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者,姜亮夫著作等身。
他是20世纪30年代从欧洲各国图书馆发掘、采撷敦煌文献的一位先驱。
他也是寻找敦煌文献的佼佼者
姜亮夫于1934年夏天赴欧洲。
那时他只有三十二岁,在河南大学当教授。这位来自云南昭通偏僻小城的学者,当时已先后在几所高等学府任教了。这年夏天,他毅然辞去了广东中山大学的聘任、卖掉几部书稿,自筹旅途经费,从上海乘意大利康脱洛索号邮船前往法国。
在巴黎,姜亮夫以优异成绩为巴黎大学考古学专业录取,并成为考古系主任、来中国窃取敦煌文献的伯希和的研究生,着重从事研究语言学部分的韵书宗卷。
在巴黎期间,姜亮夫花了很多时间参观和调查,他几乎跑遍每个图书馆、博物馆和专藏中国文化艺术品的美术馆。这里有仰韶彩陶、殷周青铜、吴越错金铁剑,也有李龙眠、王维、赵佶的书画,它们分别来自中华大地,多数是以巧取豪夺所掠去的,姜亮夫自然感到触目惊心,后来他在《瀛涯敦煌韵辑自序》说:“国尚可窃,况在形巧?盗跖狐父,难责以义,而宗彝宝器不能自守,拓主封树易而买醉,其尤而哀也夫。”语从心声,这更强化了游子的拳拳报国之心。因为专业关系,他的研究更倾向于被掠夺的文献材料,敦煌宗卷成了姜亮夫刻苦钻研的对象。
早在姜亮夫赴巴黎前十多年,伯希和就对这些敦煌文献宗卷作了初步整理,编出了目录。伯希和虽是汉学家,但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底蕴所在,还是要隔多条街巷的。他很欣赏、也不得不借助姜亮夫的才华和勤恳敬业精神。就这样,姜亮夫在伯希和处得以查阅完整的敦煌卷子目录。当时伯希和盗窃的敦煌卷子很多庋藏在巴黎国民图书馆,伯希和就此还给他开了介绍信,并为他赴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所属图书馆阅读斯坦因掠夺的敦煌卷子出具介绍信,以此为秘藏的敦煌卷子阅读和研究打开了行路的绿灯。后来姜亮夫说:“伯希和作为一个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著名汉学家,应予尊重。但他也是一个盗窃我国珍贵文物的可耻的帝国主义分子,我是十分痛恨的。我在我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刊印了他在敦煌藏经洞秉烛偷盗的照片,作为罪证记录在案。”《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是姜亮夫写的一本介绍敦煌文化的通俗小册子,1954年上海文化出版公司推出,当时是一本很风行的宣扬爱国主义的普及读物,几乎每个图书馆都有采购、收藏,可是时隔半个世纪,现在要想找到它,也是不容易了。
姜亮夫下定决心,要做好欧洲的敦煌文献宗卷采集、整理。他毅然放弃对考古专业研究,把重心转向敦煌文化。说也巧,这时他的朋友王重民在巴黎也在从事敦煌文化研究,续编一部《敦煌经卷》目录。王重民邀请他负责搜集、摄制敦煌文献中有关韵书、文字、儒家经典、老庄道家的资料。
巴黎如锦,但姜亮夫却成天躲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遍读所藏来自中国敦煌的全部文献。
这可是一项特别的艰巨工作。
姜亮夫本有一股云南汉子的韧性,勇于知难而上,逆水行舟,学一行,钻一行。这时他把全副精力投入巴黎国民图书馆。
每天,他起早落晚上图书馆。天刚刚亮,他就起床了,当时巴黎大米价格最为低廉,就以白菜煮大米稀粥,接着就赶坐头班电车到图书馆。他通常是图书馆门打开时进室的第一个读者。因而在图书馆,他的座位也通常因习惯成为固定的座位,然后按例的作查阅j抄写、拓摹、拍照、校录。虽然当时巴黎图书馆已非20年代郑振铎在英国那样,只准阅读不准抄录、拍照,但在巴黎图书馆每复制一张照片,要付14法郎,而他一天三餐,即早晚两餐白菜稀粥,中午在图书馆啃廉价面包干,再节约些也得耗费20法郎。他硬是靠节衣缩食,先后拍摄了3千多张照片。但这比起巴黎枫丹白露原拿破仑宫还是方便些,当姜亮夫上那里查阅敦煌文献时,开始是被拒之门外,而后通过多方关系,还贿赂有关工作人员,才蒙允诺抄袭、拓摹呢。
日日夜夜,夜以继日。每天,他紧张地工作到图书馆关门、回到寄住的小旅店里,急忙吃完晚餐,又得将日间获得的材料在微弱的灯光下整理,不知疲劳地忙碌到深夜。
为了尽搜流散在欧洲各国的敦煌文献宗卷,姜亮夫又赴英国伦敦,那里有匈牙利籍英国人斯坦因所盗窃的敦煌文献。当时他的朋友向达也在英国,向达介绍了这些文献内容。姜亮夫在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看到了所藏敦煌的文献,对其中的韵书、字书和《尚书》、《老子》,也作了誊抄、复制;在返回巴黎时,又听到意大利罗马图书馆也有若干收藏,又匆匆赶到罗马,看完用完后,正拟回巴黎,忽而又听说德国柏林也有收藏,就上柏林在普鲁士博物馆附属图书馆,阅读所藏的敦煌文献。这样,他遍查了流散在欧洲主要国家的敦煌文献,凡是须要携带回国的,都一一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如对若干有颇高文化价值的文献宗卷,为了维持原状,供作研究,他都作了摄照,还按原件细心影写,虽宗卷因年代日久,断线剥纹,蠹迹鱼痕,也依样摹写;即使是抄件,也循原来格式范例。因而经他手的宗卷,都有4种底本:一是照片,二是抄件,三是印拓,四是校录。
历尽千年,编制《楚辞》书目
抗日军兴,国事蜩螗,姜亮夫回到神州中华。
1937年7月初,他应罗常培邀请,到北京大学任教。几天后,芦~沟桥事件爆发,姜亮夫由北京来到上海,在上海收到了由法国通生壳克公司运来的书籍、图片、抄本一大箱。他迫不急待地从箱中先取出有关敦煌文献复制件300余份,其余暂放在上海闸北一位朋友处,不幸“八一三”爆发,全部被炸毁。还好这些敦煌文献带在身边。不久,姜亮夫到了苏州,在苏州中央饭店后院,校勘刘半农《敦煌掇琐》里的王仁晌均韵卷子;后应聘到开封出任东北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此时,留在上海、杭州、苏州的书籍文稿尽焚毁于战火,仅从南京兰家庄带出来的两箱书稿。后来,姜亮夫又随东北大学迁至西安。虽在兵荒马乱的流亡颠沛际,他仍在西安修订旧著《尚书新证》。由于手头参考工具书缺乏,又时时跑图书馆,重操旧业。
1938年,姜亮夫随东北大学迁居四川三台,虽然此处已属于西南大后方,但在中国当时还未有制空权时,仍常常受到敌机轰炸。他在炸弹声中,努力整理、编制了《楚辞书目五种》。
楚辞研究也是姜亮夫的强项。姜亮夫在治学中熟掌目录学要素,包括楚辞,他制作了很多目录和卡片。他谦虚地说:“我的记忆力并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材料目录,小字抄写资料。我还把切有用的论文及一些诗文集杂志的篇目,一本本抄好订好放在案头。”后来,姜亮夫又搞了《楚辞书目五种补遗》和《历代碑传集总目》。
这时姜亮夫仍着手于敦煌文献。历尽千辛不知难。姜亮夫治学手段很受王国维薰陶。王国维强调做学问着重于打基础,第一步是资料搜集、整理。他曾研究周金文,编制了《金文著述录》。姜亮夫在立志于从事研究敦煌学后,也脚踏实地自己做有关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制工作。他认为,学问要靠基本功,犹如建造浮屠,高塔矗立,全仗塔基牢固。当年他在法国留学时,那里的图书馆、美术馆有不少可取的研究方法,比如对我国青铜器,在分析它的化学成分,按纹样分类,分时空制绘了很多份表解图式,给予他很好的启示、借鉴。因而,他花了很多精力,编制了一份起始北魏,至于元明,跨度有八九百年的《莫高窟年表》。这是一份大事记,更是一部包含有敦煌壁画、写本的全部财产明细账。
他的学问载体很多借鉴于自制的书目。
若干年后,即严冬过后春意盎然的1980年,姜亮夫女儿姜昆武把他的著述编了目录《成均老人著作目》,他自己作了一段《自识》。《自识》中说:“全部治学枢轴,一以《尚书》、《诗经》两新注及‘三代异同’综古史。二以‘文史朴识’综古语。三以‘四先生学谱’,综三百年来学术。三者各有成业。”
①《昭通文史资料选辑》,第二、三合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盛巽昌)
链接姜亮夫早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每逢周日,便整天在图书馆庋藏杂志室里。因为专心,有次甚至没有听到关门声,竞被锁在馆里,一天不曾吃饭。
余思楚辞成为一门学问,那就是楚辞学,现代当代中国有不少楚辞学专家,你能说出其中3位专家的姓名及其有关楚辞学的主要论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