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讨奚、契丹,兵败。开元二十六年(738),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开元十五年到二十年(727—732),高適曾一度去蓟门、幽燕边塞之地,目睹了战士们征战艰苦和战场上的伤亡惨状对开元二十四年之后的两次兵败,感触很深,于是,写下了这篇七言乐府。
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凝练的笔触,描写了战争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对战士们的同情,也谴责了统治者穷兵黩武、骄傲轻敌,使战争惨败而带来的无谓牺牲。
全诗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写了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叙述了国家在东北作战,为的是攻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里表面上是写英勇男儿主动征战沙场,而天子表彰他们,但是其中暗含着讽刺。樊哙曾在吕后面前说过横行匈奴中,季布就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所以,横行两字含有恃勇轻敌之意,为下文埋下了伏笔。紧接着“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描写了行军的浩大隆重的场面,表现了威武之势。军乐奏响,震动青天,旌旗逶迤插满“碣石间”,可谓声势浩大,但我们看到的不是战士们如何精神饱满而是形式上很强大,可见,军中的骄傲轻敌之气已经暗含其中了。紧接着,战争爆发,“校尉羽书飞瀚海”,意思是军书紧急飞大漠,敌我双方已经非常接近。一个“飞”字突出了军情的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句话气势雄壮,可见敌人不可小视。这部分概括出征过程,气氛从松缓逐渐紧张起来。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紧密。
第二部分(从“山川萧条极边土”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写战争失败。“山川萧条极边土”,起笔就勾勒了辽旷苍凉的战场环境,气氛严酷。接着“胡骑”夹风带雨迅疾而来,“杂风雨”三字,突出了敌军的气势强大,骁勇彪悍。战士们奋力迎击,英勇无畏,杀得昏天黑地,不知生死。但是,这时将军们远离战场在“美人帐下”欣赏“歌舞”作乐。这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唐军将军和战士们的不同境况,为战斗失败埋下了伏笔。紧接着诗人写“大漠穷秋塞草腓”,表现了萧条没有生机的景象,衬托了下一句“孤城落日斗兵稀”,能战斗的士兵已经很少,重围难破,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再现了边塞战场上特有的阴郁悲惨的景象,烘托出残余兵卒们在苦战之后内心的失望和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两句回应了上文“横行”沙场的豪言壮志,此时,唐军惨败,唐将深受皇帝重托,却最终轻敌而惨败,罪不可脱。
第三部分(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描写了被围困战士们的悲凉。应该看到,“铁衣远戍辛勤久”,这一句为下边三句描写征夫思妇煎熬在离别之苦中提供了依据,正是因为长期征战在外不能回家,所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少妇愁断肠,征夫空回首,一个个完好美满的家庭,都笼罩了层层愁云啊。“边庭飘飖那可度”,愁也好,望也罢,但是相隔遥远,都只是徒然,看到的还是“绝域苍茫”之地上,“杀气”冲天,凝聚成的浓重战云,听到的只有死寂的寒夜里偶尔传来的“刁斗”声音。这部分表达了思妇们万里相思之苦,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战士们的悲愤,这是多么让人绝望悲壮的场面,这是对将领们“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谴责和痛斥。
最后四句为第四部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哪里是为了个人的功勋!这一声控诉是多么的悲壮,战士们是多么淳朴、善良、勇敢,而他们的结局又是多么的悲惨。最后诗人感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提到了飞将军李广,李广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唐将骄横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千百年来有那么多的大将而人们只记着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全诗笔力雄健,气氛悲壮,表达思想含蓄深刻,全诗多处用鲜明的对比,不断深刻地表现战士们的悲惨境遇,谴责将领的骄傲轻敌,不珍惜爱护战士。
后人点评
明人桂天祥:长篇滚滚,句虽佳,然皆有序,若得虚字斡旋影响,方得入妙。(《批点唐诗正声》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