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2999600000037

第37章 民族乐派(5)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栩栩如生的音乐图画和绚丽多彩的管弦乐效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该作品是鲍罗丁最具世界声誉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三、交响诗《荒山之夜》

[俄]穆索尔斯基 曲

《荒山之夜》是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作曲家利用本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创作素材勾勒出一幅杰出的交响音画,体现了典型的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风格。《荒山之夜》 从1860年开始酝酿构思,至1874年起动手修订,于1877年基本完成,前后历时10余年之久,几经波折才完成了这首富有俄罗斯民族色彩的交响音画。这首作品原名为“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由作者题献斯塔索夫,最开始时为剧本《女巫》中荒山一景所写的音乐。后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整理,于1886年10月27日在圣彼得堡以独立的管弦乐曲形式首演。

关于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作曲家在总谱的扉页上留下了这样的说明:“地下传出一片乱哄哄的阴惨的声音,妖魔们纷纷从黑暗中出现。魔王切尔诺波格上场。妖魔们赞颂魔王并举行祭奠,喧闹的夜宴开始了,狂欢到达最高潮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众妖魔立即四散消失,东方现出黎明。”整首乐曲的发展、音乐形象的塑造,都紧紧围绕着这一说明进行,作曲家运用了多变的节奏和新奇多彩的配器技巧,对各种形象和场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

乐曲一开始就勾勒出了在荒芜阴暗的原野上狂风呼啸,群妖从地底蜂拥而出的场景。小提琴以极弱的音量演奏快速的3连音群,形成嗡嗡声:

而木管乐器在2个不同的八度上演奏快速翻滚的上下行段音阶,仿佛妖魔的连连怪叫:

在一片嘈杂中,3支长号和1只大号走出了一个威严而阴沉的主题,这是黑暗魔王切尔诺波格的出场:

三个音乐片段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在群妖簇拥之下魔王阴森而具有威慑力的形象。

接下来,音乐描绘了魔怪们举行的欢宴和祭典。除了在乐曲开始出现的三个音乐片段继续变体发展之外,还出现了另外两个主题。一个由木管乐器在高音区吹奏出短促的切分节奏后呈现具有戏谑性的舞曲风格音调:

另一个是由铜管乐器奏出的诙谐、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号角般的音调:

这两个主题和乐曲开始部分的三个音乐片段共同交替变化发展,间或还插入新的音乐动机,塑造出群魔乱舞的宴饮场面,并随着小提琴的半音音阶推向宴会的最高潮。随后,一段半音阶急剧下降,出现了持续十二个小节的D音管钟弱奏,这是远处的教堂传来的钟声。渐渐天色破晓,黎明驱走了黑暗,魔怪们逃之夭夭,一切归于平静,曲调也从前面的小调转为大调,单簧管和长笛轮流奏出了一个具有乌克兰民间音调风格的抒情牧歌:

舒缓明亮的旋律塑造出清新和谐的大自然气息,最后音乐在一片幽静和安谧中结束。

四、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俄]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曲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又名《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谭》,作于1888年,同年在彼得堡首演。它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取材于阿拉伯的神话故事,音乐充满独特的东方风情并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因此受到听众的广泛喜爱。

《一千零一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苏丹王叫山鲁亚尔,他偶然发现王后与奴仆们嬉戏取乐,便怀疑王后对他不忠,于是处死了王后,并发誓要对所有的女子进行报复。从此,苏丹王每晚都娶一位女子,第二天凌晨便把她杀掉。年复一年,城里的年轻女子不是死在苏丹王的刀下,就是外出逃命,整座城市弥漫在一片恐怖气氛之中。但苏丹王依然执意而为,命令宰相继续为他寻找女子进宫。宰相访遍全城,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女子,他忧心忡忡地回到家里,等待着苏丹王的处罚。这个时候,他的女儿舍赫拉查达(又译山鲁佐德)为了挽救自己的父亲和所有的女性,自告奋勇地决定进宫嫁给苏丹王。舍赫拉查达进宫之后请求苏丹王准许自己和妹妹见一面,苏丹王同意了。舍赫拉查达和妹妹相见后说,因为明天苏丹王就要把她杀死,所以她要给妹妹讲最后一个故事。苏丹王见舍赫拉查达和妹妹相见只是为了讲故事,十分好奇,就和舍赫拉查达的妹妹一起听故事。舍赫拉查达一直从午夜讲到了黎明,天亮时恰好讲到精彩处。苏丹王为了听到结局,决定不杀舍赫拉查达,但她必须在第二天继续讲故事。从此,舍赫拉查达每晚都给苏丹王讲述一个新奇的故事。这些故事像连环套一样,一篇套着一篇,连绵不断。被故事所吸引的苏丹王一再延缓舍赫拉查达的死刑,而舍赫拉查达这一讲就讲了一千零一夜。最终,通过故事内容对国王施以人性复苏和道德感化。最终,苏丹王被感化了,完全放弃过去的做法,并和舍赫拉查达做了百年好合的夫妻。

《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内容巴罗万象,有寓言、格言、童话、冒险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等。她用生动的语言刻划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描绘出一幕幕神奇而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这部作品是阿拉伯人民智慧的结晶。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的总谱扉页上留下了一段文字,指明该音乐作品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中的4个同名故事,并不是故事集中的全部故事。

整部作品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均有作曲家加上的标题:1、大海与辛巴达的船;2、僧人的故事;3、王子和公主;4、巴格达的节日和辛巴达的船撞上立有骑士铜像的峭壁。四个乐章各自描绘一个没有直接联系的音乐画面,作曲家通过两个类似主导动机的主题将四个乐章贯穿在一起。引子部分就呈现了这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代表着威严而残忍的苏丹王山鲁亚尔的形象,下文中简称为暴君主题:

谱例1.

乐队的强音齐奏(ff)威严而沉重,刻划出苏丹王的残暴无情。随着故事的发展,暴君主题在乐曲中的几次出现,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第二个主题是讲故事的王妃舍赫拉查达的音乐形象,温柔优美,富于想象,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并屡次出现在各个乐章之间,好似王妃正在聚精会神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娓娓动听故事。谱例2.为王妃主题:

谱例2.

第一乐章 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舍赫拉查达王妃讲述了一位勇敢的水手辛巴达的神奇冒险故事。辛巴达先后7次出海,时间长达10余年之久,此间历经千难万险,曾到过钻石山、猿人岛,遇到了吃人的巨人、骑在他身上的海老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怪物,他的船也多次遇上礁石和风暴,但是辛巴达的机智和勇敢总是能让他化险为夷。第一乐章便取材于这个故事,但并没有具体地描述故事中的航行历程,只是通过音乐塑造了在变化多端的大海上,辛巴达扬帆远行的形象。第一乐章紧接在引子的暴君和王妃主题之后出现了第一主题,庄严、凝重、悠远,表现了烟波浩瀚、深邃莫测的大海。最初由弦乐器奏出,风格浓重、平静,源于苏丹王的主题,在乐句尾部,小提琴的拨奏犹如飞溅而起的浪花:

谱例3.

随后,音乐逐渐发展,不断增加厚度和强度,仿佛大海的波浪逐渐翻滚,汹涌澎湃。

第二主题使用了两支不同的旋律表现两个不同内容。首先出现的旋律,前半部木管演奏均匀和弦,表现了平静的海面,后半部则在大提琴颠簸音型的衬奏下,长笛独奏出波动的音型,仿佛辛巴达的小船在海面上摇摇晃晃地航行:

谱例4.

第二主题是王妃主题的变体,由独奏小提琴演奏,非常的活泼跳跃,仿佛海面上溅起的波涛和浪花:

谱例5.

随后,第二主题逐渐扩展到弦乐器组、管乐乐器组和整个乐队,清澈欢悦的浪花逐渐汇聚成滔天大浪,拍打着礁石发出狂厉的吼叫。

在惊涛骇浪的高潮中,第一大海主题再现,作曲家用十分精妙的配器描绘了大海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白浪滔天的景象。最后,一切渐渐平息,辛巴达重新扯起风帆,驱船向远方驶去。

第二乐章 僧人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脚夫与巴格达三个女人的故事”中有一个套在里面的“三个僧人的故事”,讲述的是在巴格达城的三姐妹的家里,有一天来了三个游方僧人,这三个人都是王子,并且都叫卡伦德,由于不幸又都失掉了左眼,剃了头发和胡须,穿上了僧服。他们在巴格达三姐妹的家里各自述说着自己的遭遇。第一个王子的国家发生了政变,反叛的宰相挖掉了他的左眼。为了躲避战乱,王子只好扮成僧人四处流浪。第二个王子由于激怒了妖魔,害死了被妖魔囚禁的公主,自己也被变成了猴子。后来有一位睿智的公主为了解救他而和妖魔战斗,最终和妖魔化成火团同归于尽,而第二个王子也被烧瞎了左眼。他心中懊恼不已,装扮成僧人隐居于世。第三个王子喜欢在海上冒险,经历了许多磨难后幸存下来,他曾驾驭一只怪鸟登上了山顶来到藏有无数珍宝的神秘宫殿。但他由于贪婪,打开了神秘宫殿里禁忌的第四十道门,骑上了门内的飞马,最终被飞马用尾巴抽瞎了左眼。后来,他也扮成了僧人,四处告诫人们不要贪得无厌。

本乐章为复三部曲式,前后两段使用了具有朗诵感的主题,仿佛是王子们正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中间部分则用富于幻想性的管弦色彩和怪异的音响,引发了听众对三位卡伦德王子奇遇的联想。

乐曲一开始出现了王妃主题,仿佛舍赫拉查达又开始在讲述一个奇妙的故事了。随后卡伦德王子的主题由独奏的大管奏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优美而悠闲,仿佛王子正在娓娓道来:

谱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