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3032500000056

第56章 阿英:大藏书家,也是版本目录学者

听图书馆老一辈同行说,现代中国有四大藏书家,都是搜集20世纪图书版本的,那就是郑振铎、张静庐、瞿光熙和阿英(钱杏□)。

阿英是剧作家,他嗜爱藏书,对于图书版本、目录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今芜湖阿英藏书陈列室有李一氓题写“文心雕龙”,正是恰如其分描绘了他的藏书生涯。

打算写《黄仲则评传》

阿英喜逛图书馆,这种良好习惯是在青少年时代养成的。

早在20年代初期,刚自家乡安徽芜湖来到上海的阿英,十里洋场的靡靡之音,没有使他熏受,而上海的几家不大的图书馆,却成为他经常落脚出没之地,在积极参加太阳社活动和创作同时,常赴图书馆用功读书;在那里抄录了很多古籍珍本,这为他后来编撰《小谈丛谈》、《晚清小说史》,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

曾经有段时期,阿英对前清诗人黄景仁(仲则)发生了很大的兴味。一代诗人黄景仁,生活于乾隆盛世,但却流离失所,贫困潦倒。他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为谁风露立中宵”等佳句,表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心路和忧患意识,这使阿英颇有认同。可是,黄仲则因是布衣,当时行事记录稀散,阿英就上图书馆抄录、寻找。他经常奔波的,就是位在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东方图书馆,凡是黄景仁师友的书札文集,都是他必读的书籍。阿英很赞赏的有两部书:《卷施阁诗集》、《栗香随笔》。《卷施阁诗集》作者洪亮吉是黄景仁同乡同学又是好友。阿英从东方图书馆藏书中找到了它。他说,“有关景仁的诗,颇为不少,我当时所抄录的,约有二十首,如‘杜陵忘情任荣辱,李白与尔同生死’,‘男儿终自恋知己,手把君诗纵复横’(《黄大景仁过访作》)等,都可看出两人的交情”。①金武祥《栗香二笔》是部鲜为人知的冷门书,阿英竟也发现记载有洪亮吉等的挽联及对黄景仁的诗评。经过这样寻寻摘摘,终于搜集了有十余万言的黄景仁资料。他也访得了几种不同版本的《两当轩诗集》,就此他打算作《黄仲则评传》。但仍因要为革命文艺“爬格子”,又要为衣食操劳,为写作这部《黄仲则评传》的宿愿拖延了多年,始终没有能实现,以至直到今天尚未有一部好的评论黄仲则的传论问世,无疑是一件憾事。

高瞻远嘱,编集近代文学史料

阿英善于编辑资料。早在30年代就编了《近百年中国国难文学集》多种和《文献》丛刊。

《近百年中国国难文学史》(后改为《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原计划编集11种,后推出5种。如《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战争文学集》等。

早在30年代初期,阿英就着手搜集这些近代文学史料了。正如他在《中日战争文学集》所说的“甲午战争,去今已五十年,当时文献,大都散佚无存,文学著作,尤难搜集,编者蓄意采访,时历数载,虽完备之期,尚须有待,然主要著作,已汇集靡遗,兹为适应枕戈需要,特辑其精华,成此一集。不仅使读者借以作历史之回顾,亦可以免文化于再散逸也”。作为形象的信史,且有备于来者和后世子孙修史参照,这才是编者的着眼处,前辈作家的高瞻远嘱,由此也可见于一斑,他的《文献丛刊》也蕴含同样意图,“意在保存伟大抗战史料,以垂永久”。②

阿英搜集、整理这些文学史料,这里有他集腋成裘的自备藏书体系,也有的是从图书馆藏书丛中所抄录的。光阴倏忽,现在虽未能确定他到过哪些图书馆,或者在哪些图书馆找到了什么,但多达几百万言的资料,都要由一人抄写、整理,独家经营,实亦难事。图书馆本也有编辑资料的业务,当时也有若干图书馆凭借馆藏和人才优势,在与图书考证、校勘作出了成绩,但大多是古籍,或者是现代书籍,没有一家是搞中国近代文学史料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阿英之作,是足可以在图书馆史写上一笔的,正如后来有家书评说,“收集近代中国史料是一件看似容易而实不容易的事,因其近,书贾不注意,甚至图书馆及藏书家大都亦不甚注意,而在无年无烽火的数十年间,又极可能散佚,且不受重视”。③

阿英的这套辑录资料,“于史料的保存,功不可没”。

可是见于战争联绵和其它多种因素,这套辑录多种未能及时出版,有的延迟了十年。

其中如《中日战争文学集》。它在:1935年已编集。1938年春,在上海沦为“孤岛”时已编定、付梓,而迟迟在1948年10月始由上海北新书局推出,跨度十年。

以点识面。今天我们就读此书,足可发现编者抄录书籍之广,如奏疏、新闻纸论著(《申报》、《新闻报》)、诗歌、杂文笔记和章回小说,比比皆有;《甲午战争书录》所列23种书目提要,更可窥出编者的目录学知识。

虽然是史料辑录,但很有政治价值。正如范文澜给他信说:“中国人民一百来年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借尊五部大书而光彩焕发,百年常新”。④

为胶东图书馆编制书目

抗战爆发后,阿英到了苏北新四军驻地,参加了地方文化领导工作。他好学不倦,难得有的休息时间,也都用在读书上了。阿英读书面很广,书少,就赴开明士绅庞友兰、周肖园家寻书、抄书,他读书讲究用,通常读古书就是读后编制目录索引,如读了几个月的《太平广记》,“欲为此书所采集原书作一索引,并略加考释”。而编了《太平广记采集书目索引》;读《唐宋传奇》,“拟编排顺序,誊写清目”。这些索引,“以备将来参考,或孩子们参考”(《敌后日记》)。

阿英也为胶东图书馆编制了书目。

1947年6月,阿英知悉设在山沟里的胶东图书馆藏书甚丰,就日夜兼程前来,图书馆有8室书库,其中4室全是旧书古书。他用了整整半个月时间,一室一室地检查,对其中古书还作了版本鉴别。晚间,他将临时借来的“刻本甚稀”的古书,挑灯夜读,尔后还同儿子、随员一起动笔,加以抄录和摘录。这样经他之手,像《留青日札》、《牡丹史》、《桃花影》、《金陵花品咏》、《殊城周咨录》等世间稀有之书,都有了抄本。他的版本鉴别水平很高,比如看到清刻本《玉蟾集》、《离久堂集》内的图像雕刻细腻,就能判断决非寻常清刻本可拟;而像《留青日札》所以珍贵,因他熟悉抗战前上海各家图书馆馆藏。他说,此书“在沪仅见到郑振铎有此书抄本”。

阿英为胶东图书馆编制了多份书目。他读第二室专藏地方志,就为它“录了金石书目”,还将金石拓片、古物、书报一登记编目,甚至像深奥的佛曲,也作为书籍有条不紊编进了目录。这些目录都是书本式的,“领报纸几十张,补整书目,迄十时写完,装订成册,以备带至图书馆校正,私意如将清本并整一个,可成一卷完整书也”。

有次,阿英在研读中通过考订,从废书堆捡出两册书目,经他考信,乃是《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手笔《六一阁藏书目》。他不厌其烦,鉴别其中属于宋元明部分的古籍,编订为《六一阁藏宋元明善本书目》一卷。

要利用图书馆,必须善于利用书目,而且还得懂得一点目录学知识。在现代作家行列里,像阿英那样善用书目,或者自己善于编制书目,那是不多的。他堪称是多才多艺的作家。在苏北时,阿英还曾托范政(建国后任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长)将新安旅行团历年来编印的书刊,迅速整理编目;孟良崮战役后,陈毅率大军南征,阿英赶往前去,向他送上三册书目,让这位倚马万言的指挥员在军务倥偬之余,浏览这些书目,以窥全豹。

阿英还喜欢抄录图书馆藏书目录,当时江苏镇江等地尚沦于敌手,阿英偶尔读到镇江图书馆藏书目录,不禁欢喜欲狂,花了很多时间细细揣摩和抄录。

①《申报·自由谈》1933年8月6日。

②《文献》创刊号广告。

③《读书与生活》1947年第3期。

④《阿英传》,《中国语剧艺术家传》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第125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盛巽昌)

链接阿英搜访书若狂。曾写:“若获得了不经见的珍种书籍,有如占领了整个世界”。

余思阿英最爱好哪一部古典小说?有什么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