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男人属进攻型。既然进攻,那就得找一个对手。
对手是什么角色?希望成功,或正迈向成功,还有那些已经成功的人,都无不对此进行过长久的思考和精准的分析。
表面上看,对手是个讨人嫌的角色。很多人都认为,对手就是用来打败的,唯有打败对手,自己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才能抵达那个名叫成功的彼岸。
要不,就要被对手打趴下,永无出头之日,永远与成功保持相当的距离。
你视别人为对手,在他眼里,你也是他的对手。这有点像双人对垒的竞技比赛,如击剑、摔跤和单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可以衡量对手水平高低,区分对手优劣的指标有很多,有些甚至肉眼就能分辨——技能、力量、财富、名车、豪宅……把指标所示的数据拉大,对手之间的平衡就打破了。越拉越大,大到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成败就毫无疑问地区分开来了。
阿里巴巴的CEO马云曾说过一句很有气势的话:“我就是用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此语形象地概括了他将对手远远地抛在后头,而在属于自己的征途之中,让胜利旌旗,迎风猎猎。当视野之内,再也找不到对手了,成功之冠,就幸运地戴在了自己的头顶。多少跨入职场,进军情场,迈入人生诸“场”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期盼这种“用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境界。
无论我们怎么博爱,无论我们怎么去关爱弱势群体,都不能改变世界对成功者那份丰厚而独特的嘉许,以及世人对成功者众星捧月式的烘托与陪衬。那是期待已久的心灵甘露。正是基于如此现实,流行于坊间与职场间的“成功学”,才会那么火暴,几乎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葵花宝典”。
但是,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只有一个人。
如果成功就是将所有的对手抛到用望远镜也望不到的地方,或者将所有对手都踩在自己的脚下,那么这种成功,甚是落寞。在苏轼的词里,这种境地,被称为“高处不胜寒”,而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此境就是“独孤求败”。
当行走在成功之路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此时,要守住成功所带来的“庞大帝国”,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成功如斯,倒是有些盼望有对手,在自己周围唱反调,激烈交手;在与之争锋的同时,一同厘清前途的迷雾。
正所谓,独峰太孤寂,群山才有气势。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苏东坡与王安石对垒,共同推动北宋学界迈向辉煌;五四时期,李大钊与胡适论争,一起为“五四精神”添砖加瓦;徐悲鸿高扬“为人生而艺术”的大旗,而刘海粟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两人共同走向自己人生和艺术的高地;在美国,海明威与福克纳不曾停歇地交锋;在俄罗斯,柴可夫斯基和穆索尔斯基一直较劲;在德国,瓦格纳和勃拉姆斯到老还在一争高下……他们在相互无情较量,或有情相争的同时,共同进步,一起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对手,不仅仅是与你争夺生存空间,有时,还在替你挑毛病,找缺点,提供反面教材,让你少走弯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手,也可以成为良师益友。
我们都记住了马云说的那句“我用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而忽略了他的下一句:“其实真正的对手,是用望远镜找不到的。”
真正的对手是谁?自己!自己能用望远镜找到吗?
找对手,我们往往使用“社会放大镜”,却找不到,那就搬出“人生显微镜”来,查找自己的问题,不断地超越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