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老板沉思录
3009800000105

第105章 李想的创业原理(1)

李想语录:

1.在高速上保持预见性,把自己变成导演。

2.年轻人创业和发展7个要点是方向、目标、意愿、方法、毅力、成果、自我观察。

3.很多人不成功是因为总是不停地更换目标。用换目标来躲避没有达成目标的责任,这会形成习惯。

4.我把观察自己变成了本能。尽管我有时候还是沉浸到处理事务的具体细节中,但是我大部分时间都能够跳出来看待事情。

5.我是一个稳中求快,然后围绕着目标不断追求的人,就跟我开车一样,我开车很稳,但是很快。

李想简介:

身价过亿的“高中生”李想1981年生,河北石家庄人,泡泡网CEO,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身价,时间不过短短四年。泡泡网是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2005年营收近2千万,利润1千万。取20倍的市盈率,市场价值2亿。创始人李想一股独大,身价在1亿以上。这一年,李想24岁,创业6年。

李想1998年前,给《电脑报》、《计算机世界》等报刊撰写稿件;1998年起,开始做个人网站;1999年,高中毕业,没有参加高考;2000年,注册泡泡网并开始运营;2001年下半年,从石家庄来到北京,开始“正式的商业运作”;2005年,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创建汽车之家网站;2006年5月,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

★第一节:做自已想做的

李开复说: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已,最重要的是发展自已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做自已没有兴趣的事情只地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源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他认为:每个都应了解自已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已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已的能力。

兴趣是寻求自身发展的良师益友。

李想说:“我可能只是比我的同龄人更早地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全力以赴的目标,一个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

李想12岁正读初中,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上高中的时候谎称为了学习,要求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电脑。玩了几个月游戏后失去兴趣,每天习惯拆装电脑。后来就成了配电脑的熟手,每台电脑提成一两百元;熟悉了这些技术后开始给一些IT类杂志社投稿,并把文章放到自已网站上。随着个人网站影响力增大,开始有广告商找他,高三的时候李想就挣得了十几万的广告费,为了网站的发展最后放弃了高考。在2000年的时候李想所注册的泡泡网就开始运营了,到2006年的时候李想身价已近两亿了。

做自已想做的事情,不但是李想这样说和做,早在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

成功跟幸福一样,就是可以做自已想做的事情,过自已想过的生活。按照自已的意愿办事。

李想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不同于很多同龄人,同时他也有很多其他同龄人所不具备的内在。他的成长背景和对电脑的执着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李想,他能看到别的网站做不到的东西,因此他试图去改变,结果他成功了。

李想说:“创业不一定是创办企业。把自己的爱好和优势和梦想结合起来,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成为精英,不一定只有创业一条路。”

一个在英国求学的年轻人看到关于李想的电视节目访谈后,就马上收拾东西,回国准备创业。当李想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惊讶有余的同时也很内疚。李想就千方百计要和他见面,目的就是想好好劝劝他,让他考虑清楚了。然后,要做的就是让他放弃创业。因为他不懂技术、不懂运营、不懂市场、不懂管理,也没有团队。李想建议他从自己的爱好出发,鉴于他喜欢汽车,因此可以选择去上海某汽车公司的北京4S店,做市场或者销售,他有留学英国的经历,恰巧该国内汽车厂商用的技术和设计人员都是英国人,如果他可以做这个品牌4S店的销售或者市场,可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好地与英国人沟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并结合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得以提升,比如从4S店到厂商,从厂商基层到经理,从经理到总监……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李想告诉那个英国人的创业规律: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应该盲目跟风,创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非是单一的。

李想认为优秀的创业者最主要的是,首先,做的都是自己最爱的事情,这也是他早出晚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超过15个小时,不觉得乏味,反觉得是一种享受;其次都是内心充满激情但又非常理性的人,追求结果的同时享受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享受过程;另外要始终关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是产品和服务最好的质检员和改进者。做的是什么行业,就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业,更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客户和产品;要敢于冲破传统,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墨守陈规。

北京思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刘昊原说:“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因为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目标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自已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李想的成功让我们更加清楚坚定自己要走的路,根据兴趣,用自信和智慧给自己定个阶段性目标,坚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热情热衷于一件事情,努力不懈地追求,成功就之际就不远了。

★第二节:学会妥协

有人说,理性的妥协是消除“应激反应”、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健康的心态,更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良好的合作行为,就像在两个不同的数字之间去寻找一个公约数。不同环境的人文化背景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不同心胸的人看问题,待人处事也千差万别。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不能要求完全和谐一致,不能排除一些不同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的严介和说:“点上的和谐,崇尚相对平均,这有益于维系社会稳定;面上的和谐,讲究相对不平均,这有益于推动社会进步;意识形态领域的和谐,是深层次的妥协,明明白白地妥协是高尚,坦坦荡荡地妥协是英雄。”

企业家要学会妥协。有些人认为妥协是软骨头,其实,妥协是个人发展、任何人相互融合的基础,妥协经济将成为企业市场交往的主流形式。

李想对此更是深有感触。

李想参加《创业故事》栏目的时候讲到2003年的时候,注册公司以后人数增至20个人左右,运营模式还按原来的样子,因为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不知道做员工的感受,也没有管理经验,压根儿也不去想管理,而且整个团队也没有什么人学过管理,耳朵里面也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员工有了冲突就把自己的想法当成员工的想法强制压下去,碍于面子,根本没有给大家一点妥协的余地。李想觉得只要大家做得开心,踏踏实实把这个事情做好是应该的,忽视了管理,结果一天下午一半多的人集体辞职了,第二天,只能让剩下的人去大学里招聘,找来年轻人一个一个去培养,之后就去买来十几本管理书籍看,向别人学习,公司才慢慢进入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过程。

后来公司发展到100多人的时候又会出现问题了,又是稀里哗啦走了20多个人,客户还打电话说,就剩你们团队三四个人了,听说人都走光了。李想说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很多时候真的是感觉就像是靠犯错误买教训,心里其实也很难过,感觉非常对不起那些离开的员工。反思一下发现自己管来管去都是管事情,没有管人。没办法仍然去学,向有经验的人去请教,后来公司设立了福利、三险一金、商业保险、员工过生日各种各样的活动全都有了,虽然成本花了很多,但是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健康了。

当然,李想说那时是考虑一些妥协的,但当时可能问题比较激化,因为很多人跑到最大的竞争对手那里,就很难往下继续妥协了。如果这件事情放到现在,肯定会做一些妥协,让大家坐下来好好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