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生活的909个禁忌
3009100000051

第51章 婴幼儿疾病治疗中的健康陷阱

▲孩子咳嗽立即服止咳药

专家分析: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宝贝得不得了。一旦孩子有个头痛脑热,比如咳嗽、发热、腹泻等,家长赶忙让孩子吃药,唯恐病情加重。其实,孩子应该慎重用药。咳嗽,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因为小儿支气管黏膜娇嫩,抵抗外界病菌感染的能力差,所以容易发生呼吸道炎症而导致咳嗽。咳嗽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均可通过咳嗽而排出体外,起清洁呼吸道并使其保持通畅的作用。然而,有些年轻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稍有咳嗽,便急于给孩子喂服各种止咳药。止咳药进人人体后能迅速作用于咳嗽中枢,产生强有力的止咳效果。这样虽可暂时缓解咳嗽症状,但它会使大量痰液和病菌堆积于呼吸道内,继发细菌感染,严重时会导致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引起肺不张、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温馨提醒:在未弄清孩子咳嗽的确切原因之前,切莫轻易使用止咳药。

▲滥用退热药

专家分析:发热也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症,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临床表现。经研究证实,人体发热时体内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利于毒素的排出;还能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能力;亦可动员体内脏器的潜在能力,以适应人体内部的急剧变化;并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阻碍细菌生长繁殖。所以发热是机体固有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是人体对入侵致病菌的一种反应。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稍有发热,就滥用退热药。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在没有弄清发热原因之前轻易退热,常会掩盖病情,削弱幼儿抗病能力,对诊断、治疗都很不利。也有不少妈妈在孩子发烧时,并不给孩子吃退烧药,而是用冰块来降温,这样也是不可取的。长时间的强冷刺激,会让孩子感觉极不舒服,而且一旦体温在瞬间降得过低还非常危险。要知道,低体温对孩子的伤害更大、更危险。

温馨提醒:当孩子发高烧时,千万别用冰敷额头或睡冰枕,而应该采取较温和的方法来退烧。

▲切除扁桃体

专家分析:患扁桃体炎的孩子较容易引起急性肾炎和风湿病,因此有些家长就希望把发炎的扁桃体摘除,认为孩子切除扁桃体会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其实,扁桃体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在孩子5-10岁期间,扁桃体具有很强的抵御细菌能力,是一道防御细菌、病毒侵人的保护防线,可阻挡疾病向下蔓延。同时,它还有“报警”的作用,当病菌一入侵,扁桃体就率先与病菌进行搏斗,表现出红肿;当细菌被大量杀灭时,扁桃体表面又会出现脓样分泌物。这些现象应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以便孩子得到及时治疗。但是,如果因为担心扁桃体易发炎而将它切除,就等于自毁长城,使病菌更便利地侵犯身体内部,引发多种疾病。

温馨提醒:切除扁桃体要慎重,尤其是孩子更应注意。当孩子长到10几岁时,扁桃体就会自行逐渐缩小并失去作用,即使不切除,也不会再发炎了。

▲婴儿生病时多做X线透视

专家分析:婴儿抵抗力较差,感冒、咳嗽、发烧是常见病,在诊断时应尽量避免用X线透视,防止不必要的X线损害。研究表明,做一次X线透视检查,放射线对幼儿的影响相当于30次X线摄片,婴幼儿过多应用X线透视检查,白血病的发生率会增高。

温馨提醒:对于婴幼儿疾病,能用常规检查方法能做出诊断的,就不要用X线透视检查,以防对婴幼儿的健康造成损害。

▲给孩子服用成人药

专家分析:不少家长都认为,只要减少了成人药的剂量,就可以放心给孩子服用。孩子的肝肾等脏器官尚未发育完善,酶系统也尚未建立,机体自身的解毒、排泄功能还很弱。如果用药不当,极易导致不良反应,甚至有致残或致死的可能。诸如链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去痛片(索米痛片)、安乃近、安痛定等药以及硼酸软膏、可的松软膏等外用药,对儿童就有较大的副作用,所以儿童不适合使用。除上述药物外,还有很多不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

温馨提醒:家长们最好在孩子患病时,及时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治,千万不要自己买药给孩子治病,以免导致不幸。

▲用果汁饮料送服药物

专家分析:大多数孩子患病时都怕服药,即使明知能治病,也怕苦不愿吃。为了哄孩子顺利地服下药物,不少家长就用孩子爱喝的果汁饮料代替白开水,让孩子送服药物。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各种果汁饮料中,大都含有维生素C和果酸,这些酸性物质会使各种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于药物被小肠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而且,有的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出现副作用,危害健康。

温馨提醒:服药最好根据药物说明选用恰当的方法服用,不要随便用果汁饮料给孩子送服药物,否则削弱药效是小,危害到孩子的健康就得不偿失了。

▲孩子发烧就用抗生素、解热止痛药

专家分析:现在有不少家长一见小孩生病就紧张,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希望能把病立即压下去,如小儿安等。专家提醒家长,小儿安的主要成分是磺胺,而磺胺只对细菌感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有效,而对病毒无能为力。长期服用磺胺等消炎药,会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而发生维生素K缺乏症,出现鼻出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灰色综合征。

温馨提醒:需要强调的是,小孩发热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是普通感冒、扁桃体发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在没有查出病因前,滥用解热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等意外。

▲迷信新药和贵药

专家分析:家长带孩子看病,要求医生开最好的药,认为价格便宜的药肯定不是好药。据医生说,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专家提醒家长,治疗效果与药品价格不一定总成正比。既便宜又对症的药才是好药,新药等于好药的看法是错误的。

温馨提醒:从安全有效的角度看,老药经过长期使用证明确有疗效,对于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人们也知道得更多些。

▲盲目服用驱虫药

专家分析:几乎95%的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等。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未经检查便认为孩子患有肠道寄生虫病,盲目服驱虫药,又不见虫体排出,又让孩子继续服用驱虫药,以致影响孩子的健康。

专家提醒家长,驱虫药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一种寄生虫有效:常用的驱虫药有哌嗪(驱蛔灵)、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这些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驱蛔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损害;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还可引起中毒死亡。

温馨提醒:任何一种驱虫药,幼儿都不宜经常服用。

▲滥用丙种球蛋白

专家分析:有不少家长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小孩抵抗力稍差一些就要到医院打丙种球蛋白,认为这样可增强抵抗力,少生病。专家提醒家长,丙种球蛋白的主要用途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并不可靠。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

温馨提醒:不能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滥用。

▲滥用链霉素

专家分析:有些孩子伤风感冒之后,打了链霉素针或庆大霉素针,结果感冒好了,耳朵却聋了,造成了终身的遗憾。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损害听神经,造成小孩的双耳神经性耳聋。虽然在耳聋之前发生耳鸣,及时停药可以避免,但由于小孩还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加上耳聋是逐渐加重的,所以很容易被家长疏忽,等到发现小孩耳聋时为时已晚。

温馨提醒:链霉素有很强的副作用,切忌滥用。

▲婴儿腹泻乱服止泻药

专家分析:婴儿腹泻时,有些家长急于给婴儿服用止泻药和消化药,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有一种腹泻叫婴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稀薄,每日4~6次,多者可达10余次,常在喂奶后排便。腹泻的婴儿精神除快,反应良好,食欲正常,睡眠安稳,体重增加,大便化验无异常。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的腹泻,家长急着给婴儿服药,不但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对小儿的身体不利。

如果人工喂养的婴儿出现腹泻,也不能随便用止泻药。因为腹泻是一种症状,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人体通过排便可以把肠道内的微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有利于病因的消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腹泻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如用了止泻药,会使肠蠕动减少,细菌、毒素在体内吸收增加,容易引起中毒。

温馨提醒:婴儿腹泻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疗,切勿乱服止泻药。

▲乱用外用药

专家分析:幼儿的皮肤发育尚未健全,外用药物特别容易穿透皮肤侵入幼儿体内。如果用药过量,常会发生中毒,如由于衣物接触樟脑球引起的贫血、由新霉素软膏引起的耳聋、由皮质激素类软膏引起的浮肿、由硫酸阿托品滴眼引起的超高热血蛋症、由硼酸软膏引起的呕吐及肾损害、由水杨酸软膏引起的呕吐与呼吸急促、由酒精溶液湿敷引起的嗜睡、由薄荷脑擦剂引起的呼吸困难、由红汞软膏引起的汞中毒、由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剂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皮炎等。

温馨提醒:幼儿不宜随便乱用外用药。

▲给婴儿滴氯霉素眼药水

专家分析:氯霉素眼药水对防止沙眼、红眼病有理想的疗效,是眼科常用滴眼剂。婴幼儿如果长期滴用氯霉素眼药水,会引起不良后果。氯霉素眼药水杀菌能力很强,还具有刺激性,会对婴幼儿娇嫩的造血组织造成损坏。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药物很快会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起进行性贫血、反复出血及继发性感染等,死亡率非常高。

温馨提醒:婴幼儿不宜使用氯霉素眼药水。

▲肥胖儿童通过节食来减肥

专家分析: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很多儿童营养过剩,形成肥胖。这些肥胖儿童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他们表现出很强烈减肥的愿望。特别是肥胖女童希望用节食的办法减轻体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节食减肥,虽然感觉体重明显减轻,可过了不久又会胖起来,有的又没有见到什么效果,白白忍受了饥饿的折磨。因为,这样减掉的只是水分和肌肉,脂肪却依然未减。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如果不能摄取足够的营养,那他们的脑、心血管系统以及内脏器官、骨骼、肌肉等的正常发育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肥胖儿童如果通过节食、禁食减肥,会影响各种营养素的正常摄取,从而使体格不能正常发育。

温馨提醒:节食不是解决儿童肥胖问题的根本办法。

▲2岁以下幼儿吃蛔虫药

专家分析:大多数驱虫药经服用后,需要经过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过肾脏排泄。而2岁以下的幼儿,肝、肾等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肝脏内的各类消化酶分泌量较少,所以有的药物会对幼儿娇嫩的肝、肾脏造成危害,因此大多驱虫药都会标明“幼儿禁服”或“幼儿慎服”等字样。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2岁左右的幼儿接触虫卵的机会要比大龄幼儿少,因为他们接触的东西一般局限于家中的物品和玩具,这些东西相对清洁,虫卵相对较少或没有。2岁幼儿吃的蔬菜在种类和数量上也相对较少,进入体内的虫卵也会相应减少。而且虫卵在幼儿体内大长成虫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等从口中进入体内的虫卵长大成虫,幼儿也已超过了2岁。

温馨提醒:2岁以下幼儿一般不需要服用驱虫药。蔬菜上很容易囤积虫卵,因此家长在洗莱时,可以先用盐水浸泡蔬菜,以便驱除虫卵。

▲幼儿多打防疫针

专家分析:打防疫针可以提高幼儿的免疫力,还能加强幼儿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但幼儿并非打越多预防针越好。因为计划免疫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而制定的,不能随意更改,既不要漏打、少打,也不可重打、多打。只要按照程序执行,完全可以保护幼儿免受疾病传染。如果过多地注射疫苗,有时反而会使幼儿免疫力降低,甚至无法产生免疫力,这在医学上叫做“免疫麻痹”。

另外,各种疫苗其实都是用病菌、病毒或它们产生的毒素制成的,尽管经过严格处理,但仍有一定毒性,可能引起一些反应。特别是在制作疫苗的过程中,不可能把培养细菌或病毒生长所用的物质完全清除掉,其中有的物质属于异体蛋白质,会引起过敏反应,轻则使注射的幼儿出现皮疹,重则使幼儿发生休克。并且,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会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而增多。因为人体接触异性蛋白质的次数越多,越处于敏感状态,从而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温馨提醒:为了避免引起不良反应,在不影响免疫力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幼儿注射防疫针的次数和数量。

▲幼儿误服药物

专家分析:幼儿容易误服药物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幼儿大多喜欢糖果,而现在许多药物包装鲜艳,很像一些糖果食品,由于幼儿缺乏这种识别能力,所以很容易误服。有的幼儿将带有甜味糖衣的药误当成糖果吃人,或把颜色鲜艳、有芳香气味的水剂药物、化学试剂当成饮料喝下而引起中毒。另外,这一时期的幼儿模仿能力极强,他们可能模仿大人而导致误服药物。幼儿误服的药物常常成倍超过限定剂量,由于幼儿的解毒和排泄能力较差,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发生严重后果。

温馨提醒:发现幼儿误服药物后.一定要就近就医,家长切勿舍近求远直奔大医院,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去医院时,家长也不要忘记带上误服的药物供医生识别,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