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飙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放下锥凿走了过来问道:“请问桓公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轻蔑,心中可就来了火,怒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能说出道理来也就算了,说不出道理就得把你处死。”木匠说:“我做了几十年的木匠活,对此深有体会:做车轮的关键是凿榫眼,榫眼若不注意凿宽了,榫子与榫眼之间就有了缝隙,联系就不坚固;若过于小心就有可能把榫眼给凿窄了,榫子就难以穿进去,甚至会把榫眼给撑破。要把榫眼做得不宽不窄,对于我而言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我却无法把这其中的奥秘说出来,甚至我不能把这种奥秘明白无误地传给我的儿子,而儿子也无法继承我的技术,所以我都七十岁了还得给你做车轮子。和我一样,古人和他那无法言传的东西也一起死了。因此,你所读的,也就成了古人的糟粕了。”
庄子的这段话使我想到了“妙不可言”这个词。所谓的妙不可言的东西,大概就是指那些已经被心灵感悟到或身体感觉到,但用语言而又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这种感悟或感觉即使能用语言描述出来,但听者或读者因没有亲身的体验,对那语言也感到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误解,这种语言被“木匠们”理解为古人的糟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木匠对书的非难,其实也正是我们每个读书之人对书所应抱的心态。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伸展在我们面前的一条条道路,只有走过了那道路的坎坎坷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青少年读来其心灵所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种纯自然的美景,中年人读来便会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时不我待的向上力,而老年人读来呢?其感悟的深度一定会远远地超过青年人和中年人。这就是说书的内容与我们的心灵间有一座相通的桥梁,那就是感悟。这种感悟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做基础,就像那个有资格教训齐桓公的老木匠,如果他的儿子不能踏踏实实学习木匠活,并在工作中感悟到做车轮中凿榫眼的技术的奥秘的话,就是老木匠把自己一辈子做木匠活的心得写成再厚再详尽的书,他的儿子又岂能理解?书本文字中深藏的灵魂只有在实践中读到和悟透。禅宗有句名言:“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师,犹如书,师度只是为你的心灵打开的一扇门,自度才是得道的根本;因为老师的话只能使你感觉到是这样,而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还需你自己用心去领会和到实践中去体验。
战国时期,赵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没有人能说得过他。他每每与其父赵奢谈论领兵打仗之事,不管问及的是攻还是防,他都能根据兵书所言,挥洒自如。对于这样一个儿子,按理说赵奢应该高兴才是,然而他却不无忧虑地说:“兵者,死地也,而括竟然以书为依据谈论得如此轻松,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赵国不以括为将则已,若令其为将,则赵军必败也。”赵奢的忧虑不幸被他言中了。赵奢死后,赵括被赵王启用为赵将,结果被秦将白起打得大败,赵军前后被坑杀四五十万人。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再无回天之力。赵括的惨败,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心灵与兵书上的文字没有通过悟的桥梁联系起来,只是把文字背得滚瓜烂熟所导致的。如此按书打仗,焉有不败之理?对于赵括之父赵奢来说,他也一定熟读过兵书,但他领兵打仗靠的是心,是根据所面临的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相应的决策。而赵括却是靠书来领兵打仗,那么对他来说古人的书不是糟粕又是什么呢?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是至理名言。《菜根谭》上也有一段论及读书的话:一个真正懂得读书的人,要读到能心领神会、理解书中的精髓,才不会陷入只会背诵文章词句的泥淖之中。只有细心观察事物,领悟其内在的规律,才能不为书本上的东西所困扰。
心悟,也可以说是禅宗所追求的极境,其修道的方法虽然是师承于古人,但却力求摆脱古人对自己的羁绊。相传一代禅师马祖在未开悟之前,曾一味地追求像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般的坐禅。南岳龙潭禅师见他气宇不凡,可以弘扬禅宗,于是走到他面前问道:“请问你学坐禅是为了什么?”马祖答道:“当然是为了成佛了。”于是龙潭禅师就拿了一块砖头在马祖的面前磨。马祖大惑不解地问:
“师父,你磨砖做什么?”龙潭说:“我要把它磨成一面镜子。”“砖怎能磨成镜子呢?”龙潭笑道:“坐禅又怎么能坐成佛呢?”于是,马祖心有所动地问道:“怎样才能成佛呢?”龙潭引导说:“这道理如同驾车一样,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子还是打牛呢?你是学坐禅呢?还是学做佛?你是学坐禅,则禅并不在坐卧;你是学做佛,而佛变无定相。你如果执著于坐相,便永远见不着大道。因为学坐禅即等于扼杀了佛。”马祖听了龙潭的一番指点,如醍醐灌顶,灵门顿开:求道当不拘泥于形式,心悟即可成佛。
读书亦然:所读之书不论是出自大家手笔,还是出自无名小卒,只要能用心去读,悟透书中精髓,穷尽书中的变化,并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给予取舍,书就能成为你人生的拐杖,成为你心灵世界的扩展;不然就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