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6岁育儿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3004500000063

第63章 情感和社会性(1)

3—5岁孩子为什么特别任性

许多父母与幼儿教师都发现,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就不那么听话了,大人让他干什么,他偏对着干。这种情况大多在2岁时开始出现,3岁后走向高峰。其实,这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儿童的“第一反抗期”。

在第一反抗期中幼儿的心理迅速成长,他从一切要依附成人,变为要求自我独立。已经开始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时的幼儿特别好奇,什么都想亲自碰一碰,看一看,但他们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容易“闯祸”,一“闯祸”就触犯了父母的禁忌,父母常常横加“干涉”,越是“干涉”,孩子想弄个明白的欲望就越强烈。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对孩子正常的好奇心不分青红皂白地“阻止”,甚至“打骂”,就难免引起孩子的不服和反抗。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这一变化不十分理解,他们只是习惯于在孩子出生一两年间建立起来的那种依从关系,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考虑,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开始用“我”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把幼儿这种独立性,看做是任性了。

父母应正确认识孩子在第一反抗时期中的任性,并加以引导,可试着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放手让孩子干。这一年龄的幼儿什么都想自己来,如穿衣服、系鞋带、盛饭,甚至给大人夹菜,手不停,脚不停。虽然他们的动作很不得要领,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家长应耐心地鼓励、帮助,千万不要不耐烦甚至阻止,否则将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2)少说不要。父母总希望通过“禁止”来改变孩子的不好行为,但愈是这样,愈会强化这种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停止了错误行为时,立即给予赞赏和奖励。

(3)巧用转移法。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力有限,但为了模仿大人,往往会固执地干一些他们干不了的事。此时家长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幼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孩子想帮大人搬一些重东西,大人可给一些小东西让他拿。

(4)要坚持要求。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百般纠缠时,父母应坚定地说“不”。有的孩子在商店看见喜欢的东西就要买,家长不同意,就赖着不走或放声大哭大闹,此时父母千万不能依从,最好的办法是带孩子走开。孩子虽然没达到目的,却也无可奈何,这样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心,又不助长孩子的任性。

面对孩子理直气壮式的顶嘴

有的家长这样反映:孩子在3岁以前还比较听话,但3岁以后就变得任性起来,常常表现出自作主张,如不愿按时睡觉、不好好吃饭等。如果耐着性子和他讲道理,他的理由比你还充分。令父母头痛的是孩子很会“讲理”,但行为却无法与所谓的“理”相符,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首先想想问题到底在哪里?

四五岁的孩子,正是想象力丰富、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喜欢发问,也会察言观色,不但要求成人告诉他一些事情,也愿意告诉别人许多事情,有时也喜欢吹点小牛,自我意识已逐渐形成,开始要求和成人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这时成人对孩子的管教,若还是3岁前的老一套,就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形成和成人的“心理冲突”。“顶嘴”多半出现在家长数落孩子不对的时候。为此,遇到孩子据理力争或找借口时,家长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批评或说理是否合理。有理则好接受,无理,就难以让孩子服从。有的父母没有深入了解情况,即兴发挥就很难令孩子信服;有的父母不注意以身作则,如自己平时好吃零食,吃饭挑食,而跟孩子说“挑食是坏毛病”等,会令孩子反感。同时,要设法让孩子在具体的活动中,去体会父母所说的道理。如有的孩子因贪吃呕吐了,这时父母可以说“吃多了,肚子受不了,呕吐了,多难受!”孩子听了觉得有理。说理,还须注意口气和态度。孩子往往会以大人说他的语气来教训别人或反驳父母,所以,以轻声细语代替吼叫反而容易安抚孩子,常常用同样的高频率唠叨不停,会让孩子习以为常而忽略对父母的尊敬。如果为某件事和孩子僵持不下,最好尽量降低音量,视情况改变话题,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用严肃低调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你认真时的压力。

多采用幽默的办法教育孩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字眼教他比干巴巴的说教有效。同时,肯定地告诉他你希望他做的事,比告诉他你不希望他什么来得有效。

孩子以哭为武器怎么办

有的孩子在生活中碰到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情,都是以哭来作出反应。这样的孩子似乎很脆弱,别人惹不起,家长也很烦恼。

怎样面对以哭为武器的孩子呢?其实哭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反应。有受了委屈,用哭来宣泄的;有遇到困难,无法应付了,用哭来求救的;也有的是提出无礼要求遭到成人拒绝时,以哭来反抗的。哭是孩子一种特有的有效武器。最初往往在家中尝到甜头。如有的孩子在家中一旦对某件事情感到不满,就号啕大哭,不达目的不罢休,谁劝也不听,家长在无可奈何之下,就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尝到了甜头,就以哭作为控制家长的手段。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态度,假如家长被孩子的哭所奴役,就会让哭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仙丹灵药。

怎样帮助爱哭的孩子呢?爱哭的孩子都比较敏感,对这类孩子在他(她)们眼泪掉下来之前加以预防。孩子在掉眼泪之前肯定有情绪变化,只要细心观察就能看出来。每当孩子的脸多云转阴时,家长要尽快出现在孩子身边,一边提供帮助,一边教必要的技能,还可谈心疏导,这样做可能有些难度,但效果很好。

另外,要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孩子有许多需求,但有的孩子没有学会正确地表达,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哭,妈妈不知道怎么回事,你能告诉妈妈哭什么吗?”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谈话上,帮助孩子学会用具体的语言及行动解决问题。

以冷静沉默的坚持,软化孩子歇斯底里的哭。对无理取闹采用“冷处理”方式,既不妥协,也不发火,可以在安全的状态下把孩子隔离一段时间,直到孩子自动停止了哭声。这时成人可装作什么也没发生的样子,过去与幼儿交流,使幼儿知道“哭”是不管用的。

如何看待孩子没耐心

一位家长反映,她的小孩从小就没有耐心。出生之后,吃奶吃几口就东张西望不吃了,到了两三岁,先看小人书,看了几页就丢掉,再拿起积木,堆了几块又不干了。只要他想做什么事,便立刻要求兑现,否则就不停地纠缠,甚至大哭大闹,直到父母满足他的要求或作出某种让步为止。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幼儿本身具有心理稳定性差和注意力转移快这两个特点。幼儿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幼儿也十分好奇,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不能将注意力持久地集中,故家长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何况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

首先,对孩子的耐心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孩子逐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们为中心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要求,都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不可能总是排在第一位,要学会等待。

其次,训练耐心也需要耐心。当孩子做事虎头蛇尾,且见异思迁时,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意,甚至哭闹就随便放弃。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的时候,不要无耐心地一时去看看,一时去问问,而最好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孩子坚持做完。这样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取胜的毅力。

最后,要求孩子一段时间只干一件事。不要把许多玩具、书籍都放在孩子身边,为了集中精力,一次只给一件,可以由家长指导怎样玩出各种花样。有的家长以为玩具越多越好,孩子要玩什么就买什么,买的玩具既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不指导如何玩,尤其是难度过大的玩具,幼儿摆弄一下就扔在一边,程度过深的书籍会造成幼儿的精神疲劳,结果反而使孩子养成没耐心的习惯。

孩子嫉妒心过重怎么办

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不仅包含有攻击、自卑及报复心理,同时也带有愤怒、羡慕等情绪的混合状态。但是,嫉妒心理在人类的情绪中是十分正常的。一般来说,幼儿到了4岁左右,都有点嫉妒心。产生嫉妒的原因有三:一是羡慕别人拥有的物质。当面对小朋友的名牌服装、玩具,而自己又没有时,就会因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伙伴而产生嫉妒。二是父母过高的期望。家长总是把别的孩子的优点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孩子感到不公正而产生了嫉妒。三是由于个性的原因。某一孩子在同伴中比较受欢迎,而他却受到了冷落,因而引起了他对受欢迎孩子的嫉妒心。那些性格倔强、敏感的孩子,如外界容易引起他嫉妒心的刺激大一点,嫉妒心就会强一些。但有的孩子对爱的渴望得不得满足,动不动就争宠、撒野、发泄积愤,或者碰到一点小小的刺激,如妈妈摸摸别的孩子头就生闷气、哭泣,甚至拒绝吃东西等,就属于过分行为。如果任其发展,成了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性格,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帮助嫉妒心过重的孩子,可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使孩子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特别在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注意态度,避免因对别的孩子表示亲热而刺激孩子的嫉妒心。同时要使孩子懂得,妈妈爱所有的小朋友,当然更爱自己,应该像妈妈那样爱伙伴,培养孩子宽大为怀的气度。

(2)对孩子的评价尽量做到公正、合理。充分听取孩子的要求和辩解,肯定孩子说得对和做得对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长处,并让他相信,谁都有美丽和好的地方,还要尽量创造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首先要对孩子的能力予以肯定,在批评孩子时不要批评孩子本人,而要批评他的行为。经常提醒孩子有些事他能做好,而不要在孩子做错时,对他说泄气话,并帮助孩子从失败中总结教训。

让孩子拥有童年的友谊

人的一生中,有三大感情系统,即亲子系统、友伴关系及婚姻关系。这三大感情系统对于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心灵的安定与充实、生活的活力与斗志都极其重要。而友伴对儿童行为的社会化尤具重要性:

(1)学习社会技巧。社会技巧是指帮助儿童建立同伴、从事社会适应等所需要的行为与能力,诸如互助、合作、利他、沟通能力、参与团体、维持友谊,以及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而这些行为与能力的培养,则必须投身于团体生活,从友伴间的互助活动中,彼此观摩模仿,相互增强,使儿童学习如何在同伴世界中生活。

(2)建立社会性比较。与同伴相处,也可以让儿童将自己与他人做一个比较。成人不难发现幼儿们常常互相比较,诸如“我画得比你好看”、“我比你高”,实际上这种比较提供幼儿衡量自己的尺度。人类在寻求自我肯定、建立自我概念的过程中,必须透过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找出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因此,伙伴的互动经验像一面镜子,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3)获得团体的归属感。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中,集体生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个环境中,幼儿除了需要父母的关爱之外,也需要同伴的接纳。如果在团体中不受欢迎,甚至受到排斥,那就意味着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失败的,对他而言会很痛苦。

(4)修正偏差的心态。目前一般家庭中小孩较少,父母往往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很容易造成小孩惟我独尊的心态。然而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能够修正一些幼儿在家庭中习得的错误心态与不利行为,对于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攻击性行为可以获得修正的机会。

幼儿在集体生活或交友过程中,有的很受欢迎,有的却受到冷落或排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将来儿童在团体中与伙伴的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中发现,经常适量提供玩具给幼儿玩的母亲,其幼儿也常将玩具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父母与子女相处中,如果常进行身体接触,或常与子女聊天,孩子的同伴关系也会比较好,尤其对男孩子,更有增进伙伴关系的明显效果。如果母亲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用开明、民主的管教态度等,都将促进子女社会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孩子在团体中受欢迎的程度。

(2)排行的顺序。孩子因排行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到其待人处世的能力与态度。例如老大在家庭中因具有较多的权力,往往养成较为霸道权威的性格,以自我中心而不知考虑别人;而排行老二或其他非家庭中惟一或头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协商、调适、忍耐等技巧,与手足或家人相处,这种处于排行上不利的条件,反而增加其社会适应的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

(3)相貌与仪表。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儿童的身材与仪表往往影响到他们在团体中受欢迎的程度。例如身材较为高大、体格强壮、匀称挺拔的儿童较受欢迎,相貌俊美具吸引力的儿童也较讨人喜欢。

(4)社会能力。观察幼儿园中受欢迎的儿童与受排斥、孤独的儿童的社会行为表现,发现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受欢迎的儿童较具备同情心,能够主动地替他人着想,考虑他人的需要,拥有沟通、结交朋友、维持友谊,以及解决问题等社会技巧,尤其在运用策略时,少用争论性的策略,策略的变通性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