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3149800000063

第63章 戏剧(6)

日本人投降了,美国人进了城,秦仲义的工厂当了美国兵的兵营,秦仲义没了生活来源。裕泰茶馆的光景却大不如前。王利发深感自己老了,他对茶馆的事情已经力不从心,很多事情都得交给儿子大栓料理,茶馆。显露出衰败的气象。而且,墙壁上还贴满了“茶钱先付”的纸条:王掌柜的儿子王大拴独自默默地打理茶馆,家里其他人在谈论庞继祖的事情;头一天晚上他从西山偷偷回到城里,鼓动学生罢课、老师罢教,康顺子不想连累王掌柜,打算离开茶馆。为了支撑茶馆。王掌柜准备找一些女招待来兜揽生意,因此,妓女小丁宝来到了茶馆,小刘麻子投靠了宪兵司令部沈处长,他想霸占茶馆,一面是为了寻找乐子,一面是为了搜集捉拿共产党的情报。王掌柜只好让家人离开茶馆,独自在茶馆里徘徊。毕竟,这儿耗费了他大半生心血。

常四爷和秦二爷突然出现在茶馆里。晃几十年光阴匆匆而过,转眼物是人非。秦二爷的“实业救国”理想破灭,心情非常郁闷。常四爷年老体衰,流露出下世光景。一生精明、能干的王掌柜,到如今也只能苦苦支撑,为的是养家糊口,但终不能支撑下去了。三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坐在茶馆里感叹唏嘘,欲哭无泪。最后,他们按照出殡的规矩,为即将到来的死亡唱丧歌,一齐撒纸钱。当小刘麻子领着沈处长到裕秦茶馆来实地考察的时候,王掌柜已经上吊自杀。

四主要人物形象。

王利发。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

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

是个民族资本家。第一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

一个吃“铁杆庄稼”的满族人,他性格刚直不阿,持守节操,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他痛恨清王朝的腐败,更憎恨洋人在中国的肆虐。他敢于说出“大清国要完!”为此,他被抓去坐了一年牢,出狱后,他又参加了义和团打洋鬼子的战斗。然而常四爷也只落得个卖菜不成,靠卖花生米艰难度日的结局。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千了一辈子,我一事无成”。最后他说的一句充满感概和悲愤的话,深刻而令人警醒:“我爱怎们的祖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五精彩文段推荐。

(马五爷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独自坐着喝茶。)

(王利发高高地坐在柜台里。)

(唐铁嘴踏拉着鞋,身穿一件极长极脏的大布衫,耳上夹着几张小纸片,进来。)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诌诌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常四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楼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的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来!(拾起地上的碎磁片)

松二爷盖碗多少钱?我赔!外场人不作老娘们事!

王利发不忙,待会儿再算吧!(走开)

(纤手刘麻子领着康六进来。刘麻子先向松二爷、常四爷打招呼。)

刘麻子您二位真早班儿!(掏出鼻烟壶,倒烟)您试试这个!刚装来的,地道英国造,又细又纯!

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

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小事!(领康六找了个座儿)

(李三拿过一碗茶来。)

刘麻子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

康六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

刘麻子卖到窑子去,也许多拿一两八钱的,可是你又不肯!

康六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

刘麻子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

康六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刘麻子那是你们乡下的事,我管不着。我受你之托,教你不吃亏,又教你女儿有个吃跑饭的地方,这还不好吗?

康六到底给谁呢?

刘麻子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

康六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呢?

刘麻子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康六谁呢?

刘麻子庞总管!你也听说过庞总管吧?侍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作的!

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作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刘麻子卖女儿,无论怎么卖,也对不起女儿!你胡涂!你看,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怎样,摇头不算点头算,来个干脆的!

康六自古以来,哪有……他就给十两银子?

刘麻子找遍了你们全村儿,找得出十两银子找不出?在乡下,五斤白面就换个孩子,你不是不知道!

康六我,唉!我得跟姑娘商量一下!

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康六唉!我一会儿就回来!

刘麻子我在这儿等着你!

康六(慢慢地走出去)

《茶馆》第一幕。

六文学成就。

老舍写《茶馆》,在思想上为自己确定的目的非常明显,即诅咒旧中国,埋葬旧时代:为一个剧本确定这样的主题,作者的气魄和胆识那是令人惊叹的。因为话剧不同于长篇小说,也不同于电影。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作者为自己的剧作确定这样的思想目的,无疑给自己出厂一个难题、但老舍作为一个艺术大师,出色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的重要特征是运用了“反描法”。在“茶馆社会”里,人们不仅看到了从满清王朝到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的几个朝代的基本面貌,而且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半个世纪的社会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来龙去脉。透过太监买大姑娘当老婆,流氓横行乡里,“一句话”就可坐牢等现象。读者可以窥见一个始终处于幕后的“庞然大物”作者又抒他要阐述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读者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悲剧和喜剧的结合,富有幽默情趣也是《茶馆》的一大特色。老舍发挥了他艺术风格中的幽默特长,从剧中的人物对话乃至幕前的提示,都充满着浓厚的幽默感,随处都闪耀着睿智的火花。老舍常常给各种悲剧性的人物涂上了几分喜剧性的色彩,使其辛酸苦辣之味更加深厚。

《茶馆》能在短短的篇幅中刻画众多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作者采用了“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结果。他笔下的人物语言显示出无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呈现着千变万化的姿态。它们或长或短,或文或野,无不切合某个人物的口吻,无不与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相一致。在《茶馆》里,没有空洞的政治口号和标语,用的全是极简练流利的白话,以白描见长,于清新、朴素、平淡的语言中显出神奇。该悲的地方,让人落泪;讽刺的时候,辛辣痛快。而且,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北京乡土气息。

《茶馆》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极具特色。《茶馆》之所以能在人物性格刻画上取得卓越的成就,首先是因为作者对所反映的钵会生活、所描写的人物非常熟悉。老舍不止一次地谈到,剧作家要写好人物,“对人物要胸有成竹,一闭上眼,就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他说:“《茶馆》里的秦仪与庞太监在第一幕中偶然相遇,他们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有所不同,于是发生冲突,但这种冲突,但这种冲突缺乏持续性,即无因也无景,只是两个人物偶然相遇碰撞出的火花,作者就在这火花短暂的闪光中进行人物刻画。《茶馆》里的人物,有时只说那么两句话,观众觉得他们还像个人,就因为我知道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而只挑了一两句话让他们说。”正因为老舍如此熟悉自己的描写对象,所以才能画龙点睛地用极简练的笔墨把人物写活。

七名家点评。

可以想见.当老舍脑子里活跃着自童年起就熟悉的老北京的形形色色人物时,他便真正进入了自由自在得心应手的艺术天地。仿佛一切都早已活在他的心中,声音、味道、画面,无须苦苦搜寻,便涌到了笔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的《茶馆》才能成为世纪的风俗画,艺术的瑰宝。

李辉《消逝了的太平湖》

《茶馆》是“远东戏剧的奇迹”。

欧洲评论界。

《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中的精典”,“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曹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