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分生意七分做人:胡雪岩的24堂处世课
3000000000012

第12章 截断对手出路,巧牵牛鼻

应变意味着必须打乱固有的节奏和格局,因循守旧的做法不可能解决问题时,不妨换一个方式,也许可出奇制胜。

胡雪岩曾有名言:天变了,人应变。意思是指时势时局变了,人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以顺应时局。如何灵活运作自己的经商计划,当然离不开对大势的把握。时局大势之变,不可琢磨,常出人意料。所以胡雪岩善于变通,审时度势显示了他的灵活运作思想。

动荡识忠臣,日久见人心。这话是说,唯有改朝换代,政权交替之际,才能看出平常忠字当头、口号震天的臣子里,谁是真忠臣,谁是假忠臣。可惜的是,中国历史证明,有拥抱当权者大腿习惯的家伙,通常都是有奶便是娘,只要当权者换了面孔,他们就换着大腿抱。这种政治上的策略被胡雪岩熟练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生意中去。

在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太平军占领了浙江省城杭州,巡抚王有龄自尽殉职,炙手可热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只身逃至上海。虽然幸免于难,但胡雪岩孤家寡人滞留上海洋人租界,心思犹魂牵梦萦,叨念着杭州,一方面是挂心王有龄安危;另一方面,则是老母妻小未曾脱身,音讯茫然,生死不明。

杭州被太平军占领,音讯辗转传到上海,王有龄固然是死了,但胡家满门却因为应变得法,及时走脱,躲到乡下,阖家老小平安。

有道是“大难不死,后祸不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说胡家满门皆告平安,但杭州城里所谓的“地方士绅”却颇有不少人为太平军做耳目。于公,这些人告诉太平军,杭州城里有胡雪岩这么一号人物,是办粮台搞后勤的好手,虽然人跑到上海,但家眷还留在杭州附近,可以其家眷为饵,要挟胡某人来归;于私,这帮衣冠中人打算借机掏弄胡雪岩,榨点银子花花。

这一消息传到上海洋人租界,传到胡雪岩耳里,让他又急又气。急的是老母、妻子、儿女的安危;气的是这些所谓的“地方士绅”平常在乡里望之还似人君,开口王道,闭口朝廷,好像人人都是忠臣,个个都是孝子,如今太平军只不过席卷东南半壁,还没打过长江,这些家伙马上就露出尾巴。

平常人要是碰到这等事体,大概也没辙了,只好乖乖回杭州,听任新贵摆布。但是,这些家伙这次却踢到铁板,低估了胡雪岩,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倒头来被胡雪岩吃得死脱。

胡雪岩的手法简单而高明,他走门路请人写了一纸公文,以他“浙江候补道兼团练局委员”的身份,上书闽浙总督。这公文里说,虽然他在城破之前,已经先行逃到上海,但是,临走前在杭州已有布置:已经暗中与杭州城中士绅某某某、某某某等约定,请该等士绅保护地方百姓,并且暗中布置,将来官军一到,就相机策应,这些人都是公正士绅,心在朝廷,现在虽然替太平军做事,但将来官军收复杭州之后,不论这些士绅当过太平军什么官职,都请既往不咎,并予重用。

然后,胡雪岩走门路请闽浙总督快速批示这公文,并由胡雪岩取得副本,而胡雪岩则请人将公文副本带到杭州,交给“地方士绅”这封公文既狠又贼,耍的是两面手法:一方面,让这些所谓的“地方士绅”知道,胡雪岩替他们在官军那面讲了好话,将来要是政府军光复杭州,他们可保无虞;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士绅知道,要是他们胆敢与胡家老少过不去,那么,胡雪岩只要把这封公文的副本送给太平军,光是“相机策应官军”的罪名就够抄家灭门。

计策果然是好计策,公文副本托人送到杭州之后,没过多久,胡家老小就平安脱险,悉数被送到上海,与胡雪岩团圆。

胡雪岩做事总是随时而变,见机行事,急缓相宜。应变意味着必须打乱固有的节奏和格局,所以因循守旧的做法不可能解决问题,而要换一个方式,做到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