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谁相信自己能战胜困难,他就能战胜。
——维吉尔
□教给孩子自我保护方法
2000年5月19日早晨,陕两风县黄村二年级学生丽丽在上学路上遇到两名男了,当时她只觉得一阵头晕,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睁开眼睛,感觉自己正躺在一辆疾驶的汽车上。车上坐着3个男人,一个在前面开车,两个坐在丽丽身边。听说话的声音特别“横”不像附近的人。丽丽忽然想起电视上说的拐卖小孩子的案件。她心里虽然很怕,但一直在想怎样才能逃跑。丽丽把小脸缩进很厚的围脖里,眯着眼睛假装昏迷。汽车驶过县一段很远的路后停了下来,车上3个男子下车方便。丽丽轻轻地将车门打开一条小缝顺势溜到了公路边的一条沟里,滚了一身雪,拔腿就往来的力向跑。丽丽一边跑,一边回忆着清醒后在车上看过的路标。天黑了,她一天没喝水也没吃饭,又累又饿。她隐隐约约看见前面一片亮光,便奔了过去,正好是县汽车站,离她下车逃跑的地方已有二三十里路。她掏出兜里仅有的午饭钱——5角,找到一个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打了电话。
电话铃响了半天,没人接。此时,她的爸爸妈妈正和老师、亲戚们到处地找她。路上,丽丽遇到一个阿姨,按照阿姨的指点,她坐上了35路车。
35路车的一名男乘务员见丽迷了路,就主动在车到终点站时把她领到14路车站,送她上了车,并嘱咐乘务员让孩子在凤凰街下车。当丽丽推开家门闯进屋时,已是晚上7点30分。
一个小学生能逃出虎口,是由于她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做法,如没有大喊大叫,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而是假装昏迷、记住路标,及时趁人贩解手跳车、逃跑、找人帮忙等,否则她肯定难以再次见到父母。而丽丽这种本领除了她求生的本能外,恐怕首先得益于父母平时注意培养她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她具有定的自救能力。
自我保护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孩子是容易受伤害的群体,有时看似是偶然,实际是一种必然,其造成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重要一条是家长教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时,重说教,轻演练、虽然现在社会治安还可以,但不可置疑,对孩子来说危险还是十分常见的。这就需要家长教给孩子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1.遇到坏人打“110”
“110”是警方为了更及时地打击犯罪而设立的报警服务台,全天候接受公民的报警求助。打“110”是最快捷的一种报警方式。拨号后报告主要内容:发现、发生案件的时间、地点,现场的原始状态,有无采取措施,犯罪分子或可疑人员的人数、特点、作案工具、车辆情况(颜色、车型、牌号等)、携带物品和逃跑的方向等等。打“110”报警时还耍讲清你所在的位置、使用的电话号码、联系方式。
2.受到伤害打“120”或“999”
如果受到伤害,身体出现流血等现象,且附近又没有人可以帮助时,要拨打“120”急救电活。“120”或“999”是全天候急救中心,可以在最快时间内救助危险者。
3.就近迅速报警
如果你身边没有电话,在遭到侵害危急时,要到距自己最近或最方便的公安机关报警,也可以向巡警、交警求助、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便于警方出击。
万一遇到歹徒袭击,无法自己报警,或因行动不便,要及时委托家人或周围的人报警,对一些非现行案件,也可以通过书信形式报警,注意书信内容要真实,字迹要清楚。
4.让孩子知道怎样回家
教孩子记住嗍家的路,这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让孩子记住自己家附近的路名、路上的主要标志等。
教孩子记住父母的姓名、家庭地址。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不吃力地熟记儿歌、小故事等,所以记住父母姓名和家庭地址是不会太困难的。父母要反复告诉孩子要记住这些重要的东西。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和家庭地址写在纸条上,放在孩子的衣袋中,但是要让孩子知道,这纸条只能给警察等信得过的人看,小要乱找人。
应特别注意的是:父母要教育孩子不得在没出事的情况下因为好奇或好玩而随意拔打上述几个特别重要的号码或虚假报案,否则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
为了能及时掌握未成年孩子的情况,在紧急的情况下要与有关亲友、学校、派出所、急救站等方面取得联系,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应当常备一些必要的联系电话,以便应急使用。
□增强孩子应付危险的能力
对于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险是到处存在的。遭遇危险就是遭受挫折,甚至比挫折更严重 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学会避免或战胜危险。人类的所史也就是同无数的危险斗争并战胜危险的历史。
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帮助和教育孩子正视危险,避免危险,进而克服危险。如果真有什么或遭到什么危险的活,譬如父母认为用刀子削铅笔会有削了手指的危险,就可以向孩子说明这种危险,并提醒他使用刀子时应当怎样用力。遇到孩子爬树或从事某些有危险性的活动时,大人可以提醒、指出其危险性,但不要强迫地禁止。关键是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的本领。对活泼、独立性强的孩子,禁止孩子从事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是很困难的。
下面这则故事也许会给你些启示:
沿江某个村的村口就是大河,河里的水给孩子带来了欢乐但是河水有时也会把悲伤带给父母,因为难免有孩子破大河吞噬了生命。
邻近村口有一家人姓王,世代单传,幸好天遂人愿,有了个儿子。在儿予五六岁时,有一次,父母发现孩子跟着大孩子到河里戏水,心都揪紧了。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万一被河水淹死了,此恨何时了?于是父母第一次下狠心打了孩子,接着是关着、看着、盯着.甚至威胁他不给吃饭,就是不让孩子再踏近河边一步。
儿子看着别的孩子们呼朋引伴朝河边走去,有时也禁不住挪动了脚步,然而,父母严厉的目光又总是把他眼中的渴望浇灭。
儿子10岁那年发生水害,滔天的洪水漫过了村子,别的孩子都一个个浪里白条般地在大人的帮助下逃生了。但是他们的儿子却因呛了几口浊水,加上惊悸,死了。此时此恨何时了?
父母爱孩子,应该为孩子做长远的打算:不应怕危险就阻止孩子去做,只有经历过痛,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疼,才会学会怎样应付危险。
因此,面对危险的事情,父母只要能够热情地加以指导和提醒,一般是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的,只不过是在河中呛了一两口水,或从不高的树枝上摔了下来。然而有了这些失败的经验,孩子反而能学会判断什么地方可以游,什么地方不可以去,什么树枝容易折断等等。这样,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可以作出灵敏的反应,从容面对这一切,同时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信心。
培养孩子责任感
责任是伟大的成本。
——温斯顿·丘吉尔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一千个妈妈有一千种教育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个“责”字,不同的妈妈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妙妙是个小学1年级的孩子,已经7岁了,非常乖巧可爱,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玩啊闹啊,自得其乐。一天,突然,她不小心碰到了摩托车上,大概是因为很疼,她咧开嘴巴哇畦大哭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
妈妈闻声出来,扶起女儿。
按照我们以往的经验,年轻的妈妈们准会一边哄“宝宝乖.宝宝不哭”,一边狠狠地拍打摩托车,“都是你,都是你,把我的宝宝碰痛了!”然后孩子就不哭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妈妈扶起女儿,女儿却用脚去踢摩托车,嘴巴里还不断嘟哝:“都是你害的!都是你害的!”
妈妈很严肃地制止了妙妙:“妙妙,妈妈问你,摩托车在那里有没有动?”
“没动。”
“摩托车有没有脚?”
“没有脚。”
“那是谁碰谁?”
“是我碰到车子上。”
“既然是你碰到车子上,摩托车还没有找你算账呢?你怎么可以用脚去踢摩托车呢?”
“……”
“那么,这件事是谁的错?”
“是我的错。我以后会小心了,妈妈。”妙妙低着头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现在的很多家长经常这样,孩子摔倒在地上,就踩地;孩子碰到物品,就拍打物品。把这些东西作为孩子的出气筒,虽然可能暂时哄得了孩子,但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形成一个错觉,认为不管做错了什么事,都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
更可怕的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往往都没有很强的责任感。
与此有鲜明对比的是这样一件事:
1920年,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l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责任教育也是一种挫折教育,从小就对孩子加强责任感教育,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当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不要对他们说:“你的能力有限,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怪你,都是别人不对。”而要试着对孩了们随:“是你自己选择的,”“你总会碰到一些你不喜欢的事,就看你如何调整了。”这些听起来好像都是小事,但若不这样做,会强化孩子的看法,让他认为别人应该为他们负责,也就是在教导孩子推卸责任。
对孩子而言,虽然他能力有限,但他终归要长大.要在社会上担任一些角色,承担重任,如果从小小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不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心中不形成成熟的价值观,长大后,他们就会失去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可以带来使命感和荣誉感,可以激发孩子发挥自己的潜力,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就很具有启发意义:“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剐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责任感的。”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晚了半个小时,她对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
蒙特梭利夫人认为在生活细节上尤其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并对此采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让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储蓄存折,在锻炼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懂得了勤俭。
蒙特梭利夫人说:“有时候做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左右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予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孩子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爱看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作出很‘遗憾’的决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很多人在潜意识当中都会有把责任归咎于他人的念头,这在他们遭遇个人的麻烦和挫折时尤其会显露出来。不成熟的人往往不去反思挫折和不幸的真正根源,而是寻找一个替代的对象把责任推给它,比如孩子在成绩不及格时,就会认为问题完全出在老师和教育的身上;甚至父母有时也会对孩子说,如果不是因为照顾你们和这个家庭,我早就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了。
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人们成熟道路上的障碍,它使人们逐步丢掉了公正和宽容的心态,也缺乏理智地正视现实的勇气。总是怨天尤人,觉得命运总是与自己作对,就渐渐丧失了超越挫折的力量。家长的任务就是,从孩提时代就要发挥孩子的能力去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任务,帮助孩子从小学起就会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责任态度,以理智来纠正情感的偏激。
□这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良好的责任心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一位成功的人士曾经说过:一个人必须有责任感,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把它做好,尽管你不知道在今后它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成功者,只要他有责任心。
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在生活上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敢于独立作出判断选择,并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等等。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责任心.但孩子的责任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培养,你可以借鉴以下几点方法:
1.把孩子当大人看待
有些事情属于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而另一些事情孩子可以发表意见,但还没有能力作出决定,这需要家长作出选择并帮助孩子接受所作出的选择,父母要指导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负责的精神。父母要鼓励和信任孩子,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在家中,父母不应该总把子女当小孩子看待,家中的许多事都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如此,将会使孩子乐于帮助父母,进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让孩子多动手
如果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始终不给他们独立的机会,孩子就有可能失去做事的兴趣和愿望。家长应把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游戏之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学着收拾玩具,把收拾玩具作为游戏的一部分,使孩子逐渐学会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可让孩子做适当的家务劳动,使孩了体验一下自己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性。
3.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了由于年幼,缺乏知识体验,经常会出现一些过失,这并不奇怪。譬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责怪孩子或袒护孩子,应让孩子自己负责。
一般来说.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正是教育的大好时机。因为内心的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父母要利用这个时机,耐心地给孩子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使孩子建立起责任心。
4.父母做出榜样
责任心和其他道德准则一样,都不能单单靠口头说教,而只能由孩子从外界的吸收中取得。孩予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眼中父母具有绝对权威,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不守诺言,推卸责任,那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身教胜于高教,孩了会在自己的行动体验中巩固对父母的学习,这样,责任心才会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