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倾听胜于言谈
3048700000019

第19章 倾听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1)

在人与人语言交流与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有尊重对方,他们的沟通才能顺利进行,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如果总是反对对方的观点,压制对方,强迫对方服从自己,并且一味地宣扬自己的观点,那么,对方自然会对你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失去对你的信赖。

在倾听中表达自己的真诚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承认。但是,要知道,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只有首先尊重对方,努力使他人感到自己的尊严,才能得到他人的承认,与之形成一种共识。

那么,我们如何与他人在尊重与平等中达成共识呢?肯定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意见,承认他人的优点,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与看法。

爱默生说:“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某方面超过了我。我努力在这方面向他学习。”但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毫无根据地以为自己是杰出的人,还凭空狂妄自大。

如果你想让你的事业走向辉煌,在家里,任何时候都不要批评你妻子不太会做家务,更不要把她是否擅长做某项家务同你的母亲作对比。记得要夸奖妻子,并为自己娶了这样的妻子而感到骄傲。甚至肉煮得过火、面包烤焦了也不要唠叨,只需要说一声,这次做得不如往常香。这样,她将努力做好一切,使你保持以往对她的看法。但是,你不要突然这样做,不然会引起她的怀疑。今天或明天你给她买一束鲜花或一盒糖果,不能只在口头上说“对,我应这样做”,而是付诸行动。对妻子要时常微笑,要温柔地对待她。如果夫妻双方都这样做,未必就有这么多人离婚。

因为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定有一位贤惠的女人,当然更要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你从家庭方面人手能做到很好,外界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就不难解决。

如果,你想让人们高兴,不妨这样做:

其一,不在争论中抢占卜风。成大事的人是很少与人争吵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如果你与人争论和提出异议,有时也可取胜,但这是毫无意义的胜利,因为你永远也不能争得发怒的对手对你的友善态度。”

请好好思考思考,你更想得到什么呢?是想得到表面的胜利还是别人的支持?二者兼得的事是很罕见的。

在争论中你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却并不容易。

其二,不坐满整张椅子。假如你正在很认真地向一个人解说某件事,对方却深深地靠入沙发中,并且还把上半身也深深地陷入沙发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对方是上司,那还没什么话说;如果是同事,你可能就会对他说:“你能不能认真地听我说?”为什么生气呢?因为将身体深深地陷入沙发这一姿势,在别人的眼中,看起来就是一种极不认真的态度。特别是连上半身也深深地陷入沙发中,给人的印象将会更为恶劣。

相反的,只取椅面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来坐,给人的印象会更好。尤其是采用这种坐姿时,身体的上半身会自然地前倾,可能会给对方聚精会神的感觉,因此会给对方做事积极的印象:好好利用这一效果,可以更有效地表现自我,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其三,边听边记笔记,在你讲演时,或许有一些听众拿着笔记本边听边记,你就会不由得对这些人产生好感。

因为记笔记不但表示想要留下一份记录,还显示了想将对方所说的话纳其精华的积极态度。

当然任何人都不想把没用的话记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做笔记表示已经认同对方说话的内容,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好好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对方感受到我们的诚意。通常上司对我们说话时,就是再无聊的话我们也不得不听,此时若能采用记笔记的方式,不但能消除无聊感,还可以给上司留下好印象。

观察听者,改善交流

你必须明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话是说给别人听的。说不说由你做主,有没有用由别人决定。没用的话没必要说,说了也白说,很简单,那是废话。所以,要让说出来的东西有用,至少不至于成为废话,你需要学会关注听者的表情。

加德纳博士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把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他人脸部表情、声音、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称作为人际智能。缺乏人际智能的人,很难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成功。沟通学者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沟通时,有7%的效果来自于说话的内容,38%取决于声音(音量、音调、韵脚等),而有55%取决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因而,在解读他人心意时,重要的不只是听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紧的是看他怎么说。可见,由于人们之间超过90%以上的交流都是通过非语言方式完成的,所以说话不仅要用嘴巴,更要用眼睛。

关注听者的表情,也是要有重点的,除了对方的喜怒哀乐外,对眼睛的观察最为重要。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因此,被称为五官之王。孟子云:“存之人者,莫良于眸子,眸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降,胸中不正,则眸子眩。”从眼睛里流露出真心是理所当然的,眼睛是心灵之窗。

那么,如何通过观察洞明对方的心迹?有如下方法值得借鉴:

你见他眼神沉静,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算。只要向他请示办法,表示焦虑,如果他不肯明白说,这是因为事关机密,不必要多问,只需静待他的发落便是。

如果你见他眼神散乱,便可明白他也是毫无办法,徒然着急是无用的,向他请示,也是无用的。你得平心静气,另想应付办法,不必再多问,这只会增加他六神无主的程度,这时是你显示本能的机会,快快自己去想办法吧!

如果你见他眼神横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异常冷淡,如有请求,暂且不必向他陈说,应该从速借机退出,即使多逗留一会儿也是不适的,退而研究他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你见他眼神呆滞,嘴唇泛白,便可明白他对于当前的问题惶恐万状,尽管口中说不要紧,他虽未绝望,也的确还在想办法,但却一点也想不出所以然来。你不必再多问,应该退而考虑应付办法,如果你已有办法,应该向他提出,并表示有几成把握。

你见他眼神似在发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烧,意气极盛,如果不打算与他决裂,应该表示可以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再逼紧一步,势必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了。

你见他眼神恬静,面有笑意,你可明白他对于某事非常满意。你要讨他的欢喜,不妨多说几句恭维话;你要有所求,这也是个好机会,相信一定比平时更容易满足你的希望。

你见他眼神四射,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的话已经感到厌倦,再说下去必无效果,你应该赶紧告一段落,或乘机告退,或者寻找新话题,谈谈他所愿听的事。

你见他的眼神凝定,便可明白他认为你的话有听的必要,应该照你预定的计划,婉转陈说,只要你的见解不差,你的办法可行,他必然是乐于接受的。

要是你见他眼神下垂,连头都向下倾了,便可明白他是心有重忧,万分苦痛。你不要向他说得意事,那反而会加重他的苦痛;你也不要向他说苦痛事,因为同病相怜越发难忍;你最好说些安慰的话,并且从速告退,多说也是无趣的。

如果他的眼神上扬,便可明白他是不屑听你的话,无论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说法如何巧妙,还是不会有高明的结果,不如马上停止,退而寻求其他接近之道。

揣摩听者的想法

在开始这段文字之前,让我们先看一看做师和牧勤的故事吧。

在美国,神学院毕业的学生,必须要到乡村教会去当一定阶段的牧师,一来可以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二来可以锻炼他们的韧性和毅力,为他们日后能够更好地宣传神学,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

有一位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十分突出的学生,从一所著名的神学院毕业后,自愿到一个以牧业为主、生活十分艰苦、人们的认识还比较落后的村庄去担任牧师。为了使那里的人们很好地接受自己,并扩大自己的影响,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领会神的旨意,他准备召开一个布道大会。

经过紧张而又繁忙的准备之后,他的布道大会如期召开了。但令他失望的是,他等了足足一个上午,却只有一个牧童来到了会场。于是他心灰意懒,准备将布道大会取消,但为了不让牧童反感,他开始主动向牧童征询意见。结果牧童说:“亲爱的牧师先生,要不要取消大会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件事,在我所养的100只羊中,就算迷失了99只,只剩最后一只,我还是要养它。”年轻牧师顿有所悟,决定大会如期举行。牧师使出浑身解数,对这位牧童全力进行灌顶,想不到这位牧童竟然睡着了。牧师非常难过,却又不好意思叫醒牧童,结果他又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黄昏,牧童醒了,牧师就迫不及待地问牧童:“你为什么睡着了,难道我讲得不好吗?”牧童回答说:“亲爱的牧师先生,你讲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我在养羊的时候,绝对不会拿我最喜欢吃的汉堡给羊吃,而要拿给羊最想吃的牧草。”牧师经过一番思考,终于大彻大悟。

过了不长的时间,这位牧师成为了全美国最著名的牧师。有的人认为,这位牧师的布道大会失败了,因为他在大多数人们不需要布道大会的时候举办了布道大会,并且对唯一的一位参加者讲述了人家并不需要的内容;也有的人觉得,他的布道大会成功了,因为他明白了只有从人们的需要出发对人们进行引导,才能把神学发扬光大。事实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牧师布道大会的失败在于他忽视了人们的需要,牧师后来能够成功则归功于他重视了人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