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20几岁要应用的经济学智慧
302900000079

第79章

第10章第2节没有不求回报的给予

国人向来比较讲究礼节,且热情好客,无论与陌生的还是熟悉的朋友一起吃饭,抢着埋单的那个总是中国人。而西方人则是习惯于不争不抢,AA制,简明了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你如果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许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因为文化的不同。

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客客气气的,而西方人比较实在,崇尚独立。但如果再问,为什么中国人的文化与西方人不同,不同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没有什么道理呢?恐怕很多人就答不上来了。文化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东西,用文化不同来回答中国人请客吃饭方式与西方人的不同,是在用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解释另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这样的回答很难让人感到满意。

如果你学过一点政治经济学,你一定知道,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也就是说,所谓由中西方文化决定的传统习惯,归根结底还是由经济决定的。因此,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中西方礼仪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其实,请客吃饭涉及的就是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的问题,即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付出了成本,就要得到预期的收益。

首先,中西方的“流动性”有差异。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中国社会以农业文明为特性,人群的流动性较差。因此,一个人请客埋单的时候,完全可以预期到被请的人日后也会请他,所以请客的人其实并不吃亏,大家轮着来就是了。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生活生存状态相对稳定。埋单不过是一个轮流的程序而已。而在西方,海洋和商业文明使得人群的流动性更强,一个人今天在这个地方,明天就有可能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一个人请别人的客,被请的人说不定这辈子再也碰不到了,为了大家都不吃亏,彼此分摊,各人付各人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经济学家认为,人人都是理性的,你今天付出成本为别人埋单,完全是能够预期到未来的收益,即让别人以后也为你埋单。当然,他为你埋单的不一定是一顿饭,而可能是帮你一个忙或者有更多其他的回报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相互间的生存状态越稳定,一个人为他人埋单的风险就越小,他被别人日后回报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风险就越大,回报的可能性也越小。

其次,中国人也不是一味地由一个人埋单。两个人第一次在一块儿吃饭,大家都抢着埋单。第二次大家虽然也是抢着付钱,可往往是上一次没付钱的一方极力阻止另一方,或是受惠于对方的人将钱付上,而上次付钱的一方也就顺势将掏钱包的手放下,并客气一番。这样看来,中国人实际上实行的也是一种AA制,只不过形式上不一样,相对含蓄一些而已。

其实,不仅吃饭埋单如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碰到的种种问题都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尚往来”已经成为国人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明白礼仪间的“有来有往”,我们相信每一次的投入都会得到预期的收益。

你或许会质疑,在经济学家眼里,人与人之间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是否经济学家都不承认“慈善家”的存在呢?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慈善家,他们常常主动帮助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渡过难关,如接济身边生活困难的人能够生存,帮助那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或者向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捐献等。这些行为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是一种超乎理性之上的理性,是一种高境界的理性。慈善家的付出,也许终生都不会得到受助者的回报,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增加了他们做人的道德砝码。即提高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和声誉,而这种威望和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用金钱难以买到的财富。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普天之下的人性都是相通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决定我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学上谈的根本问题——利益。正是这样,很多在文化、道德范畴内解释不清的东西,如果你试着用经济学进行分析,反而能够豁然开朗。

智慧小品:关于“付出与回报”的名言佳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若非一场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你付出最大代价的时候;同样你也会学到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