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一棵小草有了梦想
3086600000017

第17章 机会青睐有心人(2)

大学毕业,两个人一起坐上南下的火车到广州打拼。很幸运,凭着良好的专业知识,两个人竟然被同一家电子公司招聘为技术员。用他们老总的话说,他们两个,各有千秋。小李人聪明悟性高,小刘做事细致认真,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四年的同窗,又成了同事。同租一间屋子,同时买菜做饭,一同上下班,衣服甚至也混着穿,他们又成了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一年之后,机会同时来到他们面前。公司的技术主管让他们每人设计一套程序。小李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小刘却遇到了困难,埋头查阅资料,一遍又一遍修改程序,忙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将那个程序修改好上交。面对两份同时递交上来的程序,技术主管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小刘的程序上:小李的程序做得很不错,但图纸却潦草脏乱,倒是小刘的这份,一丝不苟,看着让人舒服,小刘做事比较让人放心。

此后,小刘越来越多的得到公司重用,小李的工作却越来越清闲。半年后,原来的技术主管辞职,小刘很自然地接替了那一职位,一跃成了小李的上司。

担任了技术主管的小刘,工作仍然一如继往的踏实认真。公司车床有故障,小刘将故障排除后又细细地整理了一份规范化的操作章程贴在车间最显眼的位置,那一举措,深得公司老板的赏识。台湾的一位老板前来考察,小刘负责招待工作。从公司到广州,来去的火车票,去时定左边的车窗,回时定右边的车窗。闲谈中那位老板不经意间提起这件事时,小刘很平静地告诉他,知道他是第一次来广州,想让他把沿途的风光都看一遍。那一句话,在瞬间打动了那位老总的心。2000万的业务不费吹灰之力就落到了小刘他们公司。那一笔大业务也再次将小刘的事业提升了一个台阶,他成了那家公司的副总。

几年时间过去,两个一起出来打拼的年轻人,差距已越来越远越来越大。曾经不被自己看好的昔日同学同事,已是一位身家过亿的的成功商人,小李却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职员。面对老同学的成功,小李已是心服口服:最初,我以为他的成功来自于一份运气和偶然,如今看来,不是这样子的。成功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机会也总是青睐那些有心人。像他这样的有心人,成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星光与尘埃

1905年,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根据天王星、海王星的运动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预言在海王星外可能还存在着一颗未知的大行星,并指出了这颗未知的行星所在的大体方位。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洛韦尔利用各种仪器对那一片星空进行跟踪拍摄,遗憾的是他耗费了巨大的心血,直到去世,都未能找到他所预言的行星。

在洛韦尔之后,天文学家匹克林继续做着洛韦尔的事业。他也像洛韦尔那样,兢兢业业地做了十多年,拍摄了大量的天体照片,可惜结果还是一样不尽人意,他并没有在那一个领域里有什么进展。

1930年,另一名天文爱好者汤博,利用折射望远镜沿着整个黄道进行系统拍照。在处理自己的一组照片时,细心的汤博忽然发现照片上有一个光点的位置有了明显的移动。他用望远镜直接跟踪观察,终于获得了天文学上的又一重大发现―――人们期待已久的冥王星。

当汤博向世人宣布这一发现,指出冥王星的位置就在他拍摄的双子星座的照片上,那一位置与洛韦尔所指出的位置只差5度时,匹克林猛然想起自己也曾拍摄过那个方位的星空。他找出那些照片,很快在自己的照片上找到了冥王星的亮点。

匹克林盯着那组十一年前就拍摄出来的照片,盯着那个代表着冥王星的亮点,懊悔不已。他想起了自己十一年前拍摄那组照片的情景:记得那天他拍摄的时候,镜头好像没有擦干净,照片上冥王星的位置正好有一点儿灰尘的影子。他当时并没有在意,错将照片上的冥王星当成了那一点儿没有擦干净的灰尘。就是那一点儿灰尘,让匹克林最先拍摄到的冥王星的照片静静地沉睡了十一年,也让他失去了那个宝贵的发现冥王星的机会。

我们不能不敬佩洛韦尔和匹克林的敬业精神,为了那颗未知的星星,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地探索追踪着,我们同时也不得不为他们失去的机会而倍感惋惜。而那位发现冥王星的天文爱好者,就不能不让我们寡目相看了。汤博,一个普普通通的业余天文爱好者,用他的敏锐与细心,发现了一颗连天文学家也未能发现的新星,而他的名字,也如那颗闪亮的星星,从此为世人瞩目。

一粒尘埃,也能挡住一颗星星的万丈光芒,听起来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但事实有时就是这么残酷。有人说,机会永远会青睐于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却能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奇迹。而那些与这些奇迹失之交臂的人,也并非因为他们的不努力,一粒尘埃般细小的疏忽,有时也会让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主动“示弱”

大学毕业后,我幸运地走进一家机关工作。本就是学中文出身,再加上我精力充沛,工作认真,来单位不久,我就深得领导器重。而那些时不时飞来的稿费单,更是让我风光了一阵子。

只是没想到麻烦也会因此而至。先是有些在机关工作十几年还在原地踏步走的同事开始讥讽我:“小王,又来稿费了?挣这百八十块钱可不容易啊,昨晚又熬到几点?”那些年轻的同事心理也不平衡,看到我拿到了荣誉证书,就去领导那里告状。什么利用上班时间在做自己的事情啦,什么上班时间用公家电话给家人打电话啦……其实,不过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是这些事情放在我身上,好像就成了天大的错误。领导找我谈话,尽管语气很委婉,我心里还是不是滋味儿:“你还年轻,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啊,小毛病不注意就会犯大错……”

对那些无聊“告状”者,我自然非常恼火,复杂的办公室环境让我身心疲惫,可我知道,我决不能就此消沉下去,积极面对,寻找一条最佳的路子来摆脱自己的困境才是当务之急。

此后,我沉下心来认真观察周围的那些同事,极力从他们的身上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那个常嘲讽我点灯熬油写文章的大姐,却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同她聊起来,我便有意无意将话题扯到她儿子身上:“听说你们家东阳很能干,将来一定要好好跟你学学如何教育孩子。在这方面,我现在还是一张白纸呢。”谈起孩子,那位大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她对我的成见也慢慢消失了。那位常打我小报告的年轻同事,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于是,我有事没事就拿起她桌子上写的字来临摹:“我要是能写你这么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就好了,看我的字,难看死了。在机关,字可是人的第二张脸呢。什么时候有空教我练习钢笔字吧。”说实话,她的那一手字,我真的很羡慕。听我这么说时,她倒有点不好意思了,抽回那张纸说:“这是我无事乱涂的,你要真想练字,我回家好好给你写一篇。”她写我临摹,一来二去,我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再也没去打我的小报告了。

现实中,幸运和成功都易招人嫉妒,这时与人生气、吵架都没有用,倒不如来个主动“示弱”,再加上针对同事的某些优点真诚地给予一些赞美之词,就会平和别人的嫉妒心理,为自己赢得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好人缘好环境。

人生三题

大学时教授我们哲学课的是一位脾气古怪的老头儿,平素对学生严格至极,他的课,没有哪个学生不敢认真准备。

那个学期最后一节课,也是我们在大学阶段最后一次让他的课。上课之前,他早早就放话给我们:最后一堂课,要进行一堂特殊的考试。为了那场“特殊”的考试,我们个个挑灯夜战摩拳擦掌,准备给自己的那门哲学课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那堂课终于姗姗走近,哲学老师一如往常,踱着方步走上讲台,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那天他的手上,既无讲义,亦无试卷。他是空手大摆而来的。正搞不清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他已气定神闲地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请问,你记得父母的生日么?记得请举手。”教室里起了一片小小的骚动,随后就有几个同学稀稀拉拉地举起手来。放眼望去,记得自己父母生日的同学竟然不足全班同学的五分之一。“好,请放下吧,你们这些同学做出了第一道题,其余同学只能不记分了。”老师细心地在那些举手的同学名字后面画上了一个个小勾。原来,考试就那样开始了。

“你们每天从学校门口出出进进,谁知道校门口传达室老大爷和那两个门卫的名字?知道的举手。”不用猜,这是老师给我们出的第二道题目。同学们又是一片哗然,可怜这次知道的更少,犹犹豫豫,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些人,举到一半就放下了,对他们的名字,他们知道的并不准确。

“好,现在你们再来做我给你们的第三道题。如果你们既没有记住父母的生日,也没有记住传达室老大爷和两位门卫的名字,你们是否会为了自己的这一行为而觉得羞愧?要用你心底最真的声音回答……”“老师,你到底是要考我们什么,把我们考得晕头转向了。”“是啊,这个世界上需要我们关注的事情太多了,您总不会因为我们没有记住父母的生日或者一个陌生人的名字就判我们不及极吧。”……教室里一时炸了锅,同学们都在为老师出的怪题而倍感不爽。举手承认自己内心有愧的同学,已可谓凤毛麟角了。

“今天我给你们出的题目,看似很简单,可真正能完全答对的又有几个?第一道题——记住父母的生日,是谓孝,是看你是否拥有一颗最基本的纯善之心。孝为天下先,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之人必有良善的种子在心里,善心结善果,这是你们立足社会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啊。”

“第二道题,教你们记住你身边那些小人物的名字,是谓对别人的一份尊重。记住他们的名字就是对他们的一份尊重,他们才会反过来尊重你。人本为社会中人,你重人人重你,人生的基石方可宽厚,你才可负重,才可立业走得长久。”

“第三道题,就是看你在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够好时,是否会静下心来进行反省。人生一世,孰能无过?有了‘反省’二字,就算你犯了错,你还是会进步,因为反省会让你悔悟,悔悟能使你改过自新,有了这些,你的人生就算遭遇很多挫折也仍然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

从小到大,曾参加过数不清的考试,做过数不清的考题,那三道考题,却是我们平生遇到的最难忘记的三道考题,因为在那三道题里,老师已将他大半生的智慧浓缩到里面去,实在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实践领悟。

上帝常在拐角处

最初接手那家小饭店时,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站出来反对他。那家饭店的地段不好,处在一条偏僻的街道上,规模也不够大,一次仅能容纳四五十位顾客,里面的设施也陈旧不堪,那样名不见经传的小饭店,在对手林立的同行中,毫无竞争力可言。小饭店的前一任老板就是因为入不敷出才转手甩出的。

那样的饭店,他却毫不犹豫地接手了。接手小饭店之后,他只做了三件事:一、重新调整经营思路;二、重新为饭店命名,给它取一个特别的名字;三、把小饭店重新装饰一新,营造一份舒适温馨的环境。人们都以为他接下来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扩大饭店规模,他却给了众人一个意想不到的选择,他不但没有扩大规模,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规模缩小了。原来能容四五十位顾客的小饭店经他改造后只能容下二三十位顾客。

小店的名字很特别,它的经营方式也别开生面,在当时可谓是独一无二。这就是这家饭店从来不向顾客出示帐单,只在每一张桌子上放上一张菜单,上面标明各种食品酒水的价钱,顾客在吃完饭后凭着自己的良心和对小店的满意度来付帐。这样的经营方式,曾经引起很多人的担忧,如果顾客吃完饭不付帐或者少付,那样做下去,饭店不是迟早要亏本关门。然而,事实证明,人们那种担心实在多余。那些前来就餐的顾客中从来没有少付或者不付款的现象发生,他们常常慷慨大方地付上更多的钱,然后满意离去。众所周知,在伦敦那样一个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人们都颇有绅士风度,吃饭不付钱或者不能多付一些钱,在他们看来都是特别没有风度的事情。小店老板彼得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态,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饭店又经营火了。

小店的生意越做越火,开始声名大振,后来,就连英国的BBC广播电视台也曾专门报道过它。正如它很特别的经营思路一样,它也有一个很容易让人记住的名字“拐角处”,当有人问小店老板为何要给小饭店取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时,小店老板彼得.倚里奇坦率地说:“因为我觉得上帝常常会在拐角处等着我们。”

在通常的励志教育中,凡成大事者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好,然而在现实中,那些碰到墙壁会拐弯的人也不失为生活的智者。匠心独运的“拐弯”,常常能获得意外的效果。上帝常常会站在拐角处,等待那些会让思维拐弯的有心人。

螺旋形的跑道

哥哥从小成绩顶呱呱,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一路顺风顺水,二十七岁,他已顺利读完博士学业。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在未踏上工作岗位之前,从来没有为未来的工作苦恼过。热门儿的专业,响当当的学位证明,从哪一方面,哥哥都跑在众多求职者的前面。

可在找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哥哥却经受了平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一次次将大摞的简历交出去,一次次都被对方无情的退回来。我们的庙小,容不下大和尚,用人方虽然没有这么说,可也把这份意思明确地表示在脸上。哥哥的期望值,与他们给出的待遇相差太远。

那样子在各大人才市场上晃了大半年,哥哥的工作还是无着无落,那时不光家人着急,哥哥也急了:“难不成,我的高学历还成了我找工作的拦路虎?”情急之下,哥哥只好收起自己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的身份再去求职。那次,他成功了,不久之后,哥哥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怀揣博士证书的哥哥,做了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那份工作,曾让所有认识哥哥的人大跌眼镜,他们纷纷替哥哥惋惜也为时事的艰辛慨叹不已。只有哥哥,面对来自外界的一切风声雨声,他如稳坐钓鱼台的姜太公,不叹息,不抱怨。他在等待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