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获得胜利,指挥员必须善于根据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观念,运用新思维、制定新谋略、创造新战法。韩信背水设阵,破忌而创新,是以奇取胜;徐晃重复使用这一战法,因缺乏创新而失败。所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谋略运用,如“围魏救赵”、“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等,之所以流传至今,常用不衰,就因为使用者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虽然是同一种战法,却因人、因事、因时而异,都会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决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或完一的照抄照搬。公元196年,孙策发兵进攻王朗,以夺取中原。王朗军在固陵坚守防御,孙策从水上连续数次发动进攻都没成功。这时,孙静建议孙策说:“王朗凭借坚固工事防御,我们很难迅速攻打下来,查渎以南距离这里数十里,有一条重要的道路,最好从那里发起进攻,打他个措手不及。”
孙策认为言之有理,于是下令欺骗士兵说:“最近阴雨连锦,饮水污浊,士兵喝了多腹痛,赶快准备数百个水缸用来取澄清的饮水。”黄昏以后,又令士兵烧起一堆堆的烟火,佯示部队主力仍然集中在这个方向。天黑以后,孙策偷偷转移主力,从查渎道路前进,突然袭击高迁屯。王朗惊慌失措,急忙派兵迎击,已无济于事,随即被打得大败。
(商战使用范例)
选择新视角,不固守陈规。
孙子提出“战胜不复”的军事思想,主张根据不同的形势灵活用兵,因形制胜。不能固守陈规,拘泥于某一种方案,而应该大胆创新。
创新得自于积极的、充分的思考。最成功的人士强调:最努力工作的人最终绝不会富有。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整天埋首于他人所设计的程序,永远只是拾别人牙慧,又哪里有可能成功呢?所以要尽可能选择新视角,力争看到事物的新侧面。
许多年前,好奇的记者们听说大街上有人卖一块铜,要价28万美元,常人看来这块铜只值9美元。于是这个人被请进电视台。此人是位艺术家,他讲述了喊价的道理:一块铜如果什么都不是价值9美元,制成门柄,价值就增为21美元,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300美元,假如制成纪念碑,那就该值28万美元了。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家被他的创新说法打动了,请他用那块铜制成一尊成功人士的胸像,价值为30万美元。同一块铜价值可以是区区9美元,也能激增至30万美元,其间的差额就是人的创造力。
有位名叫富安宏雄的日本人得了肺病,却无钱医治,只好躺在床上休养。心烦意乱之际听到水壶“咔嗒咔嗒”的声音,一气之下,他用锥子向水壶扎去。很巧,锥子正扎在水壶盖上,咔嗒声立刻消失了。富安宏雄眼睛一亮,是否能搞一项发明呢?最终他成功设计了报警水壶并申请了专利。日本制壶公司采用了他的发明,赠送奖金290万日元。一个人从身无分文变成百万富翁,其中的诀窍也是人的创造力。
(处世使用范例)
“点石成金”的食指。
一位得道仙人有一根“点石成金”的食指,不论你想要什么,他只要用食指轻轻一点,就能变出来。一天,仙人遇到了一个乞丐,顿生怜悯之心,便用神奇的食指为乞丐“点”出了食物、衣物等许多东西。最后,仙人亲切地问:“你还想要什么,尽管说,我会让你满足的。”那个乞丐想了想,怯生生地说:“我想要您那根‘点石成金’的食指。”
人们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总是指责那位乞丐贪得无厌,其实,反过来想,那位乞丐确是聪明至极,试想,仙人“点”出再多的东西也有用光的时候,如果自己有了“点化”的本领,岂不一劳永逸?创新能力就像那根“点石成金”的食指,如果身边有人拥有,偶尔为你“点化”,当然是幸事,不过,要是自己也有一根这样的“食指”,岂不更妙!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兵家使用范例)
诸葛亮避实击虚。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而作为战争中活力对抗的双方,其强与弱、虚与实、优与劣等,也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绝对的弱,往往是强中有弱,弱中有强,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只不过是孰多孰少,明显与不明显罢了。战争中的“虚”,主要指交战双方在指挥、谋略、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存在的弱点和失误。“避实击虚”就是避开敌方的锐气和长处,充分利用和专门打击敌人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短处,这是战争中不论强者或弱者都非常注重使用的重要的原则。
精通“避实击虚”术的莫过于三国时蜀汉军师诸葛亮了。他才华横溢,无所不精,尤其是在用兵上权变诡谲,神出鬼没。他可以排“八卦阵”,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陷敌十万之众于死地;用“空城计”谈笑间退敌城下大军;更为奇者,即便他死后,也曾将魏军统帅、著名的军事家司马懿给吓跑过,人称“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如此等等,足见诸葛孔明的智慧。孔明的“神”,就在于他擅长“避实击虚”。
他在蜀汉中后期多次向后主刘禅请缨,挥师北伐,志在恢复刘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他的战略布置是先全力进攻旧都长安,然后才捣毁曹魏老巢洛阳。从总局上看,这就是个大迂回战略,目的是尽量避免正面交锋,以运动战的方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然后才集中后力,打歼灭战。他的战略思想,经实际运用证明是正确的,尤其是最后一次,若非误用马谡,以致街亭失守,魏氏政权的覆灭是指日可待的。当然,孔明也有失误。例如,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蜀汉军占领了南郑以后,开始讨论下一步布置。其中,魏延献计,要求出奇兵袭击长安。他说:“只震五千精兵即可,先向襄中出发,沿秦岭东进,再以子午谷挺进长安,20天后,我们就可在长安开庆功会了。
魏延的建议的实质就是以空袭方式进攻强敌,这显然有悖于孔明的一贯战略。于是,孔明答道:“不,这样太危险!我们应该向敌人最弱的陇右进攻,既不用冒险,且全胜的把握很大!”便排斥了魏延的建议,仍采用大迂回的战术,结果不尽人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若干年以后,邓艾以魏延式的战术,绕开了姜维的防线,率精兵五千,从所谓“死亡线”空袭了蜀汉老巢—成都,灭掉了蜀政权!若当时孔明采用了魏延的建议,那先该灭亡的是否便是曹魏了呢?可见,“避实击虚”也不过可太教条。
(商战使用范例)
路透“闪电战”
“实”是指战力充沛的状态,“虚”指战力的空虚薄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对方精力旺盛的时候,要尽力避免与之正面交锋,但是当对方力量消弱时要把握住时机大举进攻。
路透来到伦敦创办国际通讯社之前,曾有一段时间在德国的古城亚琛从事通讯工作,在这里,他为自己将来的腾飞从各方面奠定了基础。1849年10月,普鲁士政府正式开通了从柏林到位于同比利时交界处的亚琛之间的电报线,计划提供商业通讯使用。这样,亚琛的地理位置一下子便重要起来,利用柏林与亚琛之间的电报线从事服务也成了十分有利可图的事业。
路透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准备抓住这个机会干一番事业。他赶到柏林,想在那里仿效巴黎的哈瓦斯也办一家通讯社。但是,另有一个叫沃尔夫的人已经抢在他前头,在柏林建立了“沃尔夫办事处”。沃尔夫家中广有资财,经济实力雄厚,且有着与路透同样精明的头脑和才干,面对这样的对手,路透十分明白自己无力挑战。但是,路透并没有气馁和绝望,他避实就虚地打了一场“闪电战”,马不停蹄地赶到亚琛。一瞧亚琛的生意无人问津,路透喜出望外,马上开办了一家的电报办事处。路透广泛收集欧洲主要城市的各种行情快讯,经处理后汇编成“路透行情快讯报”,然后利用尽可能快的交通联络工具提供给订户。由于不辞辛苦,加倍努力,路透的经营市场很快打开,一个时期以后,竟然出现了一股争相订购路透快讯稿件的局面。路透终于站住了脚跟。
“避实击虚”一般是作为军事上的谋略。其意思是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力量薄弱的地方。但在办事过程中,这一谋略也常常具有实际意义。像路透一样,当面对实力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在没有取胜把握的情况下,应该主动、灵活,另觅他途,避免以弱碰强。在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地方再施展自己的手脚,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处世使用范例)
像水一样做人。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善于用水作战,曾经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历史上有“如水”的别号。他曾经写过“水五则”,指出:自己活动,工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经常探求自己方向的,并随物赋形的,是水。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宽大度量的,是水。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雨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水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灵活性,即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有了这种灵活性,就可以在生活中少受挫折,就可以保证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例如,在国内战争时期毛泽东所提出的著名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就是中国人这种灵活性的生动体现。水的另一特性是它的目的性,即“水向东南流”条条江河归大海。尽管前途多艰,水总是无也不入,直至达到目的地。即使遇到最强烈的抵抗,那么“水滴石穿”,“守柔曰强”,水的柔弱反而转化成了最锐利的武器。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提出的“持久战”观点,正是水的目的性和水滴石穿精神的体现。
上善若水,作为一种哲学的信念,就是教导人们,在生活中不要一味逞强好胜,不要急于求成。这种哲学的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随方就圆,从容不迫,寓刚于柔。这样,人就能在任何环境中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上善若水”又是一种实用的生存艺术。水的随方就圆,随坡就低特点,正象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人生艺术。这种艺术不仅保证了生命不被扼杀,还提供了达到自由境界的无限可能。正因为有了“随遇而安”的艺术,所以才有可能在各种严酷的生存条件下进入“自得”的生命境界。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智者。他找到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悄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悟然:“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轻轻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
智者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这个人对智者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智者的眼睛,他现在急于得到智者的肯定。
“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完,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伏下身,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智者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台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智者说:“一天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