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对待受挫折的孩子
3135300000014

第14章 关怀孩子受伤的心(2)

1.通过游戏做孩子的朋友

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主动加入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去。在和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一方面融洽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寓教于乐。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把父母当成玩伴,不知不觉便以朋友相待。

2.通过交谈做孩子的朋友

交谈能拉近与孩子间的关系,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感。交谈有很多形式。比如,在给年幼的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创造交谈机会,引导孩子。如给孩子看一些图画,父母按照图画的画面全孩子讲故事,讲到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看着画面将故事接着讲下去。也可以在讲完一个故事后,和孩子交谈一下故事的内容,如“行动缓慢的乌龟为什么会比灵活的小白兔跑得快呢?”等等。另外,带着孩子到面玩的时候,可以创造机会,抓住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孩子交谈。

3.与孩子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与孩子一起做事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比如说,家里种花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父母亲和孩子通过培土、栽花、浇水的协作劳动,一方面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4.适当满足孩子的一些心愿

孩子也是有需要的,你可以在条件允许又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心愿。比如说,孩子想到游乐园去玩,你不管再怎幺忙,都要满足一下孩子的心愿。这样,可以让孩子对你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容易培养朋友式的关系。

5.不要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不管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你都不应该将不良情绪带到家里。学前儿童缺乏对事情正确的辨别力,一看到父母亲不高兴,就会以为和自己有关系,自然离父母亲远一些。如果你经常对孩子吹胡子瞪眼的话,孩子就会对你有一种敬畏、害怕的感觉。即使孩子有犯错的地方,也应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

6.不要刻意把自己当父母

孩子比较喜欢孩子气的父母,并与之产生依恋关系。虽然说孩于的独立意识不强,但是,也在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看法。一味地命令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逆反。这样,就淡不上和孩子交朋友了。

说到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求你放下家长的架子,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并关爱他,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从而渐渐让孩子喜欢上你,打开心扉与你以朋友相处。

例如,瓦多总是忘记带上课应用的用具,如果父母只是简单地训斥、教导,提要求说:“你应该知道第二天上课应当带的用具,不应该忘记,为什么总是不改呢?”那么瓦多很可能会说:“知道,怎么老是这一套,都快烦死了。”孩予原本有的惭愧被父母的一番训斥换成了一腔怨气。如果父母不是一上来就发脾气或指责,而是询问原因,毫无成见地说:“瓦多,老师说你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具,今天又忘了,是这样吗?”当孩子承认后,妈妈继续问:“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记不住啊?还是时间太紧来不及收拾?”这样的方式就不是一味提要求、训斥的方式,而是尊重孩子,不主观臆断,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如果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就会使他们怯于亲身去做;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不厌其烦地纠正他们的错误,这种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态度,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更限制孩子自己积累知识的机会。

相反,若我们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们讨论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就是向孩子表示我们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这样孩子的积极性被鼓励,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当我们像面对知心朋友一样,向孩子请教一个问题,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时,可以想像他一定非常兴奋。因为他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他尝到了平等相处的快乐,你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吗?

保护孩子的尊严

丹尼和爱丽丝是表姊妹,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快到圣诞节了,学校刚一放假,爱丽丝就到大姨家来玩。这天大姨和爱丽丝正在厨房里聊起考试成绩,爱丽丝很骄傲地告诉大姨.她除了科学是B,其余的都是A,“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成绩总是那么好。但,我还没有看见丹尼的成绩单呢,丹尼,你来一下。”

其实丹尼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喊她,不情愿地走过来。“丹尼,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呢?”“在我房间里。”丹尼很慢地回答。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开始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单子拿来了,没有一个A,大部分是C。

“你真让我感到羞愧,丹尼。”妈妈忍不住地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这么糟?爱丽丝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她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她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你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这个样子。”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爱丽丝面前挨训了,丹尼还是很下不了台,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孩子也有尊严,母亲没有顾及到丹尼的自尊,而这种方式往往只能适得其反。一个12岁的孩子在日记中写道:

我理想中的大人能够尊重孩子、完全理解孩子,不过分严格,也不过分放松。目前的大人不会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他们既不尊重我们,也不完全理解我们,因为理解意味着大人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也许,这个孩子的想法有些悲观,但从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孩子们渴求得到尊重,要求平等相处的愿望是如此强烈。

中国社会是一个保留了诸多传统的社会,在我们的传统中,尊重往往是上行的,“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孩子是在受保护的范围之列,而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之内。以往社会的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薄弱,而现在则不然,今天的孩子要求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尊重孩子不仅是两代人的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是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重要前提,而且不受尊重的孩子是不能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的。

孩子的天性与个性不同,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所谓孩子就是孩子,家长只有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有的孩子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就精神不振.有的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而不愿意参加,这都是人的天性。父母此时如果再盲目指责,就更容易使孩子形成压抑的心理状态。

孩子还往往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孩子走在街上,会突然驻足,盯着正在执行浇树任务的汽车观看。他是否在想汽车为什么会流出这么多的水,水从什么地方来的,所有的汽车都能流出那么多的水吗?或者,树也口渴吗?树也把水喝到肚子里去吗?树的肚子在哪里?这时父母不要生拉硬址地要孩子离开, 不要因为耽误了时间去批评孩子或耻笑孩子,要知道这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再如,父母会常常在孩子的口袋里发现几颗小石子,几张揉皱了的画片。他们会对你说:“这个石子像小猪,这个石子多像娃娃呀。这些带花纹的石子一定是雨花石。”突然又有一天,孩子带回了一株小草,他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小草种在了花盆里,并且给它浇水,弄得满手满身的泥,甚至把屋子也弄脏了。此时作为父母,不应横加干涉或阻拦,或干脆将这些东西统统扔进垃圾箱。聪明的父母,会参与其中,和孩子一同分享美化生活的快乐。我们不妨也找些石子,图片,并将这些石子和图片组成新的图形。它们可以是小房子,也可以是一个公园,如果目的地根据一个童话故事来拼起图形,那就再好不过了。另外,我们还可以找些真正的雨花石,与一般石子进行比较。我们还可以与孩子一同观看种在花盆里的草。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孩子更加留意和关心身边的物和事。他们会对季节变化敏感,会对自然生态发生兴趣等等。

在孩子生长过程中,学习固然十分重要,但若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学习,而缺少其他的内容,岂不是过于单调而乏味吗?这种单调而乏味的生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徒会使其出现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比如:厌学、易怒、感情脆弱、多攻击性。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认知能力,没有成就感,没有上进心,对身边的人和事,都表现出极端的冷漠。这样以来.在孩子最初人格的形成时期,便已经种下了不良因子。

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快乐、健康、自由的童年,是家长的责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快乐、更自信,更能适应充满竞争和压力的未来社会。

态度不妨更亲切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在同孩子交谈时所用的语调?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事或孩子不小心闯了祸时,他们会小心翼翼地问你:“妈妈你是不是生气了?”你绷着脸说:“没有。”然而你脸上的表情和语调却分明表示出你在生气,在愤怒。这时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很快地分辨出你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而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很不敏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孩子讲话时使用了不同的腔调,更没有考虑这种语调对孩子的行为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大多数父母口头上也同意应当尊重孩子,应该与他们交流而不是洲导。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用一种语调同孩子讲话,而我们是绝不会用同样的语调来同朋友交谈的。如果我们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下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尊重孩子。我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孩子们即使和我们合作也是被“引诱”或强迫的,而不是发自他们的内心。

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与朋友淡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一位教育专家就是这样处理他和孩子的关系的。他说,他和儿子的关系:10%是父子,90%是朋友,儿子也常常像朋友似地拍他的肩。正因为他和儿子经常有着朋友式的交谈和沟通,儿子能从父母那儿得到尊重和认可,自信心可能激发和增强成为重点中学的高材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位专家说.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会越来越有对自尊的需要,家长只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才会对孩子有影响力。

有些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的思想就是不服从自己.反抗自己,于是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来改变和填充他们的头脑,想塑造孩子的性格、头脑和品质,好像他们是一块软软的橡皮泥,任我们去“捏”。但从孩子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专制。

我们可以影响和引导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迫性地把他们塑造成我们想实现的样子。孩子的不听话、反抗,有时就来自于这种对专制的对抗,而不是因为家长说的没有道理,或者他们没有听懂你的道理。

父母总是希望能利用孩子受到挫折或斟难的时机向孩子灌输道理,有时尽管态度可以说是友好的.但因为有灌输的成分,孩子并没有听进去。为什么?因为我们企盼孩子事事听自己的,是要求“让他做什么”,而不是让他从内心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孩子们的思想,与他们一块讨论、研究,经常问“那样的话将会有什么发生?”“你会有什么感觉?”“别人会有什么感觉?”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觉得.在解决疑难的问题时,他们不再是单枪匹马地面对,而是有了同舟共济的伙伴那父母又何乐而不为呢?

蹲下来和孩子沟通

交谈是最易获得快乐的办法。它不花费任何金钱,却受益匪浅。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提升我们的教养,建立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友谊。无论在何种年龄阶段.也不管你的身体状况如何,都能享受到这种交谈的乐趣。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

倾听是最好的帮助

作为家长,在孩子受到挫折时.倾听孩子的诉说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在成人眼中,孩子说的可能都是芝麻绿豆的小事或不着边际的事,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小事可能都是“惊天动地”的。由于父母是他们最亲最信任的人,所以就最想对父母诉说。例如上学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或是遇上了困难,便渴望向父母倾诉一番,获得抚慰和帮助。然而一些家长却对此采取了错误的做法,不是生硬地制止孩子的哭诉.就是对孩子的要求不屑一顾。

不过,这里有一位母亲就很特别:

小军十分不高兴地对妈妈说“今天语文课,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给我指出来,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自然地搂紧了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还等着我呢。谢谢妈妈!”

妈妈的沉默给了儿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使他能够向妈妈吐露内心的痛苦。妈妈明白这种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和忠告,他受了委屈,只需要右人倾听他的诉说。

当然,父母不可能完全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可能也没法给孩子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是能否满足孩子的要求并非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要使孩子心中的委屈、不满情绪得以宣泄,这样,即使问题未得到解决,孩子的心理上也能获得平衡。

总而言之,认真而专注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有关多力面的积极意义。首先,父母耐心倾听本身就体现了对孩于的尊重,从而也加深了孩子对父母的信赖和亲子之间的感情;其次,孩子通过对父母的诉说,不仪宣泄了内心的情感,舒缓了心理的压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豁达坦诚的性格;最后通过倾听,父母加深了对孩子的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帮助。

父母若不愿意倾听孩子说话,无疑是放弃了一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和与他们沟通的机会,日子久了,孩子便不会再向父母吐露心声。久而久之,他们有事就向朋友倾诉,或埋藏在心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另一方面,这也扼杀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委屈得不到倾诉,却遭一顿训斥或敷衍,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听孩子诉说,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说什么,只要蹲下身来.静静地昕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多听少说

当孩子出现问题,或者就算孩子真的犯了错误,父母也要放下心中的成见和怒火,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出原因。

家长要以同情与认可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尽情倾诉,不要从中打断孩子的话,加插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因为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多大作用。专心倾听是父母的主要责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发后,烦恼自然会消去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