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倾听胜于言谈
3048700000007

第7章 善于倾听胜于言表(2)

当你保持沉默时,对方由于不知道你的底牌而感到无穷的压力,这时,他的意志将受到动摇甚至不战自溃。比如,那些高明的谈判者都善于运用沉默来使结果变得对自己有利。他们深知,大多数人总是讨厌沉默,而试图以语言或其他信息来填补它——这正有可利用之处。当然,高明的谈判者了解沉默的价值,也知道高明的对手同样了解沉默的价值,若双方只是保持沉默,势必无法从对方那里引出大量的资料。你的对手会说:“如果你只是坐在那儿一言不发,那就别浪费我的时间,等你有话可说的时候再回来吧!”

谈判高手只在不得不言的时候才打破沉默。

相对地,谈判劣手往往缺乏沉默的耐力,忍不住以额外的细节、争辩或游说来填补这难堪的沉寂。正是如此,顿使自己处于劣势。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来说,沉默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懂得沉默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物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即认为沉默只是交谈的一种辅助方式,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交流。可能是由于我们平日里过多地运用语言的缘故,所以,才会忽视沉默的价值,认为在交流中语言是主,沉默是次。可是,语言也有苍白的时候吧。我们可以一般地谈论爱情、孤独、幸福、苦难、死亡,等等。但是,倘若这些词汇确有意义,那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真正的意义始终在话语之外。我们无法告诉别人自己的爱情有多温柔,孤独有多绝望,幸福有多美丽,苦难有多深重……我们只能把这一切都藏在心中,我所说出与写出的不过是思考的产物罢了。而“一切思考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逃避,从最个别的逃向最一般的,从命运逃向生活,从沉默的深渊逃向语言的彼岸”。

“语言是误会的根源。”我们常常会有词不达意的感觉,从我们的口中说出或笔端写出的必然是经过修饰的,必然掺杂着伪装的痕迹,况且,每个人的理解方式都不同,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

还好,还有一种比语言更伟大的真理,那就是沉默。一切的含义都潜含在一个眼神、一个笑容、甚至一个木然的表情中,这恰恰能表白我们最真实的意图。当你能表达沉默并读懂沉默时,已经参透了与人相处的最大秘密。

善于倾听才会成就成功的要素

对一个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处世经验是:多看多听少开口。

那么,多看,看什么呢?多听,听什么呢?

假如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得把自己的精气神全部融入其中,弄清各种人和事的现存状态与变化规律,久而久之,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变得跟局外人大不一样了,达到神知神觉的境界,这样你就有了一双慧眼,能随时发现有利于事业成长的机会。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作家,那么,你看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妨构思一番,如何把他们写到作品里去。这样,你就有了绵绵不绝的灵感。与此同时,你的社交圈也围绕着文化人拓展,以了解文坛的最新动向,免得别人已经将作品写出来了,你还去花一年半载写一个过时的东西,这样可确保你的作品始终有新意。

假如你想做生意人,方法也是一样的,思考每个人、每件事跟自己的生意有什么关系,并以生意人作为主要交往对象。久而久之,你的智慧将是金光闪闪,你将发现赚钱的机会无处不在。

当然,一开始你很难看懂周围的人和事,也看不见有什么很好的机会。但是,没有关系,多看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意识,使大脑进入激活状态,这样感觉会敏锐得多,对机会的嗅觉一定远胜常人,迟早必成为人群中的领跑者。

听别人的经验之谈老于世故的人说:“一天学一个乖。”向谁学乖?当然要向那些过来人学乖。一个人的经历有限,即使时刻留意,见识也有限。如果有一双谦逊的耳朵,愿意听听别人的见解,那么,你就能将别人的见识变成自己的见识。

其实,不论他人地位高下,知识深浅,但他的专业经验,总有一部分可供你去学习。向甲学一点,向乙学一点,把别人片段零星的经验、知识渐渐组织起来,连贯起来,就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武功秘笈,并助你打下一片属于你自己的天地。古今智者,莫不以此成大器。所以孔子感慨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为什么少开口呢?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当你急于开口时,就没有心情去多看多听了。

第二个理由是,一个人说得越多,他的浅薄无知就暴露得越多,他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和重视了。一个说话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

俗话说:“爱叫的麻雀不长肉。”在人群中,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最不可能受到重用,很难有什么出息。

特别爱说话的人为什么最不可能受重用呢?

其一,一个人特别爱说话,说明他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经常因情绪伤害理智。试想,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么事?

其二,一个人整天叽叽喳喳的,总得有内容。他的生活经历有限,不知道那么多趣闻轶事,也没工夫读书,不可能天天给你讲世界名著。说来说去,无非东家长西家短,拿别人的隐私、缺点当作料,煲成一锅大杂烩。对这样的人,谁敢跟他交心交底呢?

其三,无论是谁,若想被人冠上“可爱”、“可敬”、“可信”、“可亲”之类的字眼,一定要善于伪装,或者说“包装”——将缺点隐去;将优点突显出来。漂亮时装能包装外部形象,真知灼见能包装内在思想。可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有什么说什么,时间久了必然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全部暴露于人前,赤条条无遮无掩。除非他“天生丽质”,毫无瑕疵,否则很难被人欣赏。

其四,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总是不假思索地对任何事发表见解,好的意见与错误观点混杂,泥沙俱下,让人难取难舍,只好当废话听。久而久之,人们必然认为这个人没有见识,只会乱说一通:平时是没人重视他的,想散布流言蜚语时,才会借用一下他那张关不住的嘴巴。这种人很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社会上的小道消息,主要是靠他们传播开来的。

总之,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我们绝对要少说话,尤其是有经验丰富的陌生人在座时。因为如果说多了,便是同时透露了自己的弱点及愚蠢,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及经验的机会。

有人说:沉默是金。沉默本身不是金,只是一个炼金的过程,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后,才谨慎发言,这样,他给人捧出来的总是金子,自然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视和信任。

当然,人既在社会中杂处,只能少说却不能完全不说。所以在任何地方和场合,缄默是值得提倡的。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措词、声音和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值得加以研究。

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或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点,要能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朝这目标走去是不会错的。要知道,为了保持你的话令人重视,永不令人生厌,唯一的秘诀是少说话。少说话的人就能静静思索,使他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

谨言慎语、勤思力行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讷于言”,就是慢语少言,说话省着点;所谓“敏于行”,就是多做快做,办事效率高一点。简言之,就是少说废话,多做实事。

古代许多成就功业者,大多都是少说话、多做事的典范,西汉名将霍去病就是一个言讷行敏的典范。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载,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但之于行”, “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

《曾子·修身》曰:“行欲先人,言欲后人。”做事要做在别人前面,说话要说在别人后面。做事在别人前面,才有机会争得人生领先地位;说话在别人后面,经过博采众议、深思熟虑,才不会胡言乱语招惹是非。常言道,病从口人,祸从口出。做人若常喜欢津津乐道,传递小道消息,喜欢谈论东家长西家短,乐于神侃吹牛,都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若不及早纠正革除,总有一天,会自食苦果。

坐着谈,不如起来行。任何事情、任何目标、任何策略,嘴上说说,不可能解决,不可能实施,而是要靠自我的身体力行,去工作,去奋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嘲笑张昭说:“坐议立谈,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这正是那些敏于言而拙于行者的真实写照。许多人,坐在那里夸夸其谈时,好像很有本事、很有谋略;临到做实事时,却什么也干不好。这不过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已。归根结底,嘴上的功夫千般好,不如把事情做好。

行敏,有利于言讷;言讷,可以促进行敏。任何只把事情挂在口头上而不落实到行动上的人,就没有心想事成的机会,不过惹人笑话而已。

古时有两名盗寇,身背金银珠宝逃命,被一条河流拦住去路,不得已只好涉水渡河。老大对老二说:水流且急,游到水中,若是觉得力不从心,就丢掉一点背上的金银珠宝,继续向对岸游;若再感到体力不支,就继续再丢,保住自己的性命是最重要的!老二点头,连称“高见”。此时,捕盗者跟踪而至,老大老二急忙纵身入水,向对岸泅渡,没多久,老二就觉得颇为吃力,于是扔掉一半背上的金银珠宝。到了水中央,老二仍感体力难支,又把另一半也扔掉了!老二筋疲力尽地上了岸,回头一看,老大还在离岸很远的水中挣扎,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此时,老二大喊:快扔掉金银珠宝!老大听到喊叫,也想解开背着的包袱,扔掉金银珠宝,可是,他已经没有解开包袱的力气,最终落了个葬身水底的结局。

在嘴头上,老大比老二说得有劲,而在行动上,却不如老二敏捷,因此,老二敏行而保住了性命,老大只在敏言,终于丧命。

这虽然是一则盗寇的反面故事,但也能说明,善于言而不善于行,结果往往是天壤之别的。

当然,少说话,不等于不说话。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简洁一点就可以了。只是发表高见过嘴瘾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所谓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要么不说,要么说了,就要守诺,就得让自己所说的话变成现实。

言讷而行敏,少说话多做事,将自己慢慢培养成一个谨言慎语、勤思力行的人,你的人生事业必有一番造就。

沉默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做人欲常立身,就不能不注意言行谨慎,措辞委婉,表达模糊,做些糊涂状。遇事不开口,办事不开印,回家不开门,这绝不是无头无脑的愚人。世界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做事越多错误越多,不做事的人反倒不会犯什么错误。这样,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都能不留把柄,立身而不倒。

唐朝开国第一名将李靖性情非常稳重,与他在战场上尚奇、尚速、尚险的风格完全相反,生活中他可是个稳健的人。他遇事总是思之再三,谋之再四,绝不冲动地做任何一件事,在他生平中,未尝有过后悔之事。时间长久了,他便养成了好静思的习惯,闲休无事时,别人高谈阔论、谈笑风生,而他却整日静思,不置一词。

李靖不善言辞,他是实践家而非演说家。每上朝时发生了一些争论,他总是一言不发。与宰相们议事时,他也是听得多而说得少。每闻人言,便先在心中掂量此话的分量与是非,若以为是,他便不再言语,因为多说也是无益;若以为非,就指出对方错在哪里,言简意赅总比言之无物要强。

李靖这种风格,使他在朝廷中树敌很少。当然,皇帝欣赏他,他不必惧怕谁,可他从不利用这点。当然有时他也会无意中惹恼一些人。李靖不好与人争,但认准了的方向不轻易回头,办事讲究原则。

征讨突厥时,他开罪于御史大夫温彦博。李靖大军横扫漠北、击破突厥之后,奏凯还朝。接踵而来的,本应是表彰、封赏,却未料兜头便是一盆冷水。温彦博弹劾他说:“李靖的军队,没有军纪,缴获突厥的珍宝,都散失到乱兵之中了。”

不管事实怎样,李世民闻知此事十分生气,他即刻召来李靖,怒斥于朝堂之上。李靖并不知情,可他无力自辩,唯有叩首谢罪。天子盛怒之时忤逆,无异于拿身家性命开玩笑,李靖只有等待,等待李世民平息了胸中怒火,再作打算。

几天后,李世民展颜对李靖说:“隋将史万岁击破了达头可汗,有功不赏,反以罪被杀。朕绝不会如此做。应该赦免你的罪过,记住你的功勋。”下诏授李靖左光禄大夫,赐绢1000匹,增封食邑共500户。这已经是照常的封赏。又不久,李世民干脆挑明了向李靖道歉说:“从前有人谗害你,现在朕已明白,你不要介意。”

由于少言寡语,谨慎从事,李靖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平安的。贞观八年,李靖已64岁高龄,他患足疾,上表请求辞官养老,言辞恳切动人。于是皇上准他告老还乡。

有人说:“深沉缄默是天才标志。”此言确乎有理。智者们都从沉默中得到了好处,只有他们才理解沉默的价值。

双眼目睹的常常是假象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正所谓,眼见为实。其实,有时候,很多事情光靠眼睛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