水平又如何界定?在上述5类人中,中介机构专业人员的薪金收入相对固定,而其他4类人的收入水平一般来讲都会不同程度地高于这一群体。因此,中介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也就是诸如证券分析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以及律师等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士,他们的收入水平基本上可以视作中产阶层的平均收入线,具体来讲,这一收入水平为年薪1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