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对待受挫折的孩子
3135300000007

第7章 创造孩子受挫折的机会(4)

当孩子出错时,给他一个反思的机会,提醒他以后不要再犯同样和类似的错误,相信他一定会对此有深刻的回忆,以后出错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了。

当孩子获得成功的叫候,告诉孩子应该自豪,应该为自己骄傲,应该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有能力完成这件事情。”自我赞许可以提高自我形象,从而使自己能有上佳表现,而上佳表现反过来让自己更有理由自我赞许,从而推动自己取得更大进展。

更重要的是,当孩子遇到挫折、遭遇失败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吸取失败的教训,并勉励自己再接再厉、绝不气馁,让他对自己说:“如果换一种方式行事,或者再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一定会成功的。”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让孩子自己把已经完成的事情,或是即将去实践的事情化成一种成功的动力,不断进步。

这样,孩子在不断地尝试和激励中会变得越来越自信,无论什么样的逆境、挫折、困难都难不倒孩子。

国外家庭挫折教育

澳大利亚——再穷不可穷教育,再富也要“穷”孩子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人民的生活很富裕。然而,澳大利亚人却信奉:再穷不可穷教育,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认为,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以后难免吃大亏受更多挫折。

在澳大利亚,就是在最冷的月份,也很少见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也只是一件薄毛农,便自在地行进在寒风中。太阳出来,便将薄毛衣脱去,男孩只穿短衣、短裤,女孩也只是短衣、短裙。在澳大利亚,体育锻炼,特别是体操是很多孩子的选修课,孩子们经常自费到体操学校去锻炼。傍晚训练结束时,只见家长陪着光头、光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袭人,但很少家长大惊小怪,为孩子拎鞋、戴帽、披衣。

在澳大利亚,父母对于女的挫折教育是随时随地,无声无息地融入孩子的生活之中的。澳大利亚空气清新污染小,太阳辐射却异常强烈,初到澳大利亚稍不注意就会被晒得皮开肉绽。然而,走在大街上,却不时见到母亲推若婴儿车在炎炎烈日下前进——那车上并非没有遮阳棚,只是没有撑开而已。

国内一位游客曾在悉尼一家妇产科医院看到这样一幕:一对夫妻来做二胎检查,妻子进诊室见医生去了,丈夫便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大厅等候。一会儿,女儿嚷着要喝水,于是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走进洗手间接了一杯自来水递给孩子——父亲不是买不到饮料,自动售货机正在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乐和橙汁,而他也不是买不起饮料,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15万美元。

在澳大利亚,这种“穷”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每逢给孩子注射疫苗的日子,儿童保键站里便排成长龙,排队中,便常见家长将还不会走路的孩子放到铺有地毯的地上,任其去爬、去啃、去打滚,孩子哭喊,也只是安慰两句,绝对看不到一哭就抱的现象。

澳大利亚人酷爱冲浪运动,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天,父母都常带孩子去海滩。小孩子褪尽“束缚”,光着脚丫自去玩沙、玩水;稍大一点的孩子便跟着父母下海冲浪,呛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父母最多也只是为其拍拍背,便鼓励孩子再次下海搏击冲浪。

在饮食方面,澳大利亚父母也经常“穷”待孩子。澳大利亚的中学和小学中午不放学,午餐或在学校餐厅购买(也只有汉堡包之类的粗糙食物出售),或自带。但自带的占了大多数,一般是一瓶可乐再加一个汉堡包和一只水果。孩子出外郊游,如需就餐也不过是光顾既便宜又实惠的“麦当劳”。如仅从孩子所带的食物来判断,任你怎么也判断不出其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裕。

澳大利亚人并非刻意“穷”孩子。用他们的话来说,不过是“为未来着想”——孩子长大厂早晚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待孩子,“穷”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日本——吃苦教育

濒临中国的日本,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但日本人多地小,竞争很激烈,所以日本很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就在中国许多家长挖空心思地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时,日本人却千方百计地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不久前,为了不忘过去最困难的日子,日本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仿照当年日本经济困难时人们所食用的饭菜,全部都是粗糠烂菜。结果,孩子们面对当年大人们吃过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动摇,第4天,孩子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在日本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日本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淡水的可怕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一位孩子从荒岛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经历才使我明白,人生来两手空空,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它们的含义。”

日本教育家指出,生存意志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虽然经济很发达,但社会节奏加快和升学竞争的压力,使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少了。同时,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也削弱了孩子们本来应具备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拨的意志力。日本中小学时常出现动武、以强凌弱、违法乱纪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使日本各界产生了危机感。为此,日本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开展和促进与人接触、感受自然的运动,恢复和充实孩子们的感触性体验”的建议,于1983年起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广泛的“感触性”教育运动。日本各地根据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分别建立了一些教育基地——交流村。学校和社区组织孩子们到交流村集中生活、劳动、锻炼,请交流村所在地的老人讲过去的艰苦生活;或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与老人交谈,为老人们服务;或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开展活动;或请农村老人向孩子及家长传授打草鞋的方法,或者把不同年龄的孩子编组开展野外活动。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感触性”教育活动,对大自然、周围的环境、生活有了切实的感性体验,从中体会到做人的艰辛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激起了学习欲望,并且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培养起关心别人、互相合作、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优良品德。

许多从日本归来的旅游或探亲的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教学方法都表示赞赏。他们介绍说,日本的幼儿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滚爬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但在一旁的家长们个个硬着心肠,没有一个上前搂住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孩子真正的健康。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日本家长们就给自己的孩子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卫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出外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家长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美国——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美国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要花钱,自己挣”的思想!

美国人认为最好的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独自到社会去闯荡,在社会中品尝生活的艰辛。因此,美国学校和家长都常常鼓励学生到车间去,有的学校给他们布置的暑假作业就是写学工报告。我们不妨听一听一个美国中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个暑假参加学工活动的感想:我在一家油漆厂当学工,上班第一天,厂主的儿子们亲热同我打招呼,并指给我看一些悬在头顶上的巨缸。它们被高大的铁索和铁钩固定在高处。过了一会儿,车间主任叫我:“布恩,我还缺一副天钩,你能到隔壁那个部门取来吗?”

然而,那儿没有天钩。我又被指点到综合部去,可综合部也没有天钩……我想第一天上班就没有完成好工作急得团团转,问遍了厂了里的每一个部门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