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3032500000095

第95章 王元化:学者和图书馆结合的最佳模式

王元化是一位大学者。但他从17~59岁,一生最宝贵的黄金岁月难得有一点静心研读的机会,更谈不上常到图书馆去寻找知识。“文化大革命”中王元化与上海作家协会的其他专家学者都被打成牛鬼蛇神,每天被迫到图书馆去打扫卫生,但是不准看书,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是最残忍的迫害。直到1979年平反之后,他才能堂堂正正地走进图书馆研读。

他在“星火社”内成立了一个小图书馆

王元化生于1920年11月,他的童年是在北平清华园中度过的。十六岁前王元化一直住在清华的南园,那里曾是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一代学术大师的居住地,洋溢着浓郁的书香。王元化从小就读的成志小学、孔德小学和育英中学都有很好的图书馆,使他从小形成了图书馆是读书人殿堂的观念。多少年后他还是清晰地记得,当年是多么钦佩高年级的同学捧读西方学术名著时肃穆的神情。

清华园中留给王元化深刻印象的还有学府中颇具规模的建筑图书馆,他还记得馆中有丰富的藏书,还有一层楼面是玻璃地板,这在20世纪20年代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更体现出大学图书馆的不同凡响。

王元化说,“童年时代的印象像一颗种子埋藏在儿童的心田,慢慢地发挥着它的潜在功能,原来是极其粗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培育下,逐渐地萌芽、变化、发展、壮大……”清华园的文化氛围影响了王元化一生的治学道路,也决定了他一生对图书馆的重视和关爱。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伐日益加紧,祖国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年仅十六岁的王元化也参加了“民族先锋队”,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1937年芦沟桥“七·七”事变后,他随家流亡到上海。

。1942年,王元化进入储能中学担任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储能中学原来有一个藏书近千册红色图书馆,有《共产党宣言》、《西行漫记》、《大众哲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我的童年》和《母亲》等进步书籍。王元化在课堂上介绍世界文学名著进步文学,并组织“星火社”成员借阅红色的图书馆的书。他还在“星火社”内成立了一个小图书馆,和学生一起收集进步图书,相互传阅,开展讨论,撰写体会文章,编辑社刊,传播进步思想。

他向家乡图书馆,已捐献了四千册图书

王元化的故乡湖北江陵,是有2000年历史,当年刘备和诸葛亮作为立足之地的荆州古城。江陵历来是中原人文荟萃的地方,尊重知识的风气沿袭至今,但是当年的荆州图书馆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购书经费不足,难以满足读者的学习需要。王元化闻讯后,决心为家乡的民众,尤其是为好学的青少年尽一分绵力。他制定了一个捐赠图书1万册的计划,并从1991年起实施。

王元化的前半生经历坎坷,个人藏书并不丰富,捐献万册图书决非易事。为了早日实现这个目标,他捐出了几乎所有的藏书,甚至动用了日常研究所必备的工具书。有如在捐献的图书中有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是王元化1979~1985年在该出版社工作时得到的赠书,那是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阅参考的。但是,他还是把这套书捐给了家乡的图书馆。后来为自己研究需要,就又买了部分单卷本。

王元化捐出的图书中有200多种是国内作者送给他的著作签名本,有朋友也有学生。例如巴金送的《再思录》、《巴金七十年文选》和《巴金译文全集》签名本,季羡林送的《季羡林自传》等。在签名本的名单上还有李锐、于光远、张光年、匡亚明、白杨、陈荒煤、冯亦代、黄宗英、周振甫等近百名现代学者、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弥足珍贵。

捐出的图书中还有数十种日本的汉学研究专著原版,大都是日本学者赠送给王元化的学术成果,这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著作,如《诗经》、《文心雕龙》、《玉台新咏》、《诗品》、《金瓶梅》,以及陶渊明、曹植、曹丕、嵇康、谢灵运、王粲等的个案研究,内容丰富,颇有学术价值。

几年来,王元化已经向家乡图书馆先后捐献了四五千册图书,对荆州地区图书馆来说是一笔极其有特色的文化财富。后来,他每年还继续捐赠。

上海图书馆为王元化特设研究室

1997年2月,新建的上海图书馆建筑的各项设施都已落成,为了给王元化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工作环境,还为他特设王元化研究室。这是一间近10平方米的小阅览室,坐落在古籍善本阅览室旁。室内安放着仿清式的红木2桌2椅2橱、1台灯1电话1风扇,简洁清爽。窗外有一片绿荫,门外就是一座书城,宁静雅致,王元化在此读书作文感到很满意。他曾经向张光年、陈方正、龙应台等朋友介绍过这间研究室,还特意将研究室的照片收录在《清园近思录》中。

王元化的家离上海图书馆不远,天气晴朗的日子,他就步行到研究室工作,有时还带着助手或研究生一起去。1997年春,他在研究室里完成了《莎剧解读》的定稿,并借助上海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为该书选配了精美的插图。1998年春,他在一篇短文中提到了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一点看法,引来了吴江的一封来信。于是他在研究室里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重读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并且做了详细的笔记和深邃的思考。5月14日,他在上海图书馆会见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等学者。几天后,就到杭州静心撰写了答吴江谈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万言长信,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年多来,王元化在研究室里完成了许多研究工作,同时,在上海图书馆会见了美国胡佛研究院的墨子刻教授、新加坡大学文学院长王赓武教授等,交流学术思想。

别有经营特色的王元化著作专柜

1998年4月22日,王元化和巴金、贺绿汀、谢晋一起荣获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这是当年上海最高的文学艺术奖励,也是社会对王元化人格与学识的肯定。王元化著作的高品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因此,上海图书馆曾长期地在所属书店开设“王元化著作专柜”。学者著作专柜颇见学术文化氛围,是上图书店的经营特色,而书店为某些书籍制作藏书票,更是上海书行一道明丽的风景线,多年来,它在沪上读书人中颇受青睐,在学界有一定影响。

王元化著作专柜于4月25日设立的同时,上海图书馆又为王元化和张可的《莎剧解读》一书举行首发式以及读者座谈会,并特为专柜的开设请版画家制作“清园王元化藏书”的藏书票,专柜开幕当天购买王元化著作者,还都可以获赠藏书票一枚。读书人既买到了他喜欢的书,又得到一件有意义的收藏品。

捐赠了十一册《小逻辑》手稿

上海图书馆设有“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陈列馆”。

王元化对手稿陈列馆的工作十分赞许,先后多次向陈列馆捐赠手稿,共计:

《文学沉思录》、《向着真实》、《文心雕龙创作论》、《龚自珍论稿》、《文学风格论》、《读黑格尔笔记》、《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莎士比亚评论译丛》等11部著作手稿,以及夏衍、钱钟书、赵朴初等文化名人给王元化的书信37封。这些手稿反映了王元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其中蕴涵着许多曲折和艰辛。

《文心雕龙创作论》手稿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王元化回忆:“《文心雕龙创作论》是60年代上半叶写的,完成于‘文革’前,稿子压了10多年才在70年代末出版。‘文革’抄家时,这部稿子被抄走了。我不知道它的下落,以为被销毁了,‘文革’后稿子还给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龚自珍论稿》写于“文革”中,王元化说,“当时‘四人帮’正在评法批儒。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我利用手头仅有的一两本书,写了这样两篇论文。”此文由王元化夫人张可誊抄,发表时改名为《龚自珍思想笔谈》。

《读黑格尔笔记》共有两本,一是读《小逻辑》的笔记,一是读《美学》的笔记。王元化曾经三次读黑格尔的《小逻辑》,“1956年9月7日上午第一次读毕”,作了第一次笔记:“1956年11月1日下午第二次读毕”,作了11册笔记;“1974年10月29日第三次读毕”,作了第三次笔记。《美学》一书是70年代读的,笔记作于1976年。读《小逻辑》的第一次笔记遗失了,第二次的11册笔记捐给了上海档案馆。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的是读《小逻辑》的第三次笔记和读《美学》的笔记。

王元化捐赠的11册手稿和37封书信,每一件都凝聚这一段生活历程和人际关系,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出任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省、市、自治区级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古籍、碑帖、手稿、家谱、民国文献等都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收藏体系。王元化深知这些文献的价值,在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也使用过其中的资料。50年代末他和父亲共同翻译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的原版书就是从原上海租界工部局移交上海图书馆的藏书。80年代后,身为上海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组组长的王元化,对上海图书馆的历史文献工作十分关心,倾注全力提供帮助,直接体现在盛宣怀档案整理、家谱整理和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的业务上。

盛宣怀档案资料是50年代初入藏上海图书馆的,数量约20万件,内容涉及奏稿、条陈、告示、公牍、电报稿、合同、账册、家信、日记等10多种文献,史料价值极高。70~80年代曾进行初步整理,但由于资料数量大,整理方法欠妥,未见显著成效。上海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对历史文献工作重做规划,并就盛宣怀档案整理的经费、人员、方法等诸多问题求教于王元化。王元化积极参与筹划工作,多次到图书馆与顾廷龙,以及图书馆的领导人详细商讨,并为此项整理工作筹集资金,保证、促使盛宣怀档案整理纳入轨道,高效有序地开展。

家谱是上海图书馆多年来广泛收集积累起来的特色馆藏,总量有1.1万余种近10万册,在全世界的中国家谱收藏中名列前茅。1997年起,上海图书馆邀集馆内外专家对馆藏家谱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王元化对此项工作很关心,多次过问。1998年3月,上海图书馆和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联合举办“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王元化出席会议并发言。此次研讨会的学术论文经专家评选后出版论文集《中国谱牒研究》,王元化担任此书的顾问。

上海图书馆为了提高历史文献的整理、开发和研究水平,筹措建立上海图书馆的历史文献研究所,此项计划征求王元化的意见,他大为赞赏,欣然表示愿意为它出力。1997年11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召开,历史文献研究所同时揭牌。王元化出席会议,同时受聘为历史文献研究所的名誉所长。1999年,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辑的《历史文献》学术丛刊第一辑出版,王元化担任该书的顾问。

(上海图书馆孙继林)

余思你觉得图书馆经常有学者参与和指导,好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