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2999100000028

第28章 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3)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现代公司制度。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推进资本证券化、股权多元化,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推动企业积极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与并购,加快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多形式整合,实现低成本扩张。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结合发展,推进优势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鼓励支持企业创新投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大企业大集团“直通车”服务,优先保障大企业大集团要素供给,支持长虹、新希望、五粮液、攀钢等尽快发展成为千亿企业。

(六)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实施中小企业发展“一个计划、五项工程”,指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注重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细化落实国家、省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重点帮助化解企业资金难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努力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构建和完善中小、小微企业技术交易平台,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增强整体实力。建立创业扶持服务体系,培育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抓好省产业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发展,推动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各类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及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发展区。突出生态、文化特色,注重文旅结合,提升旅游产业层次,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立足四川省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增长,提升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现代物流业:加快西部物流中心建设步伐,以交通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3大平台为支撑,重点推进物流大通道、物流枢纽、物流市场拓展、物流主体培育、物流重大项目建设,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尽快把四川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走廊。加快发展城市物流配送,促进小件快递和零担物流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体系。

现代金融业: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构建安全稳健、功能健全、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成都建设全国性金融中心辐射西部的重要枢纽,形成较强的金融聚集辐射能力。以成都市为中心加快建设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区、金融后台集聚区,完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配套功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集聚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机构中心,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金融机构在四川省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增强在西部和全国的辐射力。加快建设西部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各类区域性要素市场建设,扩大票据业务、保险业务以及期货、产权、大宗商品等交易规模,努力使成都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实验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金融后台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外包服务、金融中介服务,建设国内重要的数据、清算、研发、灾备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坚持自主创新,强化信息基础,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网络通信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形成新型化、高端化、国际化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基地。

科技与研发设计服务业:推动科技与研发设计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促进科技服务产业化,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档次与服务水平,形成具有较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与研发设计服务体系。

商务服务业:引导和鼓励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完善商务服务业市场体系、诚信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集聚发展的商务服务体系。

会展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创新体制机制,合理规划布局,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商品交易和经贸合作平台,加快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会展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人力资源服务业: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实施人才强省和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人才智力保障体系。

(二)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不断丰富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商贸流通业:围绕加快建设西部商贸中心,加强西部商贸中心与省际商贸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农村商贸网点的相互联系,依托商贸中心城市在商品、资金、信息、技术以及流通网络等方面优势,加强与周边市场的连接与拓展,构建各中心相互配合、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扩大商贸流通规模和覆盖范围,增强西部商贸中心的整体功能,尽快把四川打造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商贸中心。

旅游业: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配套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构建“一极、三带、五区、五环”的发展格局:打造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发展成绵乐旅游经济带、成渝旅游经济带、雅攀旅游经济带,推进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环贡嘎生态旅游区、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区、川南文化旅游区、秦巴生态旅游区建设,构建九黄为核心的北环线、大熊猫为核心的西环线、香格里拉为核心的西南环线、长江为核心的东南环线、三国文化为核心的东环线。

健康与体育服务业: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全民化发展方向,推动健康与体育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互动发展,优化健康与体育服务业结构,扩大健康与体育消费需求,建立完善健康与体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适合社会各个群体的营养保健、健身娱乐、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健康产业园,形成健康管理、健康产品、健康服务和信息服务集成平台,扩大全省健康管理产业市场规模。发展电子医疗服务,逐步推行分级协作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手段,支撑各个医疗机构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资源。

(三)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服务业新观念、新业态、新产品,支持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将新兴服务业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节能与环境服务业:推进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完善节能效率评价和环境监测、监理、评估、审计机制,基本建立与新时期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现代节能与环境服务体系。

文化与创意服务业:坚持文化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战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构筑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和红色文化产业带、历史文化产业带、民族文化产业带、重建文化产业带的“一核四带”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文化强省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格局,把文化与创意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执笔人:达捷邵平桢李玲娟)