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寻找收益翻十倍的长牛股:价值投资时代的选股策略
3171000000002

第2章 催生超级长牛市(2)

世界上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当然也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股市中既然有先知先觉的投资人或机构洞察先机,在股市尚未启动的时候就抄了大底买入股票,当然也有先知先觉的人在股市尚未出现大幅下跌前就先期成功地将资金撒出,逃离这个已经危机四伏的地带。在这方面,国际游资可谓十分精于此道。由于国际游资在中国内地的投资(无论是投资房产,还是股票),花的都不是自己的钱,而是集合境外委托人的资金,他们代为投资并收取管理费,因此强烈的资产增值和变现冲动始终使他们“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紧绷。笔者认为,自2005年年底以来中国股市大行情,就像一道盛宴,在杯斛交错的饕餮后,盛宴总有结束的一天。紧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曲终人散,持续多年的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黄金价格的暴涨、股价的暴涨,以及人民币的大幅升值,都将可能提前引发国内外巨额游资因丰厚的利润兑现而大规模撤退。届时,中国房地产和股市这两个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最大的泡沫最终将像纸糊的那样被刺破。我们预测,在2010年底或2011年初的某个时段,这个大泡沫将破裂。它看上去和中国2001年~2005年的那次泡沫破裂很相像,只是这一次下跌的程度更深,速度也来得更快。它们之间的真正差别是,后一次将引发中国更大规模、时间更长的熊市,从而反过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这次萧条大概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日本经济的走势相似。

经过持续五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将描绘出以下的流程图:新农村运动、城市化、中部崛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相继展开——引发国内外投资中国狂潮——推动中国经济大发展——拉升股市——引发产能大最过剩——迫使央行抽紧银根——经济增长迅速放缓——上市公司出现大面积亏损现象——股市投资人开始不看好股市。同时,一般消费者的支出在经过五年消费狂潮后也因为饱和而迅速放缓,中国内需市场正式进入通货紧缩期——上市公司雪上加霜——股指猛烈下跌的阶段。2011年后的很多年,中国股市将一路跌跌不休,开始时是大幅震荡,不断有股指回升的假象。接着股市便开始加速狂跌,股票也被不问价地巨量抛售,引发市场的心理恐慌。越到后来就只是无量下跌,中国股市再次九九归原,走向漫漫熊途。而2010年后中国一些高质量的公司债券和国债价格则会上涨,这是因为经济低迷时,“弃股炒债,以质取胜”的原则将发挥作用。

和股市同步下跌的是房地产。由于国际巨额游资釜底抽薪般地兑现撒出,中国房产价格将出现深度下跌,尤其是那些处于繁华都市、城郊和度假胜地的房屋价格更是如此。最令人悲观的是,当国内外大批资金撤退,在国内消费者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又跟不上房地产建设贷款增长的时候,中国从2011年起将出现大规模的楼盘供给过剩,住房供需的失衡将越来越严重,我们将看到通货紧缩或物价实际大幅下降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波。

迎接伟大的投资时代

中国股市自2001年以来,伴随着以亿安科技为代表的庄股概念的破灭,进入到一个痛苦的不断挤泡沫的裂变过程之中。然而从2003年9月开始,中国内地在香港上市的H股率先大幅上扬,有的H股(如青岛啤酒)的价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内地的A股同一股票价格。至此,H股的上扬封杀了内地A股已经下跌了两年多的空间,沪深两地A股市场进入到一个价值投资区域。到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第一次出现了全面联袂上扬的格局,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机会投资时代。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看,当一个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在1000美元时,表现为资本的流入;在2000美元时,表现为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而在2000美元以上时,则表现为资本的流出。如今,在上海、浙江等一些富裕省份,人均收入都已超过4000美元,这些资本一定要寻找出路,即使不在国内寻找投资机会,它们也会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资本大量涌动,寻找投资机会的状况颇像当年的日本。国内著名的TCL集团在海外不断投资设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资本是趋利性的,对于那些积极寻求更大利基的smart money(聪明之钱)来说,没有什么能够挡住它们前进的步伐。

由于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国际资本逐利中国是可以想见的。当全球投资热点都盯住中国的时候,有着1200多家上市公司的中国资本市场又怎么能说没有投资机会呢?如果说以前上市公司因为中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而存在体制扭曲、信誉缺失、投机现象严重等问题,那么,2004年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则肯定了中国资本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有效性,指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的明确要求,为日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我们同时还关注到以下一个事实,即2000年中国国内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的比例为12.6%,2001年为8%,2002年为4.7%,2003年为2.5%,国内直接资本融资比重连年下滑。与美国直接融资比重平均为33%相比,中国国内资本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能够较好地解决风险企业的融资需求,将银行的资金压力释放到资本市场这样一个风险市场中,国内资本市场的机会将是不言而喻的。

在中国,资本项目下共包括40多个子项目,实际上有20多个项目已经对外开放,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剩下的20多个项目,最早于2005年、最晚不迟于2007年也将陆续对外开放。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管制的资本项目正在逐步减少,继允许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QFII)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实施QDII。最近,中国已允许社保基金到海外投资上市,实际上已经迈出了QDII的第一步。随着中国各资本项目的陆续开放,特别是QFII大举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以及全球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绝对看好,中国股市正在迎来一波波澜壮阔的超级增长。显然,预测中国股票市场的最高点是困难的,但2001年年中上海证券交易综合指数达到的历史性高点(2245点),在未来一二年内,甚至在更短时间内肯定会被突破,这一点将是毫无疑问的。

从市盈率看,目前美国道指平均市盈率为21倍,标准普尔500平均市盈率24倍;美国GDP年增长只有2%~3%,而且它的经济增长还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我们保守的估计至少也在8%以上的年增长率。按照经济学理论,如果身处两个不同国家的两个相类似的企业,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大相径庭,增长率高的企业市盈率理应高于增长率低的企业。中国如今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美国的3倍,中国股票市场的合理市盈率理应高于美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然而,中国国内的许多人士对此存在误解,甚至一些据说是精于市场投资分析的分析师也出现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常动辄把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拿来和美国做简单对比。比较的结论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不能高于美国,似乎高于美国,中国股票市场的灾难就要降临了。

从经济格局看,中国自加入WTO后,正在纳入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中。沃尔玛、家乐福等一些世界级连锁巨头正在紧锣密鼓地抢占中国市场,行业兼并重组如火如荼,行业集中度在加强,最后势必形成几家巨大的、最有规模、最有效率的巨无霸龙头企业成为行业的领袖。对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国美、海尔等来说,随着国内区域壁垒的消除,同样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它们的成长不但表现为行业的自然增长,而且还表现在市场占有率上的极大提高。在上市公司青岛啤酒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AB公司1960年时的身影。1960年,AB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约10%,经过40年的发展,到2002年,AB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49%。而青岛啤酒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2.5%,它的发展潜力巨大,且前景一片大好。

更重要的是,像青岛啤酒这类龙头企业,我们更看好其未来利润率上的提高。由于中国目前还存在地区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青岛啤酒的营业费用和销售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过大,分别为8%和16%,从而造成青啤净利润极低,仅为3%。而AB公司这两者之和才16%。可以想见,在未来,当中国的啤酒行业消除地区壁垒之后,像青啤这样的龙头企业将不再需要维持如此高昂的营业费用和销售费用,那么,它的净利润率也会因此而大幅上升。

青岛啤酒绝不是个案,它是当今中国一批龙头企业的代表。未来几年,随着以“上证50”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的利润增长,且远远高于GDP的增长,将为这一波大牛市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海外资本市场看,当人民币未来开始第一个10%的升值时,全球资本会像潮水般地蜂拥而入中国,人们接着又会预期下一个10%的升值。而赚钱效应又将诱发更多的全球资本被吸引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中来。更进一步看,当美元区的投资者投资于人民币资产的证券市场后,由于他们有币值升值部分的补偿,他们在股票市场里也因此可以接受比本国股市更高的市盈率,这将是未来推高中国股票市场市盈率的又一重要力量。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在牛市市道里,当赚钱效应引发疯狂的时候,人们将不再计较市盈率的高低。日本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曾在疯狂的时候达到过60倍,而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将会如何疯狂,我们至今不敢猜测。

今天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和日本1985年非常相似的景况。1985年,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黄金发展期,各个产业的竞争力非常强,贸易顺差达470亿美金。美国联手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向日本施压,要求日元升值,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随后,美元对日元的比价从1985年的1:260变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最高达1;80,日元上升了3倍。在日元升值的强大预期下,全球资本都涌向日本,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7600点升至1990年最高39000点,升了5倍。日本的地产价格也升至历史最高位,甚至东京的地产总值超过了全美国的地产总值。难怪那时有一阵子,从日本国内传出有人要收购整个美国的狂妄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