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3166700000051

第51章 会学习,是孩子一生的资本(3)

我们要求孩子读书时要用心阅读,善于质疑发问。孩子读作品时,对作者的生平、为人,书中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特色以及自己对作品的评价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让孩子沉下心来去品味、去体会、去感受,他们就会从书中获取精神营养,对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观念,就是要引导孩子内外结合,拓宽视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要立足于学校、课堂、书本,但不能拘于书本,要放眼于课外、书外,善于观察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从许多优秀学生的成长过程看,他们都广泛涉猎了古今中外、各种门类的书籍。他们都把看报刊、看电视、假期旅游、社会实践当做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引导孩子多动手、多动口也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把读书得到的精彩描写、名言警句、心得体会及时写下来。有的孩子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一直未间断写读书笔记和日记。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对孩子的各科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人类的知识传递过程中,书籍总是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对孩子来说,也不例外。

有藏书的家庭和几乎没有什么书的家庭,孩子的最初环境就有了好坏之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期的孩子理解能力低,给他读书也是浪费时间,其实不是这样。当婴幼儿瞪大眼睛听父母念书时,看起来也许他不完全懂,但只要他不哭闹,就证明他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在悄悄发生变化。就像你在给一棵幼树浇水时,它不会马上长出叶子、开出花朵,但它的根在静静地吸收,机体内的纤维组织也在发生变化。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看见父母津津有味地读书,自己也会去看看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看不懂也没有关系,父母可以给他念。

对于开阔孩子视野来说,书多一些当然好,但对于一些重要的、需要长期培养的方面,书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会杂乱,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每一个方面选好一本书,就像选好一位老师一样重要。有的孩子读了五本书,可能不如一个孩子只读一本书。就像你去听别人讲话,碰上一个智慧的人,你会停下来,久久聆听;而碰上一个唠唠叨叨又没有多少见识的人,则只会败坏你的兴致。

【专家支招】

阅读是一种终生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生。

1.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孩子爱不爱看书,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幻故事等等。

2.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必过多地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3.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如果你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4.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让孩子吃点苦,培养他的毅力

〖场景再现〗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当然学完了。”孟母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深度诠释】

学习难不难?有人说不难,有人说难。可是说不难的人却未必有成就,说难的人也未必都知难而退。18世纪清朝的学者彭端淑曾经就这个问题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子侄们,译为白话文大意如下:

天下事有难易的区别吗?去做,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不做,容易的事也会变得难。学习有没有难和容易的区别呢?去学,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学,容易的也会变得难。

即使我的天资愚钝,才能平庸,不如别人,但是我每天坚持学习,毫不懈怠,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到那时候,也就不觉得愚钝和平庸了。即使我的天资聪明,才能敏捷,加倍地高于别人,但是我把这些天资和才能都丢弃不用,那么,我和那愚钝平庸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生当中,曾参是以钝拙出名的。可是孔子的学业,最后却靠曾参传了下来。这样说来,聪明和愚钝的作用,哪里是一成不变的呢!

四川有个偏僻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样?”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就靠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富和尚说:“我几年来都想雇船去一直没有办成。你凭什么能去得了?”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感到很惭愧。

南海就是浙江的普陀山,是佛教的圣地。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的和尚去不了,穷和尚却去成了。人的立志,难道可以不如四川这个穷和尚吗?

所以,聪明和敏捷,是又可靠又不可靠的东西,自以为聪明和敏捷而不认真学习,那就会自取失败。愚钝和平庸,对人的发展有限制作用,但是又不能完全把人的发现限制住。不为天生的才能所限制而努力不倦地学习,才是真正求上进的人。

彭端淑的这封信是很有名的。它不但鼓舞和激励了彭家的子侄,而且也鼓舞和激励了后来的许多青年人。

【专家支招】

毅力也称意志力或坚持力,是成才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品质之一。所以,要做好下面的事情:

1.生活中,父母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孩子却做了一会儿就不想做了,父母可以故意激激他,比如对孩子说:“我不相信你能将地扫干净”、“我不信你能把碗都洗干净”等等,孩子听后肯定会表示不服气,然后鼓起劲来做好原本该做好的事情。这种方法比劝说的效果更好,该注意的是,等孩子完成工作后,父母应立即鼓励他。

2.有时,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往往会懒得动脑筋。如果父母在边上督促他再仔细反复琢磨一会儿,并从中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孩子解决难题的时候,他便会享受到最大的满足和喜悦,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钻研的习惯。

3.为了培养孩子的毅力,不管做任何事情,父母都应体现出榜样的力量。这对孩子来说是种无形的有效教育。

4.孩子喜欢听故事。因此,父母可以经常有意识地给他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让故事内容感染他。

5.想让孩子把一件事情干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进行比赛,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还能让孩子最大限度地体会胜利的喜悦。当然,孩子其实很难战胜父母,可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父母可以故意让着他点,并在干完事情后给予孩子表扬。

做父母的可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裕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由此可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公交车,在烈日炎炎下赶路,或裸身冬练等等。

⊙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场景再现〗

古今中外的一些杰出人物的成功实例也证明了注意力在一个人的成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羲之写字入了迷,竟把墨汁当蒜泥,用馒头蘸着吃;

牛顿做实验时,把手表当鸡蛋煮;居里夫人课间演算习题时,身旁被恶作剧的同学堆满了凳子,竟丝毫没有察觉;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时,竟把和他一起乘车的小女儿忘记了;

比尔·盖茨童年曾痴迷计算机;数学家陈景润童年痴迷看书、做题;

昆虫学家法布尔在童年观察昆虫习性,从早到晚伏在大石头旁看蚂蚁搬家。

【深度诠释】

家长时常担心、抱怨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外乎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孩子往往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他(她)所不感兴趣或有压力的事情上,显得心不在焉;二是粗心大意,忘性大,重复出错,多次叮咛不见效果。

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到,注意力是人的心理现象,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一个人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人在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期,只有无意注意;在教育培养下,随着生活经验的增长和语言的发展,有意注意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容易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坐着,布置做枯燥的计算题或提前练字等等,孩子总是很难做到。应该说绝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是正常的,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但是要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关心并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为今后健康地成长和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学习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注意力能否集中,可以说,注意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前提条件。虽然说注意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但它又是后天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经过系统的培养和矫正是可以改善的,所以在教育学上,关注和培养学生学习注意力往往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很多孩子,上了中学后,依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不仅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下课无法有效完成作业,而且还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行为。其实,这些孩子在小学就存在注意力和自觉性的问题,只不过当时学习成绩还过得去,但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二,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中学生的注意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从小就不爱运动,体育不好,协调性差,动作磨蹭,效率很低,动手能力很差,喜欢坐在家里看书,很少下楼,很少干家务事。这样的孩子虽然也坐得住,但是,学习并不专心,在数学、物理成绩方面影响比较大。因为心理学家早就研究发现,动手能力、运动协调性的发展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在上述方面能力欠缺的孩子很容易影响理科成绩,尤其是擅长语文、英语的女同学,体态较胖而协调性差的同学,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2. 中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波动,如果不喜欢某个老师,就不喜欢这门课。如果喜欢某个异性同学,就忍不住上课也胡思乱想。如果家长闹矛盾,孩子也焦虑不安,萎靡不振,无心学习。同学间的关系、老师的态度都极易影响中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在美国,10岁以下的儿童中有6%~10%患有“多动症”。这是指一种过量的、无法自控的活动,症状常常表现为精力分散、多动、注意集中时间短。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或放慢动作的节奏。而真正的多动症是大脑神经的紊乱,可以由儿科医生来治疗。过度的紧张可以引发或增强孩子的“多动症”。

“多动症”的孩子除了多动之外,还会有其他问题。首先,由于受到同龄人的排斥,他会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他的过分紧张,过剩的能量不但会惹恼成年人,而且也会使同龄朋友离开自己。他很快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很快就会失去自尊。第二,在校期间他很可能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他的注意时间非常短,很难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课,这样他就会影响和干扰他人,甚至会给别的孩子带来伤害。

【专家支招】

增强孩子的主意力,家长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安排孩子学习和活动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以免他(她)产生疲劳而把注意转向其他事物。

2.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或从事其他活动时,应该给孩子清晰的语气指令,以激发其集中注意力。而家长的过分唠叨,往往适得其反,助长孩子注意力分散。

3.家长倾听孩子讲述事情,以及和孩子共同活动时,首先要亲身示范——聚精会神地听、参与,避免敷衍和漫不经心。

4.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立即给予赞美鼓励,不要对他(她)心灰意冷或怒加斥责,孩子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易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好。

5.注意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否有让他(她)分心的事物。例如:客厅的电视机声太大,窗外有孩子在玩,桌上有漫画等。

⊙拓宽孩子的想像力

〖场景再现〗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

小歌德总是为此做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得叫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能精通4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等,一直流传于世。

【深度诠释】

我们常常惊叹: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总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或不愿意接受美国的《公民权法》中的两项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一、玩的权利;二、问为什么的权利。

据说,这一规定与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精神赔偿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