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表达着对这个时代的焦虑,对我们年轻一代缺少读书的熏陶环境的焦虑。这让我们深思。我们生活中不缺乏书籍,只要我们愿意,图书馆、书店中的书籍满目皆是,但问题是,我们中有多少人想去图书馆和书店接受书籍的陶冶,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呢?北大教授孔庆东曾大声呼吁:少爷小姐请读书。我国现在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都让我们明白,读书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读书会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让我们的心灵充满诗意,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特性,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稳重踏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拿起书本呢?
二十几岁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觉醒,投入到读书行动中去,让我们在学习中成长。
8.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曾说过,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是人生的惬意追求。还记得阅读《飘》的时候在中学时代,我坐在山上,任凭风从四面八方聚集,呼啸而过,却沉浸在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纠葛中,深为郝思嘉的独特个性折服,同时感受着白瑞德的爱和魅力。心思飘到了很远很远,但又特别安静。心底里感受着郝思嘉的坚强,觉得这样的女子是那么鲜活和美好,同时让我明白了有个性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人。人不必苛求完美,但是一定要自强不息。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有一种血液在心中流淌,人生一定要努力,要有奋进的心,才会有前途和光明。
这样的阅读,让人的心底纯净,就像毕淑敏说的,让人优美。优美的人生才能诗意,才能豁达,也才会滋长出希望的花朵,萌发求新和求变的想法,更好地让自己成长、成熟。
二十几岁的我们,记得读书吧,不管是心灵小语还是文学作品,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实起来,成长起来,能更好地应对这个社会,也能更好地调节自己。世界文豪高尔基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他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009年2月,温总理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于丹教授也说过:“现在的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知识的阅读,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在这个时代,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给你心灵的辽阔,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读书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除了我们应对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确认自我。”她同时指出,读书养心。一个人的心灵辽阔了、自由了,自我明确了,那么跟这个世界的默契程度就会大。文化的力量,我们不能夸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来临,它也不能改变金融危机,它能改变什么?它改变的是我们面对一切的态度,它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读书使人优美,读书改变我们的思维,陶冶我们的情操。世界上很多东西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努力地美好,世界在我们的眼中自然就是最美好的。
9. 一本书也许会改变人一生
二十几岁了,我们最不能放弃的是读书。书是人类智慧的精华,读书对我们是有巨大帮助的。它可以使我们充满智慧,得到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书在深不可测的岁月之河上架起了一座宏伟的桥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业余读书是储蓄知识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时间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多下一分功夫,就足以助我们在事业上得一分进步,许多成功者早期年薪很低,工作很苦,但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自修,以求上进。在他们看来,薪水并不是大事,而追求知识、要求进步则是真正的大事。
哈尼族诗人泉溪是从清洁工成为诗人的。中学辍学后,泉溪在艰苦环境中的漫长读书生活便真正开始了。
他的第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是医院清洁工。工资低廉,社会地位卑微。张贤亮的小说就是在那年读上瘾的。他一直认为张贤亮是中国作家苦难最深重、书写忧患苦难意识最深切的一位。每天做完清洁工作,满身疲惫地回到住处,强睁酸涩的眼皮,接触书中有关灵魂的文字。张贤亮的小说蕴涵着无形的力量,在他看来,张贤亮的写作简直是身世的写作,直指苦难深重的心灵,像一道灵光,让他回到生命的原初、澄明、宁静。张贤亮的书可以算他读的第一本命运之书。
他读的第二本书是史铁生的《好运设计》,是从当时的一个大学图书馆借来的。从这本书里,他获得了生命中有关痛苦的深切体悟。除了这本书,他不知还有何种灵丹妙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这本书让他从巨大的伤悲中突围出来,得以超然解脱,实现自救。
泉溪作为民间的自由写作者,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自不待言。随着读书视野的拓展,他的谋生职业也发生着明显变化。如今,他写作十余年的诗歌作品《怀念爱情》已出版。从一个清洁工到一本书的写作者,这中间的飞跃,是书籍力量使然。
读书是如此有力量,哪怕是单独一本书,甚至一个简单的句子,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十几年前,日本索尼公司还是一家小公司,但是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一跃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公司之一,现在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索尼公司的成功要归于一本书,那就是中国的《孙子兵法》。索尼公司的管理者系统学习了这本书,把其中的思想运用到了商业领域,由此打开了产品的销路。正是这本书,改变了索尼公司的命运。
日本的池田大作说过过:“精读一本书,深深挖掘下去,就能寻根求源,探出其中之奥秘,这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书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思考。
二十几岁的我们要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作用,因为不读书,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爱上一本书吧,深深地读进去,我们将受益匪浅。
10. 社会是个大课堂
“世界很复杂,充满变数。”中文教授说,“包括那些看似简单的事物。”
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学生们心情浮躁,来上课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都心不在焉。
“在大家信心十足,跃跃欲试的时候,我想给一点提醒。”教授敲了敲讲台。他两手空空,没有带书和讲义。“因为,大家未必识庐山真面目,所以,过于自信有时会导致自闭。”
黑板上,教授写下“中学到大学”几个字,问:“知道它的意思吗?”
学生们没有人回答,可能是不屑于回答。教授说:“的确太简单了。”然后转身添加“都没有的知识”几个字,问:“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谁来念一下?”
学生们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当“小学生”。教授只好自己念:“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然后解释:“是的,你们的学历值得很多人羡慕,但是,学历与学问几乎是两个概念,后者的内涵实在太广阔了……”
随后,教授又在那句话前加了一个字“从”。台下有学生轻声念:“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教授立即说:“这位同学,请你读出这句话,注意断句。”
学生站起来,念道:“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教授断然回答:“只对一半!”台下的人提起精神,盯住教授。教授开始念:“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教授笑着走下讲台:“诸位,很抱歉!作为一名中文教授,我竟然在与各位道别的时刻玩了一次小学生的文字游戏——不过,我用心良苦,因为你们即将面对的社会的确充满了——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而你们又必须——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是的,毕业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相反,人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高尔基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了社会这所大学。在“大学“的熔炉里,他成长成才,终于写出了”人生三部曲”。 在社会这所既大而又严格的校园里就读,是我们一生努力学习的目标。不要浪费时间回首过去,而要积极地改变自己当前的态度,不断地前进。
曾看过一则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大苹果永远在上头”。一个大学生在一家外企工作,他急切地盼望着成功,希望尽快得到公司的重用,然而三年过去了,同他一起进公司的人都升了职,甚至有的成了他的上司。他越想越委屈,越想越生气,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与他的上司大吵一架,然后愤然离开了公司。
他回到了家乡,他的父亲既没安慰他,也没有责备他,让他帮忙卖苹果。第一次,他拉着满满一车苹果到镇上卖,很快就卖了一半,可剩下的小苹果再也卖不出去了,只好拉回家。第二天又是这样,第三天他就把大苹果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可到了镇上却惊奇地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小的没了,全变成了大苹果,他扒开大苹果一看,小苹果都躺在下面。他左思右想,没能找到答案,就回家问他的父亲,父亲告诉他:是山路在作怪,把大苹果和小苹果调换了位置。
他的父亲详细给他解释了原因,最后总结是:生活就像是一辆行驶在山路上的马车,不管是苹果还是人,如果想往上升,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壮大自己的体积。只要你的体积足够大,生活的马车就会把你摇晃到上面来,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阻止这种上升。反过来,如果你的体积太小,即使把你放在上面,生活的马车迟早会将你摇落下去。
听完父亲的这番话,他陷入了沉思,几天后,他告别了父母,重新回到城里,两年后,他已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部门经理,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句座右铭:大苹果永远在上头。
社会是一座大课堂,我们要积极进步,努力壮大自己,做大苹果,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不被淘汰。我们要在社会中学习,也许我们改变不了这个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蒙田说:“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会去适应它们。”学习是终生的,在社会的大课堂里,二十几岁的我们要学会适应,不断学习,才能立足社会,得到成长,不被击垮。
杰克·伦敦是在美国的一个单亲家庭里长大的,从小就在贫民窟里摸爬滚打。他童年时除了上课外,都在为生活和学费四处奔波:早晚卖报,周六帮人卸货车,周日到游乐场打工,14岁就辍学到罐头厂当童工。18岁时,他开始流浪,成了伟大的“流浪王子”。他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名作家。为了这个愿望,他一度靠典当度日,最终他写出了《热爱生命》这样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作品。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在这里学习成长,在这里得到磨砺。也许我们会受到伤害,也许我们会遭遇屈辱,但是我们一定要成长。二十几岁了,我们选择在社会中学习和磨砺,相信海阔天空,在学习以后,我们要用执着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