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分生意七分做人:胡雪岩的24堂处世课
3000000000084

第84章 万事讲原则,亲疏之间有分寸

对待朋友,慷慨过度和小心吝啬都会损害各自的利益。朋友关系的维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能给双方带来利益。

商业朋友关系的维系,最好的办法是双方共同获得利益,否则很容易使朋友关系解体。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中,有人因一时感激或冲动,慷慨过度,从而损害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在胡雪岩看来,虽是出于自愿,但终究会使自己吞下一个难言的苦果,最后反而会使朋友关系紧张乃至崩溃,其后果常是不仅失去朋友,还可能危及自己的前程和事业。所以,胡雪岩才说:亲疏之间,自己要掌握好分寸。他的这句话是有所指的。

王有龄本是湖州知府,进省城时却落了个“好”差事:不归他管的新城县有百姓造反,巡抚黄宗汉派他去处理此事。王有龄不敢带兵去剿,一来这些清兵把剿匪当作发财的机会,到了地方肯定会大肆抢掠,兵甚于匪,不但剿不成,反而有可能激起大规模民变。二来这些兵也打不了仗,一旦打败了,他王有龄还可能命丧新城,即使不丢命也会被革职查问。王有龄思来想去,决定先安抚,实在安抚不了再去剿。但他自己却不肯亲自去安抚,这是要冒大风险的,弄不好也会丢命。物色来物色去,选中了嵇鹤龄。

嵇鹤龄本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候补知县,因为为人耿直,恃才傲物,不善于应酬场面上的事,所以一直是“候补”还不曾掌过官印。嵇鹤龄虽然有勇有谋,但因心怀一肚子怨气,不肯替王有龄效劳。胡雪岩经过一番攻心,解决了嵇鹤龄的债务、婚配问题,并让嵇鹤龄感到去新城安抚反民正是他官运转折的一个机会。嵇鹤龄接手了这个苦差,想好了对策,做好了思想准备,便向变幻莫测、动荡不安的新城县进发了。

王有龄在嵇鹤龄满有把握地走后,十分高兴,便对胡雪岩说,待嵇鹤龄功成回来,要保他当归安县令。归安县本由王有龄兼管,却一年能给知县带来五万两银子的进项。如果让嵇鹤龄当了归安县令,不就是相当于从王有龄的钱包里硬生生挖走五万两银子么!胡雪岩觉得,王有龄一时慷慨,到以后定会后悔,损害他的利益,他与嵇鹤龄的朋友关系也就难以维系了。

于是,胡雪岩阻止了王有龄的一时慷慨行为,而建议王有龄把兼领的浙江海运局坐办的位置让给嵇鹤龄。这样一来,王有龄既可以省点事,还可以在嵇鹤龄掌管下,把海运局原由王有龄和胡雪岩经手的几笔海运局垫款、借款,料理得圆圆满满,真可说是一举数得。

胡雪岩确实是精于算计,他阻止王有龄的一时慷慨,其实是出于人与人之间交往“度”的把握。在胡雪岩看来,嵇鹤龄和王有龄的关系,无论如何也没达到可以如此大利而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程度,王有龄的一时慷慨,也就有些失去分寸了。而亲疏之间,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必然会影响日后的相处。其实,胡雪岩的这一考虑,用之生意场上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合作伙伴之间、老板与部属之间关系的调适,也是必要的。如何把握好适当的分寸,直接影响到相互之间是否能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和配合的默契,这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那么,如何才是适度,才是不失分寸?这是一个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问题,需要当局者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置。不过,胡雪岩的不过分慷慨原则中所体现出来的,以不损害自己和对方利益为前提来维系朋友关系的思路,对成大事者应该是有启发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