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对待受挫折的孩子
3135300000003

第3章 挫折也许很美丽(3)

我们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在儿童乐园里,一对父母带着儿子到这里来玩,这时几个儿童在一种大型攀爬器械上爬得正高兴,这个儿子看到别人玩得开心,自己也要上去,可是上去以后又害怕了,不敢往前爬,说:“爸爸,快抱我下去。”

爸爸问答:“下来干什么?没事儿,往前爬!”

可是妈妈心疼,马上把孩子抱了下来。

那么以后,这个孩子一遇到困难,胆怯的时候,就会寻求父母的帮助,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

九十多岁高龄的日本“育儿之神”内腾寿七郎埒博士,几年前来上海参加“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当时他说:“孩子是反应父母心灵的镜子,心神安定的母亲,其孩子也会从容不迫。”

也就是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遇到挫折,父母不要首先打退堂鼓,为孩子撑起保护伞,而是应以身作则,自己勇敢,让孩子也勇敢,这样孩子就会受到鼓舞,在挫折面前充满勇气。

灵敏地避开危险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可是很多父母却抓住孩子不肯放手,这恰恰扼杀了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造成可悲的天然能力退化。

在很多孩子身上,常常会出现“不敢”的现象。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敢”,而是父母首先“不敢”。

比如说,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和迁就,不让孩子单独睡眠,理由就是“孩子胆小,不敢自己睡觉。”一般来说,10岁左右的孩子不应该再与父母睡同一个卧室了,可是在“不敢”的理由的支配下,孩子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与父亲,尤其是与母亲同床而眠直至十五六岁。

这样的孩子胆子小,依赖性强,当挫折真正到来的时候,他就会手足无措、未战先输、不战而逃。他哪里来的什么抗挫能力!

尽管没有一个父母能够称得上做的“十全十美”,可是我们仍然可以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一些。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孩子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而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也要尽量做到。另外,父母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鼓励他们尝试,这样父母存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以后的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一位知名留美博上淡到父母对他的挫折教育时,深有感触地说:“那时候家里穷,上学不容易,每个学期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父母还要每天下地干活,朝走晚归,日子非常艰难。可父母却从来没在我们面前皱过一次眉头,总是眉开眼笑地把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讲故事,气氛温暖,亲情浓烈。

晚上,母亲点着灯在炕头一针一线地绣花,白天拿到市场上去卖,卖到钱还给我们一人买一个包子,告诉我们等我们上大学,找了好工作,就能天天吃包子,她说她从不觉得自己的生活艰难,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儿女个人都能成才。

住这样的教育下,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知道刻苦努力。最后三人都考上了大学。我们感谢父母亲,因为他们让我们懂得了在困难面前永不气馁,永不放弃,最终总会成功的道理。”

发掘挫折积极的一面

每一次灾难,都是人生的动力,宝贵的启示。

——拉尔多·沃尔多·爱默生

逆境埋藏着成功的种子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让孩子在克服障碍中学习,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好方法。的确,经历过挫折的人更成熟,因为有了经验,有了避开错误的技巧。在逆境中其实埋藏着成功的种子。

我们先看这样一个故事:

克鲁斯是一个十分令人喜爱的好孩子,很有礼貌,学习成绩又好,他的绘画曾多次作为对外交流的儿童画出国展览,经常受到老师、父母和邻居的夸奖、因此,父母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傲的心理,出现不思进取或不易与人合作的倾向。

为了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父母经常故意设置一些障僻,增加孩子受挫的机会。例如,孩子的绘画不错,可是他的钢琴弹得不太好,父母就利用假日带孩子到一个同事家去,听同事家的孩子弹钢琴。同时减少对孩子的表扬次数,有时还故意找出一些问题,批判孩子。

一次,母亲叫孩子去买酱油,孩子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可是母亲对孩子说:“你买的是烧菜的酱油,我要的是拌菜的酱油……”其实母亲的心中有数,是自己事前没向孩子讲清楚,孩子委屈地辩解了几句,又去小店换酱油。看着孩子委屈的神情,母亲的心软了,但是她没显示出来,她在告诫自己:不能心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

为了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父母可谓用心良苦。从表面上看,母亲的行为似乎不合理,可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时就是需要”狠狠心”。因为一次次的小挫折,也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因为挫折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自我反省,这样他才更有进取心。

有位教育家说过,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孩子就会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孩子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奋斗。

孩子的失败再所难免。如果他能够不畏失败并克服困难,变不利为有利,他就能获得成功。因为,逆境之中埋藏着成功的种子;失败是向成功跨近的一步;错误是取得成功的组成部分;挫折是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孩子总不犯错误,那就意味着他并未踏上成功之路;如果孩子不曾遭遇挫折,那就说明他距离真正的成功还很遥远。

挫折更磨炼人生

《南方周末》载,陕西女孩张华出世不久,父亲就因车祸不幸失去了生命,而母亲因小儿麻痹双腿残疾。张华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长大的,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2000年,她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但她去了学校,母亲怎么办?想来想去,她向校方提出申请,带着妈妈上学。校领导得知她的特殊情况后,在住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不但为她们解决了一间住房,而且减免了张华上学的部分费用。张华一边照顺母亲,一边刻苦学习。她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很多人想帮助她,但都被她拒绝了。“我自己能做得过来。”她总是一脸灿烂地笑着对想要帮助她的人说。因为学校和社会上很多人给了她莫大的关怀和帮助,张华比以前更加刻苦地学习,她想为学校、社会多做一些事情,以真爱回报社会。

看,年纪轻轻的张华不仅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还不断开创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这都是挫折磨炼的结果。

没有人可以顺顺利利地走过一生,掌声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串不为人知的挫折故事。成功者,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英才,而是那些平平常常的付出者。

人固然都乐于接受顺境而不欢迎逆境,但是,逆境也可以砥砺人生,增长人的才干,使人通过消除障碍和不良情绪得到新的突破和发展,心理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一句话,失败是支强心剂,挫折更磨炼人生。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如果可能,我们一定会指给孩子一条捷径,使他们的人生中只有成功、欢笑和幸福。这种主观上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并不总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任何一个孩子,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失败与经验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不必担忧孩子会因为一次的挫败,就“永世不得翻身”。其实,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帮助系统”,这样一个系统会在处理挫折的过程中,接纳各式各样处理不同危机的“方法”。

这样,即使哪一次他失败了,也懂得爬起来再战,甚至知道什么时候应再接再厉,什么时候可以另起炉灶。

这正是挫折赋予孩子的未来本钱,它可以让孩子从容地应付复杂的狂风巨浪,获得丰富的人生。

□挫折是追求的伙伴

失败往往比成功来得更为容易。苦苦追求的成功有时偏偏带来失败的结果。也许是因为孩子有太多的追求、太多的幻想,所以他们的挫折也格外的多。当他们用七彩的梦幻精心编织的彩虹被现实生活撕碎的时候,挫折和苦恼就占据了他们的心田。

中国有句老话叫“蚌病成珠”。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我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也可以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忍的性格。这就是挫折给子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它使我们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挫折是磨刀石,一个经历打了深深的挫折仍能微笑着面对未米的人,生活中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

有所追求的人必然会经历挫折。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这和我们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是一个道理。如同是科学试验失败一次,就等于向成功前进了一步。事实证明,挫折可以从反面丰富人生的经历、增长见识、发展非智力因素、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力和开拓未来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在挫折中学习,经受锻炼,吸取教训,使挫折成为新的进步甚至成功的契机,从而化挫折产生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罗曼·罗兰说得好:“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张海迪在人生重大挫折面前没有消沉,挫折赋予了她非同寻常的意志力。最后,她成功了。所以,面对挫折,不妨坦然,不妨拼博,振作精神,成功就会在不远处。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莫以成败论英雄,人的遭遇本不同,惟有豪情壮志在我胸。管那山高水也深,它们都不能阻挡你奔向成功的前程。”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整体来看,我国青少年与美、日、英、德青少年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日本青少年的俭朴和吃苦训练、美国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自立精神、英国青少年的“绅士风度”、德国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也都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充满竞争、充满活力的21世纪,我们的孩子们将要同世界各国的同龄人进行竞争,他们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肩负着民族的兴旺与发展的重任。因此,我们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教他们长知识、长才干、长能力,还要教他们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自觉经受磨炼,具有健康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敢拼敢闯的搏击力和坚忍的耐受力。这就是进行挫折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